很快,兩人重新坐下。
等洪承撰坐定,楊振隨即對他說道:
“洪先生客氣了。遼東遼西本是一家,我這邊收其東藩,是斷其一臂,你們突襲邊外那些北虜部落,同樣也是斷其一臂。
“雖然清虜眼下仍有科爾沁、喀爾喀等蒙古部落可以引為臂助,但屬於外藩,其地甚遠,緩不濟急,清虜腹心之地其實已敞開於我大軍麵前。
“如今,金海鎮現在已經拿下遼陽城,清虜盛京以南方圓數百裡對我們來說並關山險要阻隔,我大軍隨時可以進兵,之所以沒有這麼做,就是在等洪督師與祖大帥率領遼西大軍前來,與金海鎮兵馬共襄滅亡清虜之盛舉。
“而且,前不久,我金海鎮已經將聯合遼西、遼東各路兵馬之全力,犁庭掃穴、共取盛京的全盤謀劃,連同金海鎮與清虜遼陽大戰的捷報,送往了山海關兵部分司,算算日子,此時此刻,想必聖上也該知道了。”
楊振其實並不想太早報捷,尤其是在關內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他寧願凡事低調一點,免得再被崇禎皇帝或者朝中大臣給惦記上,再從他這裡往關內調兵。
但是考慮到接下來收複沈陽的既定策略,特彆是收複沈陽之後的各種後續計劃,反複權衡之後,他還是下決心向朝廷報捷。
並且借助報捷的機會,他向皇帝和京師朝堂提出了下一步“東西並進,收複全遼,犁庭掃穴,永絕後患”的建議。
這樣做,一方麵有“示弱”的意思,表示自己並沒有獨立收回沈陽並滅掉清虜舉國之力的能力;另一方麵也是一種表態,表示自己並沒有獨占遼沈,或者將清虜“盛京”宮室財富據為己有的打算。
當然,這樣一份奏報,也是為將來收複沈陽後繼續北上用兵埋了一個伏筆,避免京師朝堂突然調他入關。
不過楊振的這個做法,卻也造成了一些“誤解”。
不論是京師方麵,還是遼西方麵,都誤認為,楊振這是在試圖通過京師方麵,給遼西方麵施加壓力,以促使遼西方麵儘快出兵,加入決戰遼沈的進程。
事實上,就在洪承撰、祖澤潤從錦州出發前一天,京師朝堂已經給錦州方麵下達了最新的旨意,嚴令他們必須儘快出兵攻取廣寧,然後與楊振會師,以共取沈陽。
對於遼西兵馬放著廣寧城不去收複,而是一再出擊邊外的做法,崇禎皇帝和京師朝堂之上一直爭議不斷。
一些人認為,先易後難是對的,北虜是清虜的附庸,是清虜的幫凶,先期攻滅或驅逐邊外的北虜部落,是在剪除清虜的臂助,對於最終滅亡清虜、收複遼沈非常重要。
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洪承疇、祖大壽這麼做,是在避重就輕,是在用攻打沒什麼威脅的北虜部落來應付朝廷,來糊弄皇帝,以掩蓋他們在收複遼沈問題上的無能。
儘管他們在攻打北虜部落的時候,取得了不少勝利,收回了不少塞北的土地,可那都是沒用的土地,既不能派官治理,也不能收取賦稅。
這是在浪費朝廷的兵力,浪費朝廷的錢糧。
他們應該去打廣寧,像楊振那樣去收複被清虜占據的遼土,而不是去打原本就是荒蠻之地的塞北部落。
而崇禎皇帝本人的想法,則一直在這兩種論調之間左右搖擺。
一段時間,他覺得前者有道理,認為循序漸進是對的,做事不能太急切了。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又會覺得後者有道理,認為遼西那麼多兵馬集結在那裡,卻不肯再往東一步,一定是怯敵避戰。
事實上,也正因為崇禎皇帝本人這種左右搖擺的態度,才讓洪承疇和遼西各路人馬敢於並力向西,而不是去打廣寧。
不過,最近楊振在遼南的連戰連捷,尤其是收複遼陽城、斬首孔有德的捷報送入京師之後,崇禎皇帝終於不再左右搖擺了,而是態度堅決、語氣嚴厲地要求洪承疇集結遼西兵馬主力,儘快收複廣寧。
與此相應的是,更早一步得知楊振收複遼陽城消息的洪承疇、祖大壽他們,也認識到機會來了,而且不出兵攻打廣寧也確實說不過去了。
於是便有了洪承撰、祖澤潤他們的這一次遼陽之行。
“還是都督想得周全,朝廷的確已有旨意。不過即使朝廷沒有旨意,有了都督寫給洪督師和祖帥的信,東西合兵,共取沈陽,原本也是當初說好的事情,都督說到做到,咱們也不會爽約。都督的建議,督師和祖帥都是認可的。”
“那倒也是。不知督師和祖帥計劃何時攻取廣寧,何時前來會師?”
麵對楊振的詢問,洪承撰下意識的看了看左右,見廳中並無其他人,隨即說道:
“督師與祖帥已經議定進兵方略,四月底前兵分兩路,一路由洪督師親自壓陣,祖帥親自指揮,以牛刀殺雞之勢北上奪取閭陽驛城,另一路以宣鎮楊大帥為主、鬆山城夏總兵為副,往東攻取西平堡城。
“兩路大軍分彆拿下閭陽驛、西平堡之後,宣府鎮楊大帥率軍從廣寧城東,祖大樂、桑噶爾賽、吳巴什等率部從義州城出兵東進廣寧城西北,督師與祖帥率主力北上廣寧城南,十數萬大軍從三個方向分進合擊,一舉拿下廣寧城當無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宣府鎮楊大帥攻廣寧城東?”
洪承疇、祖大壽他們對圍攻廣寧城的安排,應該說中規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