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司馬穎在鄴城終日與寵信宦官孟玖宴樂玩樂,政務廢弛。
謀士盧誌不得不衣不解帶地忙於各種公務,司馬穎本就不擅長文書案牘之類,這更成了盧誌的必修課。
這天司馬穎聞知太子已經確立,本以為自己成為皇太弟順理成章,沒想到他的皇儲之位居然落空了,不由得怒火攻心,急招盧誌和各位心腹臣僚前來商議對策。
盧誌道“現在太子已立,我們下一步恐不能順心而得,少不得又多出些枝節來。”盧誌也有驚醒司馬穎之意,因為他恣意放任,不肯去洛陽,結果棋差一招,被齊王司馬冏捷足先登,占據了先機。
司馬穎恨恨不平道“齊王欺我也!”司馬穎麵容華貴秀美,姿態有方,即使生起氣來,也有一段風流之態。他從小因為生得龍顏鳳姿,又聰慧機敏,深得武帝喜愛,所以很小就被封為成都王,益州的蜀郡、廣漢、犍為、文山都是他的封國。
他和惠帝關係兄弟也不錯,尤其喜歡太子司馬遹,對這位侄子抱著很大的希望。當年賈南風的侄子賈謐對太子不敬,他當即發難,給賈謐一頓斥責,沒想到賈謐卻跑到妖後賈南風那裡一頓煽風點火,結果司馬穎被趕出了洛陽,回到了封地鄴城。
按理說他是正門正宗,惠帝無子無孫,這皇太弟必須是他的,居然硬生生被齊王攪黃了,豈能不生氣。
他哼了一聲,接著道“彆以為我不懂他想乾什麼,若立我為皇太弟,我回朝登基之日,他就得把輔政大權都交出來,他就是貪戀這個,才鬨出個小孩子來,立了太子,無非是想獨攬大權,永遠控製朝堂罷了!”
盧誌聞言,道“殿下英明,他正是此意。我聽洛陽傳報,齊王大肆修繕三王府邸,不但勞民傷財,還因為擴建,毀了不少民居,近日尤其的剛愎自用,驕奢淫逸起來,大家都有了怨言,民心不穩。”
然後又略帶敲打的說“看來齊王是忘了司馬倫賜死金墉城,何其悲涼;忘了黃橋之戰,多麼凶險;忘了禍亂之苗,正有燎原之勢!等著看吧,洛陽很快就有消息,望殿下萬萬不可輕舉妄動,審時度勢,靜觀其變才是上策!”
近來司馬穎對盧誌的諄諄教導有些厭煩了,皺著眉頭,敷衍道“我定會謹慎小心。”
盧誌見司馬穎麵有嫌棄之色,立刻一揖到地,告辭起身而去。出得門來,不由得擔心起來,“言不聽,計不從,如何是好?”
卻說司馬穎怎麼能安靜下來,趕緊派人聯絡自己的親弟弟長沙王司馬乂,司馬乂是武帝的第六子,更是一表人才,為人大義,對惠帝和司馬穎這兩位哥哥也是非常尊敬。
當年見司馬倫把惠帝司馬衷囚禁金墉城,謀朝篡位,他也是立即起兵響應,事成以後留在了洛陽,輔助齊王司馬冏,保護惠帝司馬衷。
看到司馬冏立了小太子,他也很是驚訝,這不是該立司馬穎為皇儲嗎?
但是既然已經如此,他也隻能聽從司馬冏的安排了。
接到司馬穎的密信以後,他是左右為難。反複思量到底怎麼做才是萬全之策,既能保住惠帝司馬衷,又要保住司馬家的皇位不能旁落!
這時,突然傳來消息,齊王司馬冏在回府的過程中遭到刺客暗殺,雖然被護衛救下,齊王也是受驚不小,刺客儘皆被斬殺,一個活口沒留下。
長沙王不用腦袋也能想出來,這事定是哥哥司馬穎所為,更加憂慮不安起來,畢竟同室操戈,最不利於朝堂穩固。朝堂不穩,天下何安?
司馬冏被刺之後也難免心有餘悸。
這時也有心腹大臣趁機言辭懇切道“齊王雖為皇親,倒畢竟不是武帝骨肉,皇位畢竟還是他們家的,不如功成身退,把大權慢慢交給司馬穎和司馬乂兩兄弟,返回封地吧。”
司馬冏歎息道“我現在還有退路嗎?當年成都王司馬穎把所有功勞都推到我身上,讓我總攬朝政,他反倒返回了封地,從那時開始,我就沒有退路了,我封他為皇太弟,他登基之時,我也得死;我不奉他為皇太弟,他記恨於我,他恐怕也不能和我善了啊!”
心腹大臣聽完麵有悲戚之色,道“既然殿下已經知道成都王不能善了,怎麼不考慮退路呢?常言道月滿則缺,事忌太盛。既然都考慮到這裡了,何不撩起衣服走人呢?所謂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不失為善策之中的善策啊!”司馬冏低頭不語。
這時朝堂之中,有識之士已經感覺到大禍將至,不少人辭官歸隱,也有的雖然在位既不來上朝,也不理政務,一副混吃等死,渾渾噩噩之態,更有甚者居然跑到深山老林裡躲了起來,弄些瘋癲清談之態。
司馬冏越發惱怒,也開始疑神疑鬼起來。他素知河間王司馬顒開始依附司馬倫,後來見他大勢已去,又歸附了司馬穎,最是兩麵三刀,挑撥離間的壞種,於是對他更加防範起來。
司馬顒也感受到了威脅,私下又開始琢磨鬨事,假裝接受了惠帝密詔,要他起兵殺死齊王司馬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他裝腔作勢發起檄文,道“齊王司馬冏擅權專橫,打壓皇親,詔長沙王司馬乂抓捕齊王司馬冏,迎回司馬穎,臨朝輔政!”
並且馬上聯絡成都王司馬穎和各路司馬王爺,約定同時起兵。
盧誌見到檄文大吃一驚,他明白這是司馬顒怕司馬冏對他不利,在矯傳聖旨,混淆視聽。如此一來,必同室操戈,他好從中漁利。
盧誌連夜趕往成都王府,勸諫司馬穎千萬不要上了司馬顒這個鳥人的當,就讓他去和齊王鬥,保存實力,做壁上觀方為上策。
奈何司馬顒已經允諾,除掉齊王司馬冏以後,他定會上奏惠帝冊立司馬穎為皇太弟,將來接任大寶。司馬穎滿腦子都是這件事,哪能聽進去盧誌的苦口婆心。
於是舉兵響應。
卻說司馬冏也接到了討伐自己的檄文,不禁不驚失色,趕緊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