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司馬睿駕崩,臨終授命王導為輔政大臣。
太子司馬紹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史稱晉明帝。尊奉生母荀氏為建安君。
司馬紹因為父親被王敦氣死,悲痛不已,但是卻神色如常,他將先帝歸葬平陵,開始調整朝政。
王敦對於他,等於殺父之仇,他是不可能不報的,他也反複思量,父親怎麼會失敗呢?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症結所在。
這時王敦還在步步緊逼,他見元帝已死,陰謀篡奪皇位之心又蠢蠢欲動,畢竟登臨帝位是每個亂世梟雄的夢想。
他派心腹暗示朝廷征召自己。
明帝司馬紹思量,現在還不是撕破臉的時候,強壓著厭惡,親手書寫詔書,言辭懇切征召他入朝。
為示弱,司馬紹姿態放得很低,授予王敦黃和班劍,允許他佩劍著履上殿。
又特準他奏事不必通名,可隨便進出,入朝不必趨行,可以昂首挺胸。
王敦一看,這小子還是挺乖巧的,放心大膽的開始調兵遣將,為下一步行動做準備。
王敦一言一行,他堂弟王彬都看在眼裡,叛逆篡位可是要遺臭萬年的,令家族蒙羞,弄不好,會毀滅全族,於是王彬極力苦諫。
王彬是王曠之弟,書聖王羲之的親叔叔,王曠奉命和劉淵漢國進行漢晉長平之戰後失蹤,下落成迷,出征之前,把兒子托付給王彬照顧。
王羲之自幼擅習書法,從師於書法家鐘繇的傳人衛夫人。十二歲時曾偷偷閱讀父親藏在枕中的《筆說》,居然能領略其中真諦,十三歲拜見晉朝大臣周顗周伯仁時,周伯仁甚是喜愛,說他很是奇特,將來必有大成,還在宴會中,將一道珍貴的烤牛心割下一塊,率先給王羲之食用,王羲之由此被人傳頌為神童……
王敦聽堂弟王彬這麼說,簡直怒不可遏。之前因為王彬哭吊周伯仁,頂撞自己,他已經很生氣了,如今又來了,眼見著王敦臉都氣變形了!用目光示意左右侍從,要把王彬拿下。
王彬也看出了端倪,容顏凜然,眼神冰冷地說“您過去殺害兄長王澄,不心痛嗎?現在還要再殺個弟弟試試滋味?”
王敦咬了咬牙,恢複了一些理智,聽聞謝鯤因病去世,豫章正缺太守,於是遠遠地打發王彬,出任豫章太守去了。
司馬紹這邊冊封庾文君為皇後,立其子司馬衍為太子。庾文君出身潁川庾氏,哥哥是太尉庾亮,司馬紹為太子時,庾亮就經常宮中講學,此時名正言順的任了中書監,潁川庾氏漸漸嶄露頭角。
庾文君人如其名,性格仁慈,姿儀美不勝收,是江南數一數二的美才女。
庾文君與司馬紹,鶼鰈情深,恩愛異常,猶如一對神仙眷侶,不知道羨煞了多少江南人。
司馬紹繼位後,在長時間的思考中,終於悟出了一條道理,想要打敗王敦不能再走父親的老路,不能靠這些豪門貴族了,他們利益勾連,互通款曲,很容易臨陣倒戈,成為一體,於是他把眼光放在了流民帥身上。
其中一位引起了他的注意。那就是郗鑒!
稀鑒祖上也曾闊氣過,曾祖父為東漢禦史大夫,隻不過沒落了。
郗鑒文弱異常,少時貧孤,躬耕農田,物質生活極其貧瘠。但是家風仍在,隻要有時間就博覽經籍,吟詠不倦,後以書法大家,儒雅之士聞名鄉裡。
戰亂造成了農田荒蕪,兵亂不止,加劇了饑荒蔓延。八王之亂時,郗鑒蟄伏故鄉,不肯出仕,但是度日艱難,時常饑腸轆轆,饑寒交迫成為常態。
當時郗鑒的侄子郗邁、外甥周翼年幼失親,鄉裡人因為郗鑒有才名,見他麵黃肌瘦,常憐惜周濟,請他到家裡蹭飯,他常帶著兩個孩子同去。
終於鄉人也受不了了,畢竟是饑荒之年,糧食匱乏,供不起啊,於是麵帶愧色地說:“我們也沒多少吃的,因為您是賢人,才想周濟一下,但是你這拖家帶口的,我們也整不起啊!”
郗鑒怎能不知鄉人的難處,此後都是獨自前往。
但在吃飯間隙,他並沒有咽下去多少,而是將飯菜儲存在兩頰之間,之後快速跑回家,將飯菜吐出,喂給兩名幼童,雖然饑一頓飽一頓的,但是靠著這個辦法,兩個幼兒居然存活下來。
後來終於中州有一個富人發現了稀鑒,覺得這樣一個大明士,餓死了太殘忍了,於是給他送來了很多食物。
這實在是太珍貴了。
但是稀鑒就是稀鑒,他並沒有獨吞,而是將食物無限等分,用以撫恤宗族,周濟鄉中孤老。
這種行為,一時之間,活人無數,在亂世也最容易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鄉人聚集,一致推薦郗鑒當盟主,抱團取暖,想辦法活下去。於是稀鑒一個文弱書生,走馬上任,帶著鄉人千餘家南下,到地勢險要的嶧山附近避難。
稀鑒組織鄉人開荒種田、建造屋舍,同時營修堡壘,鍛造兵器,成立流民武裝。這也正常,不拿起武器,無論你有多少收成都會被盜匪搶走。
稀鑒名聲越來越大,投奔者絡繹不絕,當年司馬睿就聽說了這個事情,兗州一州三刺史的鬨劇裡,其中就有他任命的稀鑒。
後來郗鑒聽說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做大,派人奉表前往祝賀,勸諫稱帝,從這點就能看出稀鑒不是一般人。
而稀鑒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就是後趙石勒。稀鑒是堅決不降,縱使戰況危急,外無救援,內無糧草,稀鑒也能沉穩指揮,百姓饑饉不堪時,去掘野鼠或者蟄伏的燕子來吃,一個叛逃的也沒有。
在他苦心經營下,其所領部族在三年間,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北方一支重要流民武裝。
和石勒對壘的過程中,最大的好處就是磨練了稀鑒的軍事才能,從一個能書善寫的書生,變成了殺伐決斷、謀略無雙的大將軍。
恰逢司馬紹繼位,稀鑒送來奏表,而司馬紹也正在彷徨無助之際,於是司馬紹將希望寄托在郗鑒的身上。
說乾就乾,朝廷立即加任郗鑒為安北將軍,而王敦也不是白給的,發現了司馬紹的用意,也立馬拉攏郗鑒,同樣任命他為安北將軍。
稀鑒也是醉了,一個官職被任命了兩次,但是意義卻大相徑庭,他知道自己必須有個選擇了,他的選擇可能決定了朝堂走向,或者直接點說,決定了最後誰才是坐在皇座上的那個人。
喜歡晉末風雲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晉末風雲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