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聞言,怒氣稍減,他抬頭望向那天幕,
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光芒。
他深知,自己作為一代帝王,應當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不應為一時之名所累。於是,他緩緩吐出一口氣,沉聲道
“諸位愛卿言之有理,朕一時氣憤,失態了。天幕之事,不過外物之擾,我大清之基業,還需朕與諸卿共同努力,方能傳承千秋萬代。朕當以此為鑒,更加勤勉治國,不負祖宗基業,不負萬民所望。”
說罷,乾隆皇帝轉身步入殿內,背影顯得更加沉穩與堅定。
侍臣們見狀,也紛紛鬆了一口氣,
知道這位盛怒中的帝王已經恢複了冷靜與理智,
大清的天下,依舊在他的掌控之中。
大宋。
趙構看著天幕,同意不樂意的怒懟道
大宋。
趙構坐在臨安府的龍椅上,
目光緊盯著那天幕,眉頭緊鎖,臉色陰沉。
他聽著天幕對朱元璋的讚譽,
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不滿與不甘。
“哼!朱元璋那等草莽之徒,也能位列十大帝王之三?朕趙構,雖非開國聖君,但亦曾力挽狂瀾,保住我大宋半壁江山,豈是他所能比擬?”趙構的聲音中帶著幾分不屑與憤怒,他站起身來,在殿內來回踱步,顯得焦躁不安。
“他朱元璋雖有洪武之治,但那不過是亂世之後的短暫安寧。朕雖身處亂世,卻能穩住江南,延續宋室血脈,此等功績,豈是他能輕易抹殺的?”趙構越說越激動,仿佛要將心中的不滿全部傾瀉而出。
然而,周圍的群臣卻並未如他所願地附和,
反而麵露難色,紛紛低下了頭。
這時,一位老臣站了出來,他是當朝宰相,
深知趙構的心思,但也明白曆史的真相。
“陛下,朱元璋雖出身布衣,卻能開創大明王朝,其文治武功,確有可圈可點之處。而陛下雖身處亂世,力保江南,但論及疆域之廣、國力之強,我大宋確已不複往昔。再者,陛下與朱元璋所處時代不同,麵臨的困境與挑戰亦不相同,難以直接比較。”老臣言辭懇切,試圖平息趙構的怒火。
其他臣子也紛紛附和,他們開始從各個方麵對比趙構與朱元璋的文治武功。
有人提到朱元璋的北伐中原,收複失地;
有人提到他整頓吏治,嚴懲貪腐;
還有人提到他重視農業,發展經濟,使得大明王朝迅速崛起。
相比之下,趙構雖然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穩定江南局勢,但終究未能恢複大宋昔日的輝煌。
尤其是在軍事上,他麵對金國的強大壓力,隻能采取守勢,難以主動出擊。
在文治方麵,雖然他也注重文化教育,
但由於戰亂頻繁,國家財政困難,許多政策都難以得到有效實施。
聽著群臣的對比與分析,趙構的臉色越來越難看。
他意識到自己的憤怒與不滿不過是基於一種盲目的自尊與偏見。
他逐漸冷靜下來,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與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