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此刻也是開始盤點道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秦始皇“朕賊!我一直以為李玄武是開國之君,沒想不是啊!”
胡亥“哈哈!李老二!咱們都是第二位皇帝!朕決定以後駕崩後,也叫太宗!秦太宗!”
劉邦“你二筆啊!你見過誰自己給自己上廟號的!”
朱元璋“是啊!都是你噶了以後,大臣們根據你的功過,給你上的!”
朱棣“哈哈哈!反正朕是知道,朕的廟號肯定是太宗!”
崇禎“額不一定哦!”
天啟“永樂老祖!你您的廟號已經被嘉靖老仙換成了成祖!”
【李世民在天幕之上,聽著下方曆代帝王們的“親切交流”,不禁扶額苦笑,心中暗道“這跨界聊天,還真是彆有一番風味。”他輕咳一聲,試圖將話題拉回正軌,卻發現自己似乎成了這場“曆史吐槽大會”的焦點。】
李世民(故作嚴肅)“諸位陛下,吾雖承父業,但亦開創貞觀之治,文治武功,皆有所成。今日相聚,不如共議治國之道,如何?”
秦始皇(一臉不屑)“治國?朕一統六國,書同文,車同軌,那才叫治國!你小子,不過是撿了個現成的。”
劉邦(笑眯眯)“老秦啊,話不能這麼說,咱們都是白手起家,各有各的難處。想當年,我斬白蛇起義,那才叫一個驚心動魄。”
朱元璋(點頭讚同)“對頭,對頭!咱也是農民出身,一路打到南京,建立大明,其中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
胡亥(小聲嘀咕)“我……我也努力過,雖然最後……咳,不提也罷。”
李世民(苦笑)“諸位陛下,咱們還是言歸正傳吧。治國之道,在於民心所向,政策得宜。我朝設立三省六部,廣開才路,方有貞觀之治。”
朱棣(得意洋洋)“說到製度,朕的永樂大典,那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還有鄭和下西洋,揚我國威,你們誰比得了?”
天啟(一臉懵)“永樂老祖,您那大典確實厲害,但我這天啟年間,也有我的‘小玩意’,比如那自鳴鐘,多有意思啊!”
崇禎(無奈搖頭)“哎,朕若是能多學些治國之術,或許大明也不會……”
李世民(打斷)“崇禎陛下,曆史無法假設,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經驗。治國如烹小鮮,需細心、耐心,更需順應時勢。”
此時,天幕上突然閃過一道光芒,一位身著龍袍,手持羽扇,風度翩翩的男子緩緩出現,正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
諸葛亮(微笑)“諸位陛下,亮雖不才,但亦知‘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治國之道,在於明君賢臣,更在於民心安定,經濟繁榮。”
李世民(眼前一亮)“丞相所言極是!我朝亦重視民生,輕徭薄賦,方得百姓安居樂業。”
秦始皇(若有所思)“嗯,看來朕之前確實有些地方做得不夠。若是有丞相輔佐,或許能更早實現真正的天下大同。”
劉邦(哈哈大笑)“老秦啊,你這就想挖牆腳了?不過話說回來,要是咱們這些個皇帝能湊一桌打麻將,那才叫一個熱鬨!”
此言一出,天幕之上頓時笑聲一片,連原本凝重的氣氛也變得輕鬆起來。
朱元璋(拍掌大笑)“好主意!不過咱們得定個規矩,誰輸了誰請客,去陰間最好的酒樓!”
天啟(興奮)“對對對,還要叫上那些個文臣武將,比如嶽飛、關羽、李白他們,一起熱鬨熱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