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衛孝傑和程咬金並不知道,不光是他們恒安道這一路大軍。
除了金河道、大同道、定襄道,這三道大軍之外。
通漠道、暢武道這兩路,也都全在上演著相似的場麵。
金河道和大通道這兩路大軍是因為距離太遠,沒有辦法兼顧,所以不得不放棄。
至於定襄道為什麼不敢宴請大軍,說出去,李恪也不怕丟人,實則是不敢。
因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乃是代國公李靖,同時也節度其他五路大軍的。
可以說這場針對突厥的戰事,皆由他指揮。
代國公李靖這個人,威名遠揚,是戰場上的傳奇人物。
他用兵如神,謀略過人,無論是在排兵布陣還是在臨陣指揮上,都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
除了每逢站隊的時候,都顯得有些猶豫不決,得罪人之外,幾乎沒什麼太大的缺點。
加上不結黨,不營私,對待事情絕對的公正,這讓李靖在朝中擁有著獨特的地位。
既然李恪的父親,對他在他在玄武門事件中的中立態度略有不滿。
但也因為他軍事上表現出來的卓越才能,以及不爭不搶的性格,李世民最終選擇了包容和重用。
而也正因為他的公正無私、剛正不阿的性格。
讓李恪不太輕易敢在他的麵前,耍他的小聰明。
要知道,在這位代國公麵前,耍任何的小手段都可能被輕易識破。
萬一他一認真,很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隻不過,按照正常的曆史進程,李靖從大唐決定出兵開始,就死死的盯著頡利的所在地定襄。
怎麼跑到雲州城來了?
見到恒安道的衛孝傑和程咬金上套了之後。
為了防止程咬金胡攪蠻纏,李恪早早的就從水路準備返回幽州。
隻不過臨近中午的時候,想著去雲州城吃個午飯。
在城外的一個小館子裡,就聽到定襄道大軍兩個小時前,入駐了雲州城。
這一意外的情況,讓李恪心中充滿了疑惑。
眾所周知,李靖在隋朝時,先後任馬邑郡丞等官職。
也沒有露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加上那時的他,官小言輕,在隋朝官場中難以施展拳腳,目睹了隋朝的動蕩與衰落之後,突厥人迫害中原百姓。
往後的歲月中,他也基本上都是在和突厥作戰。
對於突厥,李靖有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和強烈仇恨。
所以,按照李恪正常的推斷,他的行軍路線,應該與衛孝傑、程咬金會合,然後直接向定襄施壓,尋找戰機才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