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胤,府穀縣黃甫鄉小寬坪村人,曾是邊兵,因缺欠餉糧逃散回鄉。
幾乎與高迎祥同一段時間,王嘉胤與同鄉吳延貴忍受不住饑餓,率領饑民衝進豪強富戶家裡搶糧充饑,遭到官兵鎮壓打擊,遂揭竿而起,迅速攻占清水堡、黃甫川堡等明軍據點,而後夜襲攻克府穀縣城,洗劫地主豪強,開倉濟民,一時間附近饑民群起響應,王嘉胤的隊伍人數迅速膨脹。
不久,綏德州人王自用在延川縣率眾起義,響應王嘉胤,自號“紫金梁”,隨後率部北上投入王嘉胤部下。
張獻忠在吳堡縣一帶率眾起義,響應王嘉胤,自稱“八大王”。
羅汝才趁著官軍四處出擊,難以相顧的時機,在延安府附近率眾起義。
連遠在漢中的王大梁也響應陝北的農民軍,在漢中南部聚眾起義,攻克略陽縣,自號“大梁王”。
元宵過後,大批饑民在平涼、慶陽一帶爆發起義,首領馬守應綽號“老回回”。
馬守應義軍在平涼一帶截獲了在“天啟第一大案”中抄獲、正運往平涼衛和固原衛的百萬石糧食。
馬守應看到麵前一眼望不到頭、堆積如山的糧食,明白自己的義軍無法將其獨吞,便當機立斷,就地分發糧食,救濟災民。
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傳遍了方圓數百裡,各地饑民蜂擁而至。
馬守應的隊伍以極其誇張的速度膨脹,四五天時間就達到了幾萬人的規模。
原本馬守應還因為自己的位置距離固原鎮過近而擔憂,但出奇的是不僅固原衛,連就在自己附近不到百裡地的平涼衛都無動於衷,一直堅守平涼城和軍營,絲毫沒有要出來鎮剿他們的意思。
不過馬守應也不去招惹他們,畢竟那是九邊重鎮之一,裡麵的邊軍戰力還是很強悍的。
大明原有的九邊重鎮,除了天啟元年被建奴奪取的遼東鎮已被東江鎮替代外,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仍然在朝廷掌控之中,集合了全國最精銳的將士,擁有很強的戰鬥力。
九鎮中有四鎮都在陝西,起義最多的陝北就在延綏鎮身後,高迎祥、王自用、王嘉胤的隊伍天天在周邊晃來晃去,但榆林衛和綏德衛的官兵卻正眼都不看一下,完全沒有要鎮壓叛亂的意思。
重鎮邊軍不作為,朝廷的消息也遙遙無期,各州府地方官員隻好各自組織官兵抵禦、圍剿義軍。
但是起義軍聲勢浩大,又救濟災民深得民心,各地衛所官兵士兵經常潰散脫逃,大量士兵不僅不平亂,反而臨陣倒戈,加入到義軍當中,導致各地的鎮剿行動屢屢受挫,所以各州府大多隻能做到據城自保。
各路義軍也深怕引來大批官軍或邊軍鎮壓,所以大多都是活躍在農村和城郊,劫掠一些小縣城,基本不去觸碰州府和衛所。
於是一時間,邊軍不作為,州府鎮壓不力,各地方失去控製,整個陝西都亂成了一鍋粥。
各地饑民紛紛揭竿而起對抗官府,搶奪官倉,打擊地主,懲治惡霸。
各路義軍東奔西竄,吸納流民,快速成長。
但馬守應卻是一支另類。
由於手中握有大量糧食,大肆救濟災民,“老回回”之名在平涼、慶陽一帶威望非常高,得以招攬大量人才。
馬守應率部途經涇州時,涇州知州帶人據城而守。
馬守應也沒想攻城,隻是停在城郊休整。
誰料涇州城中的百姓早已是不堪壓迫,眼見義軍出現,怎麼可能放過這個機會,便自發組織起來,半夜發難,攻入衙門抓住涇州知州,打開城門向馬守應投誠。
於是馬守應一臉懵逼、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涇州城。
拿下涇州城後,馬守應立即公開審判處死了主要官員,又抄了城中地主豪強的家,打開官倉,救濟百姓,收攏人心。
然後整頓兵馬,將手下人馬以營為單位編製,每營一萬人,竟然已經整編出了六個營六萬多人,是目前陝西實力最為雄厚的一路義軍。
在平涼府靜寧州一帶一夥義軍,原本是響應老回回而起義的,但東進時在莊浪縣遭到官軍強力阻擊,轉道德隆縣又在瓦亭關被固原邊軍大敗,隻好向西進入鞏昌府。
這夥義軍首領多是流氓惡霸,行事毫無顧忌,一路奸淫擄掠,裹挾百姓。鞏昌府會寧、安定兩縣遭逢大掠,義軍所過之處寸草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