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桶(虛構),北京順天府人。家族是貧苦農民多年奮鬥成富戶,頗有家資,自小生活在阜成門附近,生活環境優越。舊時說賤名好養活,張父請人算卦,說是正常人家的桶能用幾代人,遂取一個“桶”字,寓意結實健康吃苦耐勞。他恰好是家中老三,前已有金、銀二位兄長,遂取名“鐵桶”。
張鐵桶自幼聰穎、機靈過人、勤快肯乾,但從小貪婪、愛占便宜,十三四歲就當上了邊軍傳令兵,靠著察言觀色、溜須拍馬,得到上司賞識當上了百戶。在薊州鎮邊關常欺壓邊民、索取錢財,以武力欺壓人。但也由此積攢了不少錢財,手下養著一批兵痞兵油子,為害一方。
天啟九年十一月九日夜,皇太極率部繞過薊州城,趁夜色突襲三河縣。三河縣守備王大德組織興州後屯衛和營州後屯衛人馬守城。戰鬥過程中王大德年老力衰、體力不支靠在城垛邊歇息時,不小心墜落城下身亡。
守軍見主將身死,再無心作戰,建奴很快成功登上城頭。正在城下搬運軍資的張鐵桶見建奴破城,慌忙割斷長發,又砍下王大德人頭,跪在建奴麵前,謊稱是自己把王大德推下城的,特以其首級投名歸降。
皇太極見狀,信以為真,非常高興,就賜他為正黃旗漢軍甲喇額真,命他勸降城中守軍。沒想到張鐵桶僅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又有皇太極不殺降的承諾,竟然真的勸降了城中兩衛明軍士卒。
皇太極把這些降軍劃了一千五百人給張鐵桶,作為他這一甲喇的士卒,並把他留在身邊作為榜樣,用來勸降那些負隅頑抗的明軍士卒。
皇太極命莽古爾泰駐守三河縣,自己親率大軍進逼明廷京師。十月十一日一早,皇太極率軍出現在通州城外,在運河邊下寨紮營。
孫承宗整軍點將,留下部分人馬堅守廣寧前屯衛和山海關,在皇太極放棄攻打薊州進逼京師那天,自己親率關寧軍精銳出山海關經撫寧縣進攻永平府。
十一月九日,孫承宗親自指揮攻城,關寧軍炮矢齊發。由於盧龍縣城剛剛經曆大戰,城門等都還未完全修複,關寧軍迅速攻殺入城,但城中建奴守軍頑強至極,阿巴泰親自帶人在城門下堅守,死戰不退,雙方在城門口兵對兵、將對將,短兵相接,對砍拚殺了大半天,到最後明軍屍體幾乎把城門口堵塞。
在灤州的阿濟格聞訊立刻率軍救援,孫承宗派馬世龍率關寧鐵騎阻擊。
阿濟格見關寧軍騎兵來襲,強令那些投降過來的漢軍衝向關寧鐵騎,那些漢軍跑到關寧軍麵前紛紛放下武器跪地投降,關寧軍騎兵衝鋒之勢受阻被迫停了下來,阿濟格趁機率部進入盧龍縣城。
氣得馬世龍牙癢癢,接連斬殺了多名被指認為之前主動投降的漢軍將領。
是夜,阿濟格和阿巴泰率部趁夜色衝出北門,強行突圍。建奴戰鬥力強悍,關寧軍也是頑強阻擊,雙方廝殺大半夜,傷亡慘重。阿濟格和阿巴泰最終兵分兩路,關寧軍騎兵難以顧及被他們逃脫。
阿濟格率一路逃向遷安縣,阿巴泰率一部向西逃竄。
孫承宗果斷下令向遷安縣追擊。
阿濟格到遷安縣迅速收攏城中守軍,就立刻棄城撤向三屯營。
孫承宗一路勢如破竹,收複遷安縣後馬不停蹄緊追阿濟格。阿濟格如驚弓之鳥,一路狂奔,放棄三屯營撤入遵化。孫承宗相繼收複三屯營、龍井關、大安口、馬蘭峪等地。
多爾袞見狀力勸阿濟格突圍去找皇太極,不要坐守空城。阿濟格不肯,堅持要憑借遵化的高城堅守,等待皇太極回師。
孫承宗於是從容包圍遵化。
另一邊,阿巴泰率部一路西竄,繞過豐潤縣過玉田縣想要直奔薊州,正巧碰到滿桂部大軍開拔,嚇得阿巴泰落荒而逃。
十一月十一日中午後,洪承疇率神機營作為中軍向建奴推進,秦良玉督五軍營一師、二師作為左右兩翼跟進。
皇太極見狀大是驚奇,遠遠觀察,發現明軍全都是步卒,隻有一些將領是騎馬的,大是皺眉。
多鐸在旁邊也甚是不解“明狗一直以來都極力避免與我大金進行野戰,且看起來他們兵力遠遜於我們,這次怎麼會如此托大。”
濟爾哈朗道“不管明狗有什麼陰謀詭計,我自一力破之,可以派人在四周遊弋巡察防止明狗包抄襲擊,正麵先派人上去探探虛實,情況不對我們可以立刻撤離。”
皇太極看向範文程,範文程道“汗王,奴才建議派人通知莽古爾泰貝勒嚴加防守,以臣對明人的了解,他們必定是要在正麵牽製我大軍,從側後襲擾,阻斷我大軍退路。”
皇太極點點“也好,派人回去告知莽古爾泰。納穆泰、譚泰你們二人各領一個甲喇分彆巡察兩翼,發現異常立刻派人回來通報。”
“領命!”
然後回頭對那些蒙古科爾沁貴族頭領道“你們誰來打頭陣?”
那些蒙古部族首領一陣腹誹“你怎麼不派你的人打頭陣呢?就想讓我們當炮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