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日後,各科考試全部進行完畢。
戊辰年之前的科舉會試是分三日、每日三場進行,結束後的七天內揭榜,然後在次月進行殿試廷對。
而戊辰科考試改革時,在朱由校的要求下,從會試到最後殿試放榜,總共隻用了五天,武舉和五科考試更是隻用了三天,真的差點沒把禮部、翰林院、國子監這些官員給累死。
於是,這一年將辛未科考試時間延長到一個月,每天隻進行一科,使所有考生都有機會可以嘗試參加所有九科的考試,這也使得考生有機會可以同時兼得幾科進士的名頭。
四月一日,殿試在皇極殿進行。
這次朱由校沒有像戊辰年時那樣缺席,而是命孫慎行和徐光啟主持,自己到場觀禮。
文科殿試時,全程由孫慎行主持進行,朱由校從眾考官早就擬好的考題中選出一個,在廷對時讓考生作答,最後確定進士排名。
武舉殿試就更簡單了,采取淘汰製打擂台比武,最後勝出一人便是武狀元。有趣的是,早已被朱由校在默默無聞中提拔起來,到宣大軍任職的王來聘依然從宣府邊關回來參加了武舉考試,並一舉奪得武舉狀元。
朱由校問他“王卿家已是邊軍大將,為何還執著於參加武舉呢?”
王來聘答道“稟陛下,末將自幼習武,立誌以武入仕,建功報國!承蒙陛下知遇之恩,破格拔擢於微末之間,然末將身無功名,寸功未立,實無顏久居師長之職!今蒙天恩,幸運奪魁,末將可安心戍邊報國矣!”
朱由校聞言,也隻能好生安慰一番這位忠心為國、也爭強好勝的邊軍大將了。
其餘七科因為全都是分數製,所以隻要是及格的就全部錄取為進士,所以壓根就不需要再進行殿試廷對,隻是讓錄取之人前來參見皇帝。
但當輪到地科的進士參見時,朱由校卻始終沒有從中看到李寄的身影,便命魏忠賢取來進士名單,結果名單中還真沒有李寄的名字。
朱由校喚來孫慎行,問道“孫卿家,你確定進士名單沒有出錯嗎?確實是以分數錄取的?”
孫慎行心頭一凜,接過名單查看起來,又不斷回憶會試以來的所有細節,確認沒有問題後,便道“稟皇上,臣確定沒有出差錯,這就是最終名單。”
朱由校眉頭大皺“把所有考生答卷都帶到禦書房。”
說完立刻起身,頭也不回就離開了,留下一眾大臣和考生麵麵相覷。
朱由校回到禦書房後一陣子,孫慎行帶著禮部官員把所有考卷都搬了過來。
“朕要查卷,把地科考試答卷找出來。”
孫慎行汗流浹背,快速從一堆紙卷中找出地科答卷,呈給皇帝。
張全幫忙將答卷攤開在桌案上,小心翼翼撕開紙封。
朱由校一張張翻開,才翻到第四份就停了下來,他一眼就認出了那天李寄的答卷,那是他親自挑選的地名,李寄的字跡他也記得清清楚楚。當時李寄的答案全部正確,就算不是狀元,那也絕對不至於連及格都達不到!
於是,朱由校一把撕開考生姓名的紙封。
果然!
映入眼簾的赫然是一個叫做孔連珠(虛構)的名字,而不是李寄。
“啪——”朱由校勃然大怒,重重一掌拍在桌上“竟然有人徇私舞弊!”
“皇上息怒!臣絕沒有徇私舞弊之舉啊!”
孫慎行驚慌失措,急忙全身跪伏在地。
“哼哼——好得很呐!好得很——”
朱由校怒目圓睜,沉默了一陣,又冷笑道“孫卿家你起來吧,朕相信你不會做此徇私舞弊之事。但你要記住,今晚之事你要全當沒有發生過,後日照常放榜,你懂了嗎?”
孫慎行冷汗涔涔,急忙道“臣遵旨!臣誓死……不!臣就是在禦書房與皇上閱卷,商定三甲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