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貫穿了整個城市的大路,其實是沒有名字,城市裡的道路和住宅區,都是沒有名字的。
凡是對城市規劃有些了解的人,都不可能犯下這麼低級的錯誤,因為道路名字關乎到管理維護,社區名字又關乎到城市人口管理。
然而石鐵自從鋪路建城以來幾百年,竟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直到現在,因為農產品物流不便的問題,他才驚訝地發現不通過地圖標記,就無法確定某一個商業或社區位置。
大路開始於農學院,一直延續到城市儘頭,定型到今天已經上百年了,石鐵大筆一揮,終於給它定下名字“興農大道。”
以農學院為,大路右側的支路全按數字排序,位於勞區的中間還加一個“勞”字,如興農勞一路,興農勞二路……。
之後的岩區和安區,都遵照這個取名方式。
而大路左側,則根據相應的公共設施定名,如大農路,司法路,藥園路……
當地圖上大大小小的路徑,都被貼上了名號後,石鐵的注意力也終於回到了物流的問題上。
不論他怎麼想,都想不到如何將新鮮的蔬菜,跨越上百公裡的距離,便利地送到安區。
靠運貨員是不可能的,身足訓練隻是把人力放大了十幾倍而已,近距離運貨沒問題,上百公裡就實在太遠了。
除非都是孟十這樣,可以直接飛……
天地眼法術,迅速而精準地捕捉到了,孟十拉貨飛天的情景,石鐵的腦海裡,突然閃過了一個城市裡已有的東西公車。
當初設計的公車就是飛天行駛的,每二十公裡才降落一次上下乘客。
如果把公車的車廂改一下,換成車鬥,不就是貨車了嘛!
它可以飛天的,速度也快。
再在貨車停留的位置,建一個分散中心不就行了。
興農大道的左邊,其實還有很多土地沒有使用,而且既然它都可以飛天,自然也不用跟著大道走,可以直接從建築物上空飛過。
想到這裡,他立即找出空白的本子來規劃設計。
貨車的浮空問題和公車不一樣,光是畫圖紙不能讓鐵匠坊直接造,必須重新設計重新實驗。
天一亮,石鐵就到了餘霞鐵坊,他與餘霞各拉著一浮鬥金屬,往城市外的空地而去。
他們重複實驗了一整天,才摸清楚貨車的符文配合,以及車鬥載重的問題。
兩天後,城市儘頭,興農大道左側出現了一個,麵積3平方公裡的巨大倉庫。
其緊挨著一個,麵積1平方公裡的大型工廠,它們都貼著名牌餘霞金造廠。
餘霞鐵坊的東西全搬到了這裡,裡麵新的工具也不少,但大部分地方都是空著的。
石鐵想把貨車的體積儘量加大,所以鑄造它的地方肯定要更大,城市現有的工坊根本滿足不了。
於是索性就先把答應給餘霞的獎勵落實,順便也可以讓她造車。
他沒想到這直接花光了城府的所有積蓄,甚至還欠了滿額外債。
批量造車是一件耗時非常長的事情,即便是金丹境的餘霞來做,也需要幾個月。
在這段時間裡,石鐵必須要找到新的賺錢方法,不然彆說是造集散中心了,就連給餘霞鐵坊的工人開薪金都很難。
八十年的積累,一朝散儘,雖然城府每年盈餘數量被控製得很小,但畢竟也積累了八十年。
望著城市儘頭的龐大建築,石鐵忍不住發出感歎“錢真不經花。”
對於接下來該怎麼辦,他是一點想法都沒有。
根據財務報表的數據顯示,農牧產品早就超過了城市所需,也超過了出口所需。
除了城屬產業下的還在努力工作,其他的農牧場主都沒有多少激情,產能僅有滿負荷時的一半而已。
藥田也一樣賣不動,商業種植園都轉手了好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