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放勳,帝嚳之子,自幼聰慧,深得帝嚳喜愛。十三歲時,受封祁地,成為一方諸侯。十五歲時,放勳定都陶唐,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帝嚳崩,欲傳位於放勳,眾臣以其年幼,推摯繼任天子。遂傳位於摯,是為帝摯。摯在位五年,無功無過,自認才能不及放勳,遂讓位於放勳。黃帝曆400年,放勳二十歲,繼天子位。是為帝堯。
帝堯即位後,深感責任重大,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天下蒼生的福祉。他勵精圖治,推行仁政,希望能夠讓百姓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堯執政初期,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沒有基本的國家製度,各部落各自為政,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堯深知,要想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製度。
於是,堯開始四處遊曆,觀察各個部落的情況,了解他們的風俗習慣和治理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堯結識了許多有才華的人,他們有的擅長農業生產,有的擅長治理水利,有的擅長軍事作戰。堯將這些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討國家的治理之道。
經過一番討論,堯決定按照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建立一套係統的政治製度。在堯的努力下,國家政治製度逐漸建立起來,各個部落之間的聯係也更加緊密。部落聯合體不再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國家。
然而,堯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深知,要想讓國家真正強大起來,必須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於是,堯開始關注民生問題,他下令減輕百姓的賦稅,鼓勵人們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同時,堯還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創辦了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經過堯的治理,華夏大地農耕文化有了飛躍的進步,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堯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們因為不知道四時變化而經常耽誤農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堯決定派三位大臣觀察太陽和星辰的運行規律,製定出更加準確的曆法。這三位大臣分彆是羲叔、和仲、和叔。
羲叔是堯的大臣,他聰明機智,善於觀察和思考。接到堯的命令後,他立刻帶著一隊人馬出發了。他們沿著黃河一路向東,經過了許多山川河流,終於來到了一個叫明都的地方。
明都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裡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還有廣闊的草原。羲叔在這裡住了下來,他每天都早早地起床,觀察太陽的升起和落下,記錄下太陽在天空中由北向南移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羲叔發現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都在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他根據這些規律,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心宿二)的位置來校正
和仲是堯的另一位大臣,他為人忠厚老實,勤奮努力。接到堯的命令後,他也帶著一隊人馬出發了。他們沿著黃河一路向西,經過了許多沙漠和戈壁,終於來到了一個叫昧穀的地方。
昧穀是一個荒涼的地方,這裡沒有樹木,沒有水源,隻有漫天的黃沙和熾熱的陽光。和仲在這裡住了下來,他每天都頂著烈日,觀察落日的情況,記錄下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仲發現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都在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他根據這些規律,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和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
和叔也是堯的大臣,他勇敢果斷,善於決斷。接到堯的命令後,他帶著一隊人馬出發了。他們沿著黃河一路向北,經過了許多雪山和冰川,終於來到了一個叫幽都的地方。
幽都是一個寒冷的地方,這裡沒有花草,沒有鳥獸,隻有漫天的風雪和刺骨的寒風。和叔在這裡住了下來,他每天都冒著嚴寒,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記錄下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叔發現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天都在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他根據這些規律,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並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三位大臣完成任務後,回到了堯的都城平陽。他們將各自製定的曆法交給了堯,堯仔細地研究了這些曆法,發現它們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於是,堯決定召集三位大臣和其他大臣一起討論,製定出一套更加完善的曆法。
在討論中,三位大臣各自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其他大臣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堯聽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後,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製定曆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關係到國家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如果曆法不準確,就會導致農時耽誤,糧食減產,人民生活困難。因此,他必須慎重考慮,選擇一套最合適的曆法。
經過一番思考,堯終於做出了決定。他決定綜合三位大臣的觀察結果,製定曆法更為合理。帝堯對三位大臣的曆法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準確可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堯製定的曆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支持,人們開始按照這個曆法進行農業生產和生活。從此以後,華夏大地的農耕文化有了更加飛躍的進步,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帝堯雖貴為天下共主,卻住在茅草屋裡,喝的是野菜湯,穿的是麻布衣,吃的是糙米飯,用的是土碗土缽。他的身邊,也儘是些如他一般的窮苦人。他的大臣,沒有一個是胖子,也沒有一個是衣著華麗的。他的馬,也不吃粟米,隻吃草。
他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一點怨言,也沒有一點不滿。他說“我有天下,就像有了一個大房子。我的百姓,就是我的房子裡的人。我的大臣,就是我的房子裡的柱子。我的馬,就是我的房子裡的馬。我的粟米,就是我的房子裡的粟米。我有什麼理由,要把我的房子裡的東西,都搬到我的身上來呢?”
他對百姓的生活,卻充滿了關懷,也充滿了愧疚。他說“百姓們啊,你們受苦了。你們吃不飽,穿不暖,住不好,行不便。你們有什麼冤屈,有什麼痛苦,有什麼願望,有什麼建議,都可以告訴我。我會儘力為你們解決,為你們服務,為你們謀幸福。”
為了方便百姓們向他進諫,他在宮門前立了一根木柱,上麵釘了一塊木板,叫做“謗木”。百姓們有什麼話想說,就可以寫在木板上,或者刻在木柱上。他每天都會親自去看“謗木”,把百姓們的意見和建議,都記在心裡,然後召集大臣們商議,製定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
有一天,堯又去看“謗木”。他發現木板上寫了這樣一句話“堯,你是個好領袖,但是你的兒子丹朱,卻是個壞東西。他整天遊手好閒,吃喝玩樂,不務正業,還欺負百姓。你應該把他廢掉,另立一個賢能的人為太子。
堯看了,心裡很不高興。他想“丹朱雖然有些頑皮,但也不至於如此不堪。他畢竟是我的兒子,我怎麼能廢掉他呢?”
他回到宮裡,把丹朱叫來,問他“你最近在做什麼?有沒有欺負百姓?”
丹朱說“我沒有啊。我隻是和朋友們一起玩了玩,吃了些好吃的,喝了些好喝的。我沒有欺負百姓啊。”
堯說“你不要說謊。我已經看到了‘謗木’上的話。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是我的兒子,你應該以身作則,為百姓們樹立一個好榜樣。你怎麼能這樣放縱自己呢?”
丹朱說“父親,你不要聽那些人的話。他們是嫉妒我,才會這樣說我的。我沒有做錯什麼。”
堯說“你不要狡辯。你做錯了就是做錯了。你要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你要向百姓們道歉,保證以後不再這樣做了。”
丹朱說“父親,你太過分了。你怎麼能這樣對我呢?我是你的兒子啊。你應該相信我,支持我,而不是聽信那些人的讒言,來責備我,懲罰我。”
堯說“你不要以為你是我的兒子,就可以為所欲為。你要知道,我是天下共主,我要對天下百姓負責。我不能因為你是我的兒子,就偏袒你,縱容你。你要是不改過自新,我就真的要廢掉你,另立一個賢能的人為太子。”
丹朱聽了,很生氣。他說“父親,你既然這樣無情,那就彆怪我無義了。我要離開你,去彆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國家。我要讓你看看,我比你更有本事,更有能耐。”
說完,他就轉身走了。
堯看著他的背影,心裡很難過。他想“丹朱啊,你怎麼能這樣不懂事呢?你這樣做,是會後悔的。你離開我,去彆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國家,是不可能成功的。你沒有我的支持,沒有百姓的擁護,沒有大臣的輔佐,你怎麼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呢?你隻會給自己帶來災難,給百姓帶來痛苦。”
但是,他也沒有辦法阻止丹朱。他知道,丹朱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他不能強迫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他隻能希望,丹朱能夠早日醒悟,回到他的身邊。
丹朱離開堯後,就帶著一些親信和隨從,去了南方。他在那裡,找到了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就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做“丹國”。
他自稱為“丹王”,開始了自己的統治。他沒有像堯那樣,關心百姓的生活,也沒有像堯那樣,聽取百姓的意見。他隻知道享樂,隻知道剝削,隻知道壓迫。
他把百姓們當作奴隸,讓他們為他種地,為他做工,為他打仗。他把百姓們的勞動成果,都據為己有,讓他們過著貧困的生活。他還經常發動戰爭,侵略彆的國家,搶奪他們的財富和土地。
百姓們對他非常不滿,非常憤怒。他們紛紛起來反抗,要求他下台,要求他改革。但是,他卻不聽,反而用武力鎮壓,用酷刑懲罰。
他說“我是國王,我有權力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你們是我的臣民,你們必須服從我的命令。你們要是敢反抗,我就殺了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