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議!”
……
一時幾名官員魚貫而出,就好像事先排練好的一般。
李綱出列道“陛下,如今巴蜀百廢待興,依臣之見不如先減免一年賦稅,至於開倉放糧……今年北方乾旱,糧倉餘糧吃緊,何不再議。”
李綱話音剛落,馬上又有官員一個接著一個說道
“一年也好,三年也罷,重振巴蜀,迫在眉睫。”
“趙相公所說的減免三年賦稅更利於巴蜀百姓。此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舉。”
……
眼看“打地鼠”又來了。一股莫名的煩躁湧上心頭,趙匡胤猛地拍打龍椅上的扶手。拍打聲在大殿之中回蕩著。
待群臣安靜下來,趙匡胤沉聲道“此交由三司決斷。”眼看忙活了半個時,趙匡胤目光中帶著期望,看向了樞密使李崇矩。
“臣有事奏。”李崇矩出列,突然雙膝跪地,沉聲道,“還請陛下恩準,準臣致仕回上黨養老。”
一時間百官嘩然,趙匡胤也是措手不及。趙光義好像若有所思,而宰相趙普如老僧入定般眯著眼站在原地。
趙匡胤左右挪動了兩步,朗聲道。
“咱們君臣相識也有二十餘載了。無病無災好端端辭官做甚,”趙匡胤一對虎目注視著李崇矩,好像想起了什麼,問道,“你和孫行友好像是親家。”
李崇矩跪在地上,回道“事已至此,臣無顏麵聖,還請官家開恩,準了臣回上黨養老。”
趙匡胤心中不悅,環視群臣,“既然話說到這了。你們對這案子怎麼看?”
這等案子拿到朝議上來講,著實不合時宜,但趙匡胤畢竟是一國之君,誰也說不出一個不字。
台下眾臣摸不準趙匡胤的心思,沒人想當這出頭鳥,光顧著左顧右盼,卻無人敢出頭。
“剛才沒完沒了,現在怎麼都不說話了,變啞巴了?”趙匡胤不滿,見仍無人出列,隻好點名道“竇儀,你精通律法,又是判大理寺事,說說。”
竇儀趕忙出列,回道“回陛下,臣這幾日讀了與逆賊張龍兒有關的卷宗。張龍兒、孫行友雖都是定州人士,可似乎並未有過深的交集。目前唯有人證聲稱張龍兒行刺前夜訪過孫府。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證據。至於孫延召……按卷宗所寫的日期,經人排查,孫延召好像得了重病,奄奄一息,此有醫官程玄德的口供。官家放心,孫行友雖死,臣也定要嚴查此案。”
“嗯,理應如此,仔細地查,但……”趙匡胤沉吟了片刻,說道,“孫延召年紀尚小,可不能冤枉他了。”
趙匡胤一句話,底下的老油子們又怎會聽不出弦外之音,這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此時,人群中有人出列,正是始作俑者禦史李茂。
他大聲道“陛下。此前有孫進,呂翰等二十七人行刺,夷九族。後有張龍兒、李玉等二十四人行刺,夷九族。孫行友雖病死家中,然父子倆同住一屋簷,孫延召又怎會全然不知,依臣之見,此乃知情不舉、匿隱不告,犯了謀逆之罪,如此罪大惡極,十惡不赦,該斬!”
竇儀反駁道“李禦史,是否謀逆,應用事實、證據說話。”
“你!”李茂冷哼一聲,卻也不好反駁。
但李茂的這一番話也不是沒有效果。趙匡胤回想起三年內的兩次刺殺,說是死裡逃生也不為過,這種如鯁在喉之感,任誰心裡也不會太痛快。
他的臉色陰沉下來,道“半年了,張龍兒伏誅,朕倒要問問你們,可查出了什麼沒有?這背後是何人膽敢懸賞朕的腦袋。萬兩黃金,好大的手筆!”
殿中群臣皆沉默不語,無人敢上前進言。這兩次刺殺的凶手雖伏法,可躲在幕後的人卻始終沒有眉目,如此下去,說不定會有第三次,第四次的刺殺。誰又敢保證能安然無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半晌,趙匡胤冷靜下來,指著宰相趙普道“此案,趙卿如何看?”
趙普捋了捋胡須,出列道“臣認為李禦史所言甚是,謀逆乃十惡大罪,理應殺之以示天下!”
趙普開口,原本有些躍躍欲試,想在官家麵前露一露臉的也都縮了回去。沒人會為了一個無親無故的少年出頭而招惹趙普。
正當趙匡胤猶豫不決之際,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出列道。
“皇兄,依臣弟之見,趙相公、李禦史的話未免重了。張龍兒人等伏誅,卷宗中一字未提孫行友,幾月後卻突然有人見過張龍兒夜訪孫府,臣看事有蹊蹺。如今已是死無對證。而孫延召當日重病,此事有禦醫佐證。臣弟鬥膽說一句,即便是大理寺也不能掰開死人的嘴。那又如何證明孫行友,尤其是孫延召參與其中?難道眾同僚想看一個弱冠少年枉死不成?”
趙光義最後幾句說得慷慨激昂。殿中眾臣又開始重新審視這樁案子,倒不是被趙光義的話所打動,而是他們一時想不通趙光義為何要出麵保孫延召。原本還春風得意的禦史李茂臉色由紅轉白,幾番想要開口,卻始終未踏出那一步。
“恩,說得也不無道理,”趙匡胤又問道,“那依你看該如何處置?”
趙光義接著說道“如今此案乃大理寺查辦,臣弟不敢逾越。但後續何不如交由大理寺、刑部、開封府、禦史台四司齊審。如若有確鑿證據證明孫延召參與其中,也要其死得明白,可要是查不出什麼,更要讓天下知我大宋律法之廉潔清明。”
趙匡胤沉思片刻,微微點頭,這一番話最合他意。有了趙光義的出麵和趙匡胤的首肯,錦上添花出列附議的人自然越來越多。
喜歡穿越宋朝,他們叫我弑君者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宋朝,他們叫我弑君者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