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辛夷在這邊買山頭修房子的時候,京城那邊也沒消停。
大理寺用最快的速度審判完,林禦史跟戶部員外郎被砍頭了。
其他的該罷免的也都罷免了。
年前很是空出了一批官位,這讓一批一直在等官的今科舉子們高興壞了。
之前是有錢都沒有位置,現在有了這麼多位置,紛紛找關係想給自己謀個官職,這樣也能好好的過個安穩年了。
明喆最後被判了流放。
攝政王雖然暫時被禁足了,但他多年的勢利還是根深蒂固的。
大理寺在給明喆定罪的時候,被難住了。
皇帝金口玉言,將明喆郡王貶為庶人。
大理寺這邊部分人的意思是這已經是懲罰了,但禦史台這邊鮑玹力排眾議,不同意。
這算什麼懲罰?沒有這頭銜,他依舊能吃好喝好。
禦史台這邊拿出《大胤律》懟大理寺的,說他們對不起大理寺這三個字。
大理寺被懟的臉上無光,他們也都知道鮑玹的戰鬥力。
但大理寺也不可能全部聽禦史台的,最後禦史台率先上奏折,那迫切得樣子仿佛是希望年前就砍幾個來慶賀慶賀新的一年。
這一舉動自然得罪了攝政王的派係。
好在鮑玹仗著臉皮厚,上次就直接當著文武百官以及皇帝的麵就先告狀了。
皇帝又賞賜了新的宅子,靠近皇城,治安比之前好太多。
不但他們全家住在這裡,就連女兒女婿一家也搬了過來。
就一個原因,這裡安全。
所以哪怕他的奏折一呈上去,就有人警告他,但鮑玹也是不怕的。
如果這樣他還是死了,就說明他命裡該有這一劫,那麼他臨死前多帶走一個禍害都是賺的。
所以鮑玹根本不在怕的。
禦史台主張要判死刑,以儆效尤。
大理寺這邊主張不流放,理由是那筆贓款隻有三千兩,且攝政王府也給城南百姓捐款了五萬兩,相互抵消,所以不流放。
禦史台不肯,開封府這邊也不肯。
崔勝走到大理寺寺卿的跟前,大聲道:“那是不是以後所有的皇親國戚犯了錯,隻要把頭銜給罷免了就行?不行再加一筆錢。”
“你們這不是在懲罰罪犯,你們是在鼓勵他們,給他們找了一個犯罪後又可以完美脫身的理由。”
“以後會有更多的紈絝效仿,反正他們都不缺錢,《大胤律》裡太祖皇帝那句話在諸位大人的眼裡難道就是一句擺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