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漢城。
早在戰國時期,與遼東一江之隔的朝鮮半島上便曾出現政權,史書將其稱之為"古朝鮮",此後千餘年間曾先後出現"新羅","高麗"等政權。
洪武二十一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在奉命征討遼東的過程中突然發動兵變,回師高麗王都,一舉掌握高麗軍政大權。
洪武二十六年,李成桂接受百官擁戴,正式登基稱王,並在第一時間派遣使臣報予明廷知曉,並由太祖朱元璋賜下國號"朝鮮"。
自此,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並定都漢城。
此後兩百餘年的時間裡,朝鮮王朝始終作為明廷的"附屬國"而存在,奉明廷為正朔。
萬曆年間,野心勃勃的日本權臣豐田秀吉在統一日本之後,為了日後"征服"大明,便以借道為由頭,侵略朝鮮。
也許是事發突然,也許是朝鮮承平日久,軍隊毫無戰鬥力可言,在豐田秀吉指揮下的日本軍隊竟然僅僅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便攻破朝鮮國都漢城,逼迫彼時的朝鮮國王李昖倉皇出逃。
值此"國破家亡"之際,作為朝鮮宗主國的大明沒有選擇袖手旁觀,於第一時間派遣大軍渡江作戰,並最終擊退日本軍隊,幫助朝鮮複國,史稱"萬曆朝鮮戰役"。
經此一役,上至朝鮮國君,下至民間百姓,更是對作為宗主國的大明"死心塌地"。
但因彼時明廷內部正經曆"國本之爭",萬曆皇帝寵愛次子朱常洵,始終不肯冊封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的緣故,明廷對於朝鮮國君迫於輿論壓力,請求將其次子光海君"李琿"冊封為王世子的請求也視而不見,導致光海君李琿於朝鮮國內的地位頗為尷尬。
再加上大明幫助朝鮮"複國"之後,朝鮮國君李昖突然誕下嫡子,因為日本來勢洶洶,而被臨時冊封為"世子"的光海君李琿地位更是岌岌可危。
基於此,光海君李琿雖然在萬曆三十六年,因其父李昖突然"暴斃",有驚無險的承襲了朝鮮王位,但心中早已埋下了對大明仇恨的種子。
萬曆末年,建州女真於遼東崛起,早就對大明不滿的朝鮮國君李琿瞬間背棄朝鮮堅持了兩百餘年的"國策",主動派遣使臣與"大金"來往。
薩爾滸之戰爆發前,萬曆皇帝雖下旨命令朝鮮隨同作戰,但光海君李琿卻是對此命令嗤之以鼻。
後因國內輿論壓力過大,兼之朝臣義憤填膺,光海君李琿這才不情不願的派遣了一萬餘朝鮮士卒,象征性的渡江作戰。
在"薩爾滸之戰"結束後,光海君李琿又迫不及待的派遣使臣出使"大金",向努爾哈赤闡述其出兵,乃是"迫不得已"。
為此,光海君李琿在國內民心儘失,就連曾對其忠心耿耿的朝臣們也是與其漸行漸遠。
"王上,王上,出事了"
漆黑的夜色中,一道略有些急促的呼喝聲於光海君李琿下榻的德壽宮外響起,使得宮殿外昏昏欲睡的宮娥內侍均是為之一驚。
片刻後,伴隨著窸窸窣窣的衣袍聲,點點燈火隨之亮起,映襯出遠處來人的麵容及其背後亦步亦趨的侍衛。
見狀,德壽宮外提心吊膽的宮娥內侍頓時如釋重負,但隨即眉眼間便湧現了一抹狐疑。
究竟是何人,居然驚動了朝中權勢熏天的左議政,甚至不惜深夜闖宮。
"外殿何人喧嘩"就在宮娥內侍跪倒一片,朝著來人行禮的時候,黑漆漆的德壽宮中也傳出了一道略有些驚慌的聲音。
儘管聲音有些微弱,但仍能聽得出來有些顫抖,隻怕這聲音主人也是因外間動靜而從睡夢中驚醒。
"王上,老臣李廷龜"
聽聞宮殿中傳出的聲音,氣喘籲籲的文官趕忙拱手回應,神情很是急切,似乎根本不怕被宮殿主人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