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
此地距離"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城約莫四百餘裡,坐落於京杭運河的交點,乃是大明朝當之無愧的漕運樞紐。
因為漕運的順暢關係著貫穿大明南北直隸的經濟命脈且沿途水麵上常有盜匪出現的緣故,故經由成祖朱棣允許,朝廷於永樂年間正式設立漕運總兵官一職,巔峰時可節製十二萬軍隊,威勢煊赫無比。
與此同時,朝廷在景泰二年增設漕運總督,並巡撫鳳陽,揚州,瀘州及淮安四府,衙門駐地便設在樞紐所在的淮安府。
嘉靖四十年,為了方便統籌提升效率,經由群臣商議,朝廷裁撤漕運總兵,轉而由漕運總督提督軍務。
自此,掌管著漕運命脈且提督軍務的漕運總督便成為了大明封疆大吏中最為特殊的存在,極少有朝臣能夠擔此重任。
不過在為數不多,曾履職"漕運總督"的朝臣當中,號稱"東臨急先鋒"的通州李三才無疑是一個例外,從萬曆二十七年以右僉都禦史的身份總管漕運,巡撫鳳陽各府開始,這位東林魁首足足在漕運總督的位置上任職了十餘年,直至萬曆三十八年方才迫於朝中激烈的"黨爭",被迫辭官回鄉。
此後十餘年間,朝廷再沒有委任新的封疆大吏,城中最為顯赫的官員,便是臨時被委以重任的"淮安巡按"。
...
...
"崔大人,下官已是確認過了.."
"山東亂匪所使用的那批軍械輜重,確實是通過漕運的方式運抵濟寧的..."
總督衙門的偏廳中,一名身著青袍,瞧上去約莫五十餘歲的中年官員滿麵寒霜,青筋暴露。
"哼!"
"東林黨誤我!"
未等身前的吏員把話說完,奉命巡按淮安的河南道禦史崔呈秀便憤怒的推翻了身旁的茶幾,尚有些溫熱的茶水瞬間便打濕其身上得體的官袍。
他乃是萬曆四十一年的進士,前些年一直在禮部觀政行走,直至先帝即位,方才"苦儘甘來",被外放出京,撈了個"巡按"淮南的肥缺。
為了能夠保住身上這來之不易的"肥缺",他在上任之初,便專門前往通州,親自拜訪了前任漕運總督李三才,希望能夠通過他的引薦,加入"東林黨",雙方之間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實話實說,他自走馬上任以來,雖是利用手中權柄,暗中收受了不少"孝敬",但他就算是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冒著天下之大不違,暗中轉運軍械輜重,並將其交付於叛軍手中。
更彆提這漕運肩負著百萬軍馬的生計,背後的勢力錯綜複雜,他一介淮安巡按,哪裡有本事瞞天過海,繞過沿途的層層關卡,運抵濟寧?
無需多問,這一切定然是那"笑麵虎"李三才的手筆!
"大人,您莫不是忘了.."
"李大人和錢大人早就畏懼自縊,死無對證了.."
瞧著眼前愈發激動的官員,剛剛說話的吏員在猶豫片刻之後,終是小心翼翼的"提醒"道。
"本官用你提醒?!"
聞聽耳畔旁響起的低語聲,崔呈秀更加怒火中燒,滿臉瘋癲的看著眼前似乎在"落井下石"的心腹。
如今李三才已是畏罪伏法,他崔呈秀作為代天巡狩的"淮安巡按"必然對此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