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餘愛卿,可有人選舉薦?"
沒有在意眼前朝臣臉上欲言又止的神情,年輕天子就好似毫不知情一般,言簡意賅的結束了關於貴州巡按傅宗龍的討論。
"回稟陛下,臣舉薦太常寺卿王三善。"
在一陣竊竊私語聲中,兵部尚書王在晉有些突兀的起身,眼神堅毅的朝著案牘後的拱手道。
作為朱由校親手提拔的心腹之一,王在晉深知眼前天子對於"軍權"的重視,而那疆域廣袤的西北邊塞,又集結了大明朝的四大邊鎮,必須得由通曉行伍的乾臣坐鎮。
而他口中的"王三善",恰好便是這滿朝文武當中,為數不多治理民生政績斐然,且整飭行伍也有模有樣的乾臣之一。
似這樣擁有真才實乾的朝臣,絕不能因為萬曆年間彼此傾軋的"黨爭"而受到埋沒。
"準了。"
"擢升太常寺卿王三善為甘肅巡撫,全權負責當地軍政之事,並節製甘肅鎮兵馬。"
在兵部尚書王在晉有些緊張的注視下,案牘後的年輕天子毫不猶豫的點了點頭,激昂的聲音中充斥著不加掩飾的興奮。
這年少成名的王三善雖然飽受萬曆年間"黨爭"的波折,使其一直未能展露其胸中才乾,直至西南邊陲的"奢安之亂"爆發,方才被臨危受命,並力挽狂瀾,青史留名。
而剛剛次輔劉一璟舉薦的傅宗龍,便是在王三善因遭受叛徒出賣,並且麵臨著孤立無援的境遇下,以身殉國之後,臨危受命的國之乾臣。
似這等為大明儘忠職守的乾臣,必然將要將其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發光發彩,而不是讓其一直待在京師冗雜的官場中,碌碌無為。
"另外令濟寧知州孫傳庭改鎮陝西,巡撫當地。"
像是想到了什麼似的,朱由校在先後欽點了傅宗龍和王三善這兩位乾臣之後,並未繼續令眼前的朝中舉薦,而是將目光投向窗外,主動提及在史書上號稱"明末脊梁"的孫傳庭。
雖說相比較之下,孫傳庭的履曆略顯"單薄",但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朝廷腐朽刻板的製度也需要做出適當的調整。
對於孫傳庭的能力和操守,他自是百分百放心。
"臣等遵旨.."
聞聽朱由校乾綱獨斷般決定了三位封疆大吏的任免,暖閣中表情各異的朝臣們便是有些恍惚的點頭,同時忍不住在心中思索起來。
陝西鎮,延綏鎮,甘肅鎮,寧夏鎮。
這四鎮兵馬相加之和足足占據了大明朝明麵上三成以上的兵力,牽扯到的軍餉和輜重何止百萬兩,天子這是要將"軍權"徹底壟斷呐。
"如今朝廷要重啟互市,西北邊塞所麵臨的壓力也驟然陡增。"
"朕準備恢複三邊總督,以防地方不靖。"
沉默少許,朱由校清冷的聲音再度於暖閣中響起,但其內容卻是如晴天霹靂一般,讓包括兵部尚書王在晉在內的"帝黨"都忍不住瞠目結舌。
所謂"總督"一職,原本起源於軍事需求,後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發展為統轄數省事務的封疆大吏,例如現任"宣大總督"崔景榮便同時節製宣府和大同兩處九邊重鎮的軍務大權。
故此,這"總督"的職權和官職均是高於同樣代天巡狩的"地方巡撫",僅略低於負責特定戰區,或者特定戰事的"經略"。
而朱由校口中的"三邊總督"起源於弘治十年,彼時遊牧在河套平原之上的火篩部落大舉入侵,使得邊鎮將士們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