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內閣之用與馬車失控
“屬下拜見淮王!”程德正沉思間,耳旁聽到的正是匆匆趕來的張七九的聲音。
張七九低著頭,一副恭敬的模樣,映入程德的眼裡。
“即刻起,你前往淮安城,盯死淮安城的戶曹林塵。本王要知道最近一個月裡,究竟都有誰和他來往,這些你務必調查清楚。本王給你半個月的時間。”
聽到程德平靜的話語,張七九重重地應道:“屬下遵令!”
“此外,讓你的人暗中跟著李鋒、文山、張鬆、張九五,本王要知道他們每日的一言一行,還有他們每日的吃行動。”程德忽然補充道。
張七九臉上露出幾分遲疑:“淮王,這幾人都是軍中將領,而且都手握實權。我的人恐怕難以接近。”
程德瞥了張七九一眼:“他們府裡的下人,你想辦法讓他們成為錦衣衛的人,本王隻看結果,不管你怎麼做。”
張七九聞言,目光一亮,頓時恭敬地行禮道:“多謝淮王提醒,屬下已經明白了。”
“嗯,你下去好好準備。”程德向張七九揮了揮手道。
“是,屬下告退!”張七九躬著答道。
程德在書房內不斷徘徊,心中裝著許多事,眉頭緊皺。
“淮王,微臣倪瓚求見。”
“進來!”
程德在伏案旁迅速坐好後,望著推門進入的倪瓚,目光中流露出一絲詫異。
“你不在科學院進行研究?怎麼到我這邊來了?是有什麼事情嗎?”程德望著倪瓚問道。
倪瓚連忙回道:“啟稟淮王,微臣此次前來,是為了淮王宮殿一事。”
程德聽到倪瓚的話,陷入了沉默。
於禮,繼續待在將軍府,有點不合適了。
對此,程德心知肚明,於是便看著倪瓚說道:“此事,便交由你全力督造。至於建造宮殿的地點,就由你全權負責。要將淮王宮殿建成,不知道你心中可有計劃,預計用多長時間?”
倪瓚沒有絲毫遲疑:“回稟淮王,微臣來之前已經和其他各部主事的人都已經商量過。此次淮王宮殿要建成,微臣估算過,至少需要四個月的工期。隻是,微臣懇請淮王一事。”
“何事?”程德麵色溫和地看著倪瓚。
“微臣懇請淮王將科學院一應工匠暫且交由微臣安排,微臣保證四個月定能建成一座氣勢恢宏的淮王宮殿。”倪瓚恭敬地向程德低頭行禮。
程德沉默著,並沒有直接答話。
他在思考著倪瓚提出的請求是否要答應他。
“如果將他們都交給你安排,那麼,有關火銃大炮的研究,會不會受到影響?”程德將目光投到倪瓚身上。
倪瓚略作沉思一番:“啟稟淮王,微臣自然不會動用參與火銃大炮研究的工匠。微臣所說之工匠,便是除了這些之外的其他人。”
程德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就按你說的辦。”
“是!微臣保證定當在四個月內建成一座非比尋常的淮王宮殿。”倪瓚臉上流露出幾分激動。
程德看著倪瓚這副樣子,便提醒道:“本王會給其他各部主事的官員一道命令,讓他們都好好配合你督造淮王宮殿一事,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當然,這該做的賬冊,還是要做的,本王要知道這些錢都用在哪裡去了。”
倪瓚正色道:“是。”
“你下去忙去吧!另外,傳我的命令,讓內閣的人都來我這裡一趟。”程德對倪瓚說道。
倪瓚直接回道:“是。”
目送著倪瓚離去後,程德便開始想著讓內閣提前登上曆史舞台一事。
內閣,不能給予太多的權力。它的作用,是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
程德可不想每日花大量的時間在批改奏折一事上,他隻想把控大局。至於內閣的存在,便是因此目的而出世。
至於後世子孫如何對待內閣,就不是他所能操心的事情了。
在他看來,兒孫自有兒孫福。
當然,他也會在臨死前,將內閣的弊端提前扼殺掉。
這樣的話,就可以杜絕內閣做大,從而威脅到後世子孫的權力。
不過,這個世上,並沒有什麼完美的製度,任何製度,隻要有人的參與,就會有漏洞可鑽。
有關這點,程德也看得很開。
沒過多久。
內閣成員除了遠在當塗城隨李三七作戰的劉伯溫外,其餘成員胡惟庸、宋濂、韓伯高、龔伯遂、王仕林、洛公甫全都已經到了。
等這幾人行完禮後,程德便開口道:“你們可知本王召你們前來,所為何事?”
眾人紛紛搖頭,各人心中則是猜測著某種可能。
程德的目光從眾人身上掃過一遍後,才緩緩地開口說:“本王之所以召你們前來,是為了解答你們心中的疑惑。自內閣成立以來,或許你們心中都有疑惑,這個內閣究竟是乾什麼的?”
眾人紛紛將視線望向程德,等著程德解惑。
於是,程德便繼續說道:“內閣,是為了輔助本王處理政事而設立的。你們都上前來,本王給你們先示範一次。”
聽到程德的話,胡惟庸等人帶著疑惑,邁步往程德伏案旁靠近。
等幾人靠近後,程德便從伏案堆積如山的奏折中隨意抽出一份,然後將它遞給離他最近的宋濂,並指著它說道:“這份奏折,本王還未看,你們先看一遍。”
眾人依言照做。
等眾人按照吩咐看完後,這奏折重新回到了程德手中,他當著眾人的麵直接看了起來。
在場眾人紛紛目露疑惑。
雖然他們心中無比好奇,但他們的耐心也是出奇的好,並未開口詢問。
程德看完一遍後,然後在奏折的末尾處寫上了幾行字:
一、宿遷城百姓心向大明。
二、元朝刺客刺殺宿遷各曹戶曹,未果,已經全部伏誅。
寫完這兩行後,程德指著這兩行字,對眾人說道:“你們再看一看。”
眾人照做。
等眾人觀看完後,程德這才開口道:“一份奏折,短則四五百字,長則幾萬字,然而,真正有用而關鍵的信息,卻並不多。就像剛剛你們看的那份奏折一樣,一千餘字,可是有用的信息就是我剛剛寫的兩條。像這樣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奏折,然後再提取關鍵信息,對本王來說,隻會耗費本王大量的時間。”
“本王想要堅持勤政,但是按照之前的做法,一天下來也批改不了多少奏折,這是本王所不能接受的事情。本王思之再三,便想到了這樣的做法,你們就當它是一個範本。這個過程,便是提取關鍵信息的過程,以後便交由你們來做,一方麵,是本王對你們的信任,另一方麵,也是本王對你們能力的倚重。”
“雖說你們在內閣的品級不高,但你們每個人所接觸的事情,都是大明各處真實發生的事情。換言之,你們每天都在接觸國家大事,而且,以後我可能還會向你們問策。你們都是大明第一批內閣成員,將來肯定都是要寫進史書裡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