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到1997年,商業機會多,可以說,不管做什麼生意,隻要有點經商頭腦,運氣不是特彆差,都能賺錢。
要是膽子再大點,那賺得就更多了。
方柏可以想到的賺錢路子很多,隻不過,以他現在的層次,一年賺幾千萬的生意已經不能滿足他的胃口。
他有一億空閒資金,一年就想賺幾個億,甚至更多。
星海機械公司是方柏的基本盤,公司人員擴張速度非常快,已經在主要省分布置完銷售點,光二十多個省份的員工就有一百多號銷售人員,每月拿到的訂單量就非常大,特彆是星海集團在工業博覽會上打出名氣後,銷售人員更容易說服顧客,方柏預計九月份能夠拿下一百台地泵,二十輛泵車的新目標,銷售目標額超過一億元。
國外訂單,還是看運氣。
機械公司本部員工人數已經達到三百人,其中車間工人有二百多人,但還不足夠保證產能,還在抓緊招聘和培訓,繼續擴大產能。
方柏估算過,如果機械公司想達到年產三千台地泵和一千台泵車的生產規模,至少需要800名車間工人,總公司人數要達到1000人以上,而且這是建立在生產設備比較先進的前提下。
如果生產設備落後,人員再翻倍,產能都不能滿足需求。
而攪拌車,國內需求量非常大,高峰需求年份可以達到十萬輛,低穀年份也有五萬輛。
混凝土攪拌站,每年需求量也有上千個。
如果星海集團能夠占據三分之一市場蛋糕,攪拌車和混凝土攪拌站的份額大概有200億元,員工規模要達到三千人以上。
因此,星海機械公司至少需要四千名員工才能滿足混凝土機械生產布局。
柴油機項目,如果隻是自給自足,一兩百人就足夠了。
接下來的就是土石方機械,比如挖土機、裝載機等,市場規模也是非常大。
至於其他類型工程機械,手還沒伸得那麼長,能把混凝土機械和土石方機械的市場吃透已經是年營收五百億元以上規模了。
現在經商環境比較差,溫城是方柏的老家,申城經商環境稍好一些,至於其他城市,方柏覺得還不是進入時機。
所以,房地產公司暫時在溫城和申城發展,溫城有一個星海廣場就足夠了,重點開發甌北地塊。
申城這邊,方柏盯在陸角嘴那幾塊地皮。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其他區域建造星海廣場,以申城的人口密集程度,目前完全可以容下四個星海廣場:陸家嘴一個、xh區一個、hp區和ja區中間區域一個、hk區一個。
等申城郊區開發起來後,還可以布置幾個。
有了星海廣場,在南方城市,那就沒有未來萬達廣場的事了。
方柏要搞星海廣場就直接一步到位,把星海廣場打造成為區域內商業地標建築,把其它商業廣場擠出去。
此時的萬大集團已經成立,但第一個萬大廣場要到2000年才有。
這年代規模最大的商業形態還是百貨大樓,溫城星海廣場開業後,那些雜貨店和百貨大樓生意就變差了。
但又拿星海公司沒法,縣和市領導都在盯著這塊,人家老板與工商部門領導關係硬得很。
可以說,星海廣場帶領溫城走在全國商業發展前列,當地政府談到這個就很有麵子。
等星海集團有幾個成功案例了,而其他公司投資不成功,其他城市的政府自然邀請方柏去投資。
房地產水太深,開超市同樣會麵臨社會上的一些複雜情況,如今,進入其他城市發展房地產和星海廣場的時機還不成熟。
若不然,後世胖西來這麼好的超市,老板為何不進入其他城市,其實還是怕發生一些讓他不想麵對的事情。
命比錢更貴!
有些房地產公司,有錢但沒關係,根本沒法進入一些城市發展。
早期的老王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去南方粵省發展,直搖頭說難呀,根本不是錢的問題。
大學的經商環境比較好,至少沒有校外那麼容易遇黑,所以說,華聯超市在全國各大學布局學生超市這條路是比較順利的。
但如果在校外建造超市,可能沒有那麼順利,半夜三更競爭對手拿磚頭打砸他超市大門都是輕的,險惡點就直接縱火,所以方柏製定的在校風開學生超市,在這個年代就非常適合。
現在,方柏想找短平快的賺錢路子作為副業,符合他要求的路子並不多。
第一個,vcd和dvd機。
現在國內還沒有vcd機,要到1994年才有,第一年,可能由於產能問題或定價問題,銷量隻有十幾萬台而已,1997年達到巔峰時期,年銷量一千多萬台,然後大跌。
除了定價因素影響最大之外,銷量還跟民眾收入有很大關係。
剛上市時,一台就賣幾千塊錢,一般家庭根本買不起。
1997年民眾平均收入比1993年可要高不少,所以說,就算1993年上市,定價隻有兩三百塊錢,但銷量也達不到後世1997年的巔峰。
何況剛麵市的產品,不可能定價那麼低,市場做得好,第一年賣二三十萬台還是可以的,獨吞市場的話,年利潤應該有幾個億。
然後,就很快有多個廠家跟風,價格不斷下跌,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就賺個辛苦錢。
所以說,對於這類賺錢生命周期隻有幾年時間的產品來說,方柏覺得幾年時間能賺幾十億元已經很瘋狂了。
從技術難度來看,方柏覺得非常容易實現,是好事也是壞事,所以才導致跟風容易。
還有一點不好的就是,市場生命周期太短了,玩完幾年後,對自己技術積累沒啥好處。
但它符合短平快的特點。
第二個,家用電器,其中液晶電視是一個突破點。
液晶電視機21世紀初出現在國內市場,進入新世紀以後,國內彩電市場規模過剩導致大麵積虧損,因此各大電視廠商紛紛尋求技術升級,因此等離子彩電、液晶電視等新產品紛紛麵世。
國內液晶電視市場規模可以達到百萬台以上,實際上,國內液晶電視從2005左右才開始普及。
剛上市時,19英寸的國產創維電視賣兩三千塊,進口東芝、日立等品牌售價五六千塊。
若在這個年代國內上市,能買得起的家庭當然不多,但出口創彙也不錯。
七十年代初,島國開始生產tncd,並推廣應用;
八十年代初,tncd產品在計算器上得到廣泛應用;
在1984年,歐美國家提出tftcd和stncd顯示技術之後,從八十年代末起,島國掌握了stncd的大規模生產技術,使cd產業獲得飛速發展。
如果能把液晶電視做出來,年利潤不一定比vcd和dvd機低。
特點就是,技術難度高,生命周期較長。
第三個,電腦。
divcass=”ntentadv”我國於1994年4月正式連入inter,電腦普及應該在網絡泡沫出現以後,應該是2001年左右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