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豐銀行大廈,沈弼放下手中的報紙,細細聆聽並購部門經理湯姆·亞索的彙報。
“董事長,已經打聽清楚了,恒隆銀行是挪用了客戶購買黃金期貨的資金,造成了三點二億港幣的虧損,其他賬務方麵,金融局還在核算中。”
“嘉華銀行虧損更小,但是在黃金業務上也虧損了22億港幣。”
“據我們分析,恒隆銀行和嘉華銀行破產的可能性達到了95。”
“恒隆銀行和嘉華銀行有收購的價值,恒隆銀行淨資產在28億到35億之間,總資產大概在35億港幣以上。嘉華銀行淨資產在2億到25億之間,總資產在25億港幣以上。“
“如果我們彙豐出手入股兩家銀行,注資之後能夠讓兩家銀行度過難關,隻要經營得當,三年到四年左右就能把虧損填補。”
沈弼聽完之後,思索片刻,對湯姆·亞索吩咐道“你們做好準備,等到恒隆銀行和嘉華銀行破產之後第一時間與港府接洽,能夠全盤接手最好。”
“是!”
湯姆·亞索精神一振應道,隨後轉身離去。
1965年時,當時華資大銀行之一的恒生銀行便受到了擠提風波的衝擊,當時都還沒破產,時任董事長的何善衡便四處借錢準備應急。
但是何善衡關係不錯的富商和銀行都沒有伸出援手,他隻能無奈向洋行求救,求到了彙豐銀行頭上。結果彙豐銀行答應幫恒生銀行,無限量資金幫其度過難關。
但是彙豐銀行的條件便是吃掉恒生銀行,購買恒生銀行51的股權,何善衡隻同意35的股權,可惜到了最後,為避免恒生銀行撐不下去倒閉,何氏及恒生董事局隻好忍痛接受彙豐銀行的條件。
時至今日,彙豐銀行還一直持有恒生銀行51的股權,偌大的一家華資銀行成了彙豐銀行的馬前卒。
這次情況和之前又不同,恒隆銀行和嘉華銀行是擠提風波源頭,彙豐銀行想要幫忙都已經來不及了。
不過這次機會更大,沈弼更想要的是直接把兩家銀行全部吃下。
隻要兩家銀行宣布破產清算,以彙豐銀行的能耐,完全可以不花一分錢就接手兩家銀行,代價隻需背負兩家銀行的債務即可。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眾號免費領!
以彙豐銀行的實力和威勢,沈弼自信隻要接手了兩家銀行,就能安然度過擠提風波,然後花個幾年時間去經營,讓恒隆銀行和嘉華銀行賺的利潤補上虧損,如此一來,相當於彙豐銀行白撿兩個銀行,代價隻是很低的債務和白經營幾年罷了。
如果行情好,說不定經營兩年甚至一年就把虧損賺回來了。
這可比1965年時花錢入股恒生銀行劃算多了,且還不是隻入股51,而是可以全部吞下。
銀行破產是指銀行淨資產低於虧損,並不是指銀行的總資產。
一般銀行的淨資產都低於銀行總資產的10,也正因如此,銀行才有如此高的收益。
所以即使恒隆銀行和嘉華銀行破產了,實際上兩家銀行都還有二三十億港幣的資產,這些資產本質上不屬於銀行,隻是由銀行管理,由抵押的不動產、放出去的貸款、債券等等組成。
如果可以零成本,或者以北上低額的債務為代價,把這兩家銀行接手了,相當於直接拉來了五六十億的存款和業務量,這麼大的蛋糕哪裡找?
當然也不是誰都有這個能耐接手兩家銀行後還能讓其起死回生,有這個能耐的,在香江並不多。
渣打銀行算一個,九鼎銀行算一個,太古財團算一個,中銀算一個,當然英美的那些大銀行在香江的分行同樣有這個實力和資格。
這些銀行和勢力的掌舵者都不是善茬,想法都跟沈弼差不多,到時候就看誰的手段高,能把肉吃到嘴裡了!
各路大鱷磨亮牙齒,靜待恒隆銀行和嘉華銀行破產之時。
很快,兩天時間一晃而過,轉眼便是3月19日。
港府終於把兩家銀行的情況查的清清楚楚,毫無意外,兩家銀行都是資不抵債。
其中恒隆銀行淨資產抵消虧損後,淨資產為負兩千三百萬港幣。
而嘉華銀行淨資產抵消虧損後,淨資產為負一千六百萬港幣。
兩家銀行同時破產!港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讓廣大儲戶耐心等待,將會給所有相關儲戶一個交代。
而早已等候多時的各路鱷魚,頃刻間集體出動!
s:難得感覺寫的這麼順,偏偏這麼多人跑去看盜版,太打擊了,跪求訂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