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閣老看到朱由誠先於他們覲見天啟皇帝,倒也不覺得奇怪,京城官場早就流傳說,“朱由誠是天啟皇帝的狗頭軍師。”出了這麼大的事,天啟皇帝找朱由誠幫忙一點也不稀奇,不找朱由誠幫忙,那才稀奇呢。
天啟皇帝開門見山,道:“眾位愛卿,這次百官彈劾王在晉,你們是怎樣看的?”
顧秉謙是內閣首輔,不得不開口說道:“皇上,大明官場上,誰不被人彈劾?事情做得越多,就越容易被人彈劾。不過,百官目標一致,彈劾一個人,未必無因,皇上請三思。”
孫承宗道:“王在晉畏敵如虎,坐擁雄兵,卻守在山海關,不敢出關門一步。微臣聽遼東之人說,建奴已經退回遼河以西,現在盤踞遼東的大多是蒙古韃子。這些蒙古韃子是被其他部落排擠的小型部落,一擊即潰,可以說,現在是收複遼東的最好時機。但王在晉卻坐視蒙古韃子蹂|躪大明國土,這怎麼不讓忠君愛國的大臣憤怒呢?”
文東來、施鳳來、黃立極、來道宗四個內閣閣老一齊點頭。
朱由誠道:“各位閣老,在小年齡最小,本不該插話。不過,各位有沒有想過大明的國庫不足以負擔駐軍費用呢?現在國庫的總收入為200萬到300萬兩白銀。如果在遼東駐軍10萬,光軍餉就要120兩白銀,再加上軍械、民伕等費用,國庫即使把所有收入投入遼東,也不夠用呀。那麼其他地方的邊軍,還要不要發放軍餉?”
孫承宗默然一陣,道:“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上的,戰士在前方浴血奮戰,皇上不應當從內庫中掏出一點小錢予以獎勵嗎?再說,神宗顯皇帝在世時,已經在征收遼餉,現在沒有必要停呀。”
“你就不怕百姓不堪重負,起來造反嗎?”
“朱由誠,放肆!你敢在皇上麵前汙蔑我大明百姓?我相信,為了平定建奴之亂,百姓甘願苦上兩三年。”
朱由誠見孫承宗如此理直氣壯,不覺一滯,真想揪住他的耳朵,帶他到民間看上一看。其實,建奴之所以能建立蟎清,根本是趁虛而入,如果沒有農民起義,這偉大的王朝,根本不會滅亡。
天啟皇帝見朱由誠的臉氣得通紅,怕他二人吵起來,便問道:“孫大人,既然你認為王在晉不適合當遼東經略,那就依你,你再推薦一個遼東經略來代替他吧。”
“張鶴鳴怎麼樣?兵部尚書,一定知兵。”
來道宗冷笑道:“張鶴鳴和王在晉穿一條褲子,換張鶴鳴上,不是和王在晉一樣嗎?”
“閻鳴泰怎麼樣?他現在鎮守遼東覺華島。”
“他已經是遼東巡府了,怎麼還能擔任遼東經略?”
接下來,孫承宗把朝廷裡勉強知兵的文官列舉了一遍,但都被其他閣老否決了。
朱由誠冷笑道:“王在晉勉強還能維持東北邊疆。難道說把他拿下,將士們就士氣大振,可以衝過遼河,活捉奴兒哈蚩了。”
天啟皇帝勸解道:“既然朝中暫時無人可以替代王在晉,那麼就讓他在那裡再支撐四年好了。朕目前正在訓練一支奇兵,四年後必橫掃遼東。”
孫承宗隻道天啟皇帝說大話,怒道:“誰說沒人可以鎮守遼東?老夫就可以。”
天啟皇帝一聽大喜,孫承宗是他的啟蒙老師,教授給他不少軍事知識,在他心目中可是個了不起的軍事家,他願意鎮守遼東,一定能避免朱由誠說的收複遼東國土的惡果。
“好,孫大人,果然是老當益壯,朕準了。封你為遼東經略,並加封太子太師一職。哈哈,有一位大明閣老鎮守遼東,看那些建奴還敢囂張嗎?”
孫承宗隻覺得嘴裡發苦,怎麼幾十年了,還改不了快嘴的習慣。遼東經略,那是個好位置嗎?最近這麼多年,有哪個遼東經略的下場好:楊鎬下獄;袁應泰自殺;熊廷弼本該死的,不過這老匹夫臉皮厚,賣了女兒,換了自由之身,可是也是永不敘用。
“不行,我得提些條件,把天啟皇帝嚇得收回這道命令。”孫承宗心道,“否則真是自食其果了。”
(如果你覺得本書寫得還好,請收藏,並投推薦票。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下章預告:第一百五十二章三塊寫字板)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