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皇上想想,這幾年,哪一年沒有幾個省或旱或澇?救災的糧車是一車一車地往災區運糧。
“我派魏良卿去陝西收購女子,準備配發給錦衣衛的將士,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皇上,您知道陝西的女子有多便宜嗎?三百文錢就可以買到一個黃花閨女,僅僅相當於一隻肥雞的價格。
“不是陝西人不愛自己的兒女,而是實在養不起。與其讓她在家裡活活餓死,不如讓她自找生路。”
信王顫聲問道:“災難總有結束的時候,已經連續幾年倒黴了,就不興過幾年轉轉運,來個風調雨順的時候?”
“有轉運的時候,不過那是在十幾年之後。”
天啟皇帝見朱由誠說得鄭重,不敢等閒視之。
他來回踱了幾步,喃喃地說道:“難道是朕不修德義,激怒上天,降下天罰?”
朱由誠安慰道:“《漢書食貨誌》載:‘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堯、禹、湯可是那些士大夫言必稱賢,行必隨之的上古明君。他們尚且遇到如此重大的災難,何況現在呢。”
天啟皇帝垂頭喪氣地說道:“現在大明內憂外患,如果再加上災荒連連……難道是天要滅我大明?”
突然他像想起了什麼,急忙拉住朱由誠的手,說道:“誠弟,你是太祖高皇帝派來輔佐大明的,你一定有辦法。”
朱由誠握住天啟皇帝的手,像要是給他力量一般。
他斬釘截鐵地說道:“隻要有我三寸氣在,大明亡不了。皇上難道沒有發現我一直都在為迎接連年的災荒而做努力嗎?”
天啟皇帝搖搖頭,道:“我覺得你是個戰爭狂人,時時刻刻在為戰爭做準備。迎接災荒?還真沒看出來。”
信王也跟著大點其頭。
朱由誠歎道:“想不到我這麼個絕世好男兒在你們哥倆的眼中竟然如此不堪。”
信王大模大樣地勸道:“不為良相,便為良將。誠哥哥已經做到了良將,成不成為良相,那倒兩可。”
朱由誠道:“記得我曾經誘|惑皇上發明四輪馬車嗎?四輪馬車載重量大,車速快,實在是運輸糧草的不二利器。
“還有我首先修築的高速馬路是從北京通往陝西。陝西荒涼,江南繁華,如果為了追求利益,我應當修建從北京到江南的高速馬路。為什麼先修建那條馬路呢?就因為陝西可能是重災區。
“當然,我想不到效益如此之好,眾勳爵紛紛入股,幾條馬路乾線已經初具規模,陸路運糧已經不成問題。
“水路加上陸路,雙管齊下,救災糧草可以迅速抵達災區,有效降低大明人員的傷亡,提高大明政府的向心力。
“況且,大明現在與三皇五帝之時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大明幅員遼闊,沒有一片雲彩能遮住整個大明,同樣,沒有一個災難都覆蓋整個大明。
“大明有些地方有災難,有些地方卻是連年豐收。隻要調劑得當,餓殍遍地的情形根本不會發生。”
天啟皇帝放心地一笑,道:“不聲不響,誠弟做得好大的事。有了誠弟,是檢弟之幸,也是朕之幸,更是大明之幸。”
信王補上一句:“同時也是建奴之不幸,所有叛逆之大不幸!”(未完待續。)
...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