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誰怕誰。”楊修向黃月英報以溫暖的微笑。負手而走。
考試之後。便是閱卷環節。參加閱卷的神官一共二十二人。其中十人檢閱選擇題。沒人負責十道題。看完自己那十道題。隨後傳給下一人。如此往複。另外十人負責筆試卷。每兩人閱一道題。一人看完另一人看。以免出現個人喜好帶來的分差。剩下兩名神官作為後補。一麵有閱卷神官半路生病影響進度。
作為本次考試的主考官。蔡琰不用親自參與閱卷。隻需監督其他神官便可。
不得不說。閱卷的過程是枯燥而又乏味的。在過去的時間裡。各地考生為了應考。對教會的各項方針政策耳熟能詳。特彆欒奕的講話和文稿。成了考生們爭相背誦和牢記的對象。為了獲得欒奕一些內部講話的內容。家裡有親戚在教會裡任職的考生們登門求教;沒有的則想方設法通過請神仆吃飯、送禮的方式學習;還有的地方教會。為了讓自己轄內有更多學子可以考入教會。乾脆在郡縣教堂教學的時候。同意向考生教授應考知識。可謂各顯神通。
之所以如此費儘心思。是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內容很有可能就是未來國考的重點。即便不會考到。在寫文章的時候引用進去也會贏得考官的好感。從而獲得高分。
但是這樣的缺陷也是明顯的。這些考生的答案雖然符合教會的準則。內容卻千篇一律。沒有任何新意。更有甚者乾脆就是換了自己語氣的教會公文。沒有任何內涵。
對於這樣的結果。不但閱卷官們不滿意。蔡琰也很不滿。
正當蔡琰喝了三碗濃茶才壓住自己困意的時候。一位閱卷官喜笑顏開的叫了起來。“王妃。終於有佳作問世了。”
“哦。”蔡琰頓時精神煥發起來。隨手接過試卷先是快速遊覽一遍。隨即細細研讀其中內容。
前麵一至四題。都是應用題。所有考生的答案都差不多。關鍵就在於這第五題。。《如何治國》。
眼前這張試卷。主要觀點認為:國家想要強盛。必須富民為基礎。
這一觀點顯然與欒奕長久以來提倡的完全一致。其主題雖然也顯陳舊。但文章辭藻優美。宛若一首長詩。令人回味無窮。
蔡琰讀之亦覺美不勝收。隨即在這篇文章之上畫了個大大的優字。優字的勾還沒寫完。另一位負責閱讀第五題的考官又送上一卷。“主考官。又有佳作問世。請您查閱。”
這第二份試卷。僅看字跡便與第一份截然不同。這份試卷上文字娟秀而又樸素。浸淫筆墨多年的蔡琰一眼便可看出試卷的作者乃是個心地善良而又純樸的女子。
卷麵上文章的題目隻有一個字。。《天》。
文章的開頭。先對“天”字進行了解讀。解讀方式是在過去欒奕說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度升華。
按照欒奕的說法。天乃是“二”字與“人”字的結合。既人才是天地之根本。體現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權是皇權的根本。百姓的訴求應淩駕於皇帝意願之上。
而這位女性考生則通過她文章大膽提出疑問。天為什麼是“二”和“人”結合。而不是三、四甚至五。
既然是“二、人”。這兩個人到底是誰。答案不言而喻。世界上隻有兩種人。男人和女人。是男人和女人共同鑄造了一片天空。
所以要讓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實現男人和女人的和諧。這種和諧是一種平衡。。尊嚴和權利的平衡。
而實現這種和諧的基礎。就是歸還女性應有的權利。
……
歸結而言。這篇文章最核心的主張是在提倡男女平等。隻有實現男女平等才能真正動員起舉國之力。將所有國人擰成一股繩。形成超人意料的凝聚力。
一個擁有如此凝聚力的國家。任何強敵在它麵前都不堪一擊。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蔡琰足足看了三遍仍覺意猶未儘。不得不說。這篇《天》正對她的口味。字字句句直扣她的心門。同時。這篇文章也可稱之為中華文明曆史上第一篇強調女權的文章。在此之前蔡琰都不曾寫過這樣挑戰傳統的文字。僅憑這份勇氣。也該給個高分。
思及此處。蔡琰在這篇文字空白處。也寫了個大大的優字。寫完之後。恭恭敬敬將試卷折疊起來。輕輕放回試卷箱中。動作之小心似是捧著一支脆弱的琉璃瓶。生怕一個不小心將其捏碎。
將試卷放回木箱。蔡琰眉頭一皺。又從箱子裡把之前那篇撰寫民富國強論的試卷出來。在優字後麵添了一筆。。“良”。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