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
海瑞開始了巡查。
不是巡查鄉村,而是打著體恤下屬的幌子,去巡查下屬的生活狀況。
大明地方的統治階層,共分為三大類:官,吏,役。
其中,官和吏都是朝廷的正式編製,都領著朝廷的俸祿。
大明的俸祿起始點很低,雖然近兩百年下來,明裡暗裡已經漲了不少,可並不足以支持這些吏的現有生活水平。
要知道,連海瑞這個知縣,一縣之地的最高官員,一個月的俸祿都不足二十石,何況這些不入流的小吏?
可這些人的生活水平,卻幾乎都高於海瑞這個知縣。
錢從何來?
不言而喻!
海瑞讓他們解釋。
這些人沒辦法解釋,也認為沒必要解釋,都是心照不宣的事,解釋什麼?
海瑞到底是知縣,公然造反的事,這些人還不敢乾。
不過,海老爺讓他們難辦,他們也有辦法讓海老爺難辦。
沒多久,這些個生龍活虎小吏就都病了,選擇以罷工硬剛海老爺,這個法子效果斐然,隨著他們的擺爛,一縣之地的行政機構,瞬間癱瘓。
不料,海老爺並不慌,表示:不乾就不乾吧,既然選擇了不乾,那就不要乾了。
海瑞充分彰顯了他的精力與毅力,將吏戶禮兵刑工六房,以及雜職部門的事務,一人包圓了。
你們不乾?
我乾!
隨著大明人口暴漲,哪怕淳安這種不算大的縣,一縣之地的人丁也有五十餘萬,海瑞就是一天十二個時辰不眠不休,也沒辦法麵麵俱到。
這點,海瑞自然明白。
但他認為,這也不是什麼天塌了的大事,對百姓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無他,真正乾活的也不是吏,而是役,如:衙役、雜役、快手……
吏負責的隻是文書,隻負責發號施令,並不做實事。
官府少些發號施令,對百姓來說,反而是件好事。
其實,朝廷對地方的要求很簡單,大方向上隻要求兩點:收稅、維穩。
隻要稅收沒問題,隻要百姓不造反,就可以了。至於知縣具體如何治理地方,朝廷並不強做乾涉,知縣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六房的吏員加起來不過五十人,算上其他雜職吏員,總共六十出頭。
而在海瑞看來,根本用不了這麼多人,一房兩人就足矣了……
眼瞅著海老爺真就舍得一身剮,縣丞、主簿也開始上眼藥,不合時宜的病了。
這下,海瑞就真忙不過來了,為此,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
花大價錢聘請了一個師爺!
一個月七石祿米,著實讓海瑞肉疼。
這也不怪人家心黑,主要是要處理的公文實在太多了,就這,還是海瑞一番壓價之後的結果。
其實,師爺是知縣的標配,幾乎每個知縣都有師爺,隻是朝廷並不負責,聘請師爺所需花費,全由知縣負責。
海瑞本不想花這個錢,現在卻是不得不花。
就這樣,精力充沛的海瑞,大事小情一把抓,直接躍過吏員,以役治理。
事實證明,沒有這些吏員佐助,也沒什麼影響。
當然了,吏員也想過反抗,數次嘗試發動役,將海瑞的軍,不過他們卻忽略了,吏員屬朝廷編製,役卻不是。
役隻是百姓,相當於編外的臨時工。
對這些臨時工,海瑞想怎麼更換,就怎麼更換。
一個縣數十萬人口,還會缺想做役的人?
就這樣,海瑞靠著吃苦耐勞,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方式,強行完成了個人集權。
不用縣丞、不用主簿、不用典史;不用司吏、不用典吏、不用攢典……
一個知縣,無數雜役,一樣可以治理一縣之地。
這個過程中,沒有造成丁點影響。
不過兩個月功夫,海瑞就從處處掣肘,轉變到說一不二。
最先慌的是八品的縣丞、九品的主簿、不入流的典史,他們不是吏員,是官員,不僅擁有不俗的權力,還能掣肘知縣。
可如今,海老爺將他們給整個架空了。
而且看這架勢,海老爺是打算讓他們一邊涼快去,不要他們輔佐了。
於是乎……
他們的病神奇般的好了。
並表示:要儘職儘責,輔佐海老爺造福淳安百姓!
海瑞隻接納了典史,對縣丞、主簿依舊冷鼻子冷眼,並沒打算放權……
對此,二人既憤懣,又無奈。
二人是正兒八經的官,當然可以告海瑞的狀,可他們不敢。
事情發展到現在,他們已然明白,海老爺真是來玩命的,而且,海老爺不隻會玩命,還有相當強的手腕。
真要鬨大……即便扳倒了海老爺,他們也沒啥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