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心學,心外無物是心學,致良知亦是心學……可心學中的‘心’究竟是什麼?這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
趙貞吉歎道:“正如,道家沒辦法告訴我們什麼才是‘道’,佛家沒辦法為我們描述‘如來’的相。”
“可就真的什麼都沒說嗎?”
“並不是!”
“比如說:道家說‘道’不可名狀,這本身就是一種引導。再比如說:道家說‘一’可以是‘道’,‘二’可以是‘道’,‘三’可以是‘道’,‘萬物’可以是‘道’,這亦是一種引導……”
“比如說:佛家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難道不也是一種引導?”
“‘道’是什麼,‘如來’是什麼,道佛兩家沒有、也沒辦法直白的告訴我們,可卻給我們指引了一條路,隻不過,這需要我們自己去悟‘道’,去見‘如來’。”
趙貞吉朗聲說道:“諸位同學,請問讀書是為了什麼?”
這個問題太尖銳,沒有人願意回答。
趙貞吉也不勉強,自己給出答案:“是為明理,是為金榜題名,是為光耀門楣,是為達官厚祿,是為忠君報國,是為天下蒼生……”
“可讀書等於明理,等於金榜題名,等於光耀門楣……?”
趙貞吉說道:“你不參‘道’,如何得‘道’?你不見諸相非相,如何見‘如來’?”
“再比如說:同樣是‘道’不可名狀。老子這樣說,是因為他得‘道’了,悟‘道’了;你我這樣說,則是因為沒得‘道’,沒悟‘道’。”
“老子這樣說,你我也這樣說,等同於你我與老子處在一個境界?”
“再拿‘知行合一’來說,諸位同學,你們真的自認為你們的‘知行合一’,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處在同一個境界?”
趙貞吉籲了口氣,難得自傲一把,說道:“同樣一座山,你看到的是山,我看到的也是山,我們看到的都是山,可我們看到的山真的一樣嗎?”
“世間未有知而不行者,還學什麼心學;‘道’都不可名狀,還悟什麼‘道’;讀書不等於金榜題名,還讀什麼書……”
趙貞吉輕輕歎息,繼而高聲問道:“同學們,這對嗎?”
一眾學子臉上火辣辣的燙,這次,無一人去做刺頭……
趙貞吉舒了口氣,語氣重又溫和下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何知行本為一體,還要再分開講述?”
“正是為了讓學而不思之人去思,思而不學之人去學。”
“同學們!”趙貞吉突然加大音量。
眾監生學子,本能地抬起頭,看向他。
“不要神話王陽明,陽明是陽明,你我是你我,我們學的不是王陽明,我隻是在學心學。”趙貞吉說道,“同時,也不要過於追捧心學,因為我們雖然在學心學,可也在學孔孟儒學,學程朱理學,學禪宗……”
眾學子愕然。
“心學不是什麼開天辟地的大學問,甚至它都不算是真正創新的學說,還有就是……”趙貞吉認真道,“心學不是陽明先生創造的,隻是陽明先生發現的。”
“諸位同學,你們有無發現,道家的修行,佛家的破相,心學的致良知,理學的格物致知……似乎有著某種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它就是它!”
“修行是一條路,破相是一條路,致良知是一條路,格物致知也是一條路……這條路,亦可稱之為人生路,我們的人生路,隻能我們自己走,聖人也沒辦法代替我們走,聖人隻能指點一二,觸及它,打開它的方式有許多,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能人異士提供更多條‘路’,供世人選擇,或許這其中,就有你們……”
趙貞吉做了個深呼吸,含笑道:“心學到此結束,諸位若還想學心學……就該事上練了。”
言罷,深深一揖,說道:“還請諸位將今日之講學,傳達與眾同學。”
眾學子忙也還禮,默然點頭。
好一會兒,趙貞吉直起身,說道:“趙某人不是什麼聖人,可也有些人生感悟送給諸位同學——
路不隻一條,心學走不通,沒關係,可以走理學,理學不同,亦無妨,走儒學……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好。”
“昔年,王陽明科舉不第,曾言:世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作為你們的老師,我想說,莫以學不會心學為恥,當以學不會心學而懊惱為恥。”
趙貞吉長長呼出一口氣,人也神清氣爽,哈哈笑道:“這心學學不會?那便不學!不要覺得失去了一座寶藏,隻不過是心學這把鑰匙,打不開你人生的寶藏,大可換一把鑰匙試試看!”
說罷,趙貞吉撣一撣衣袍,走下講台,揚長而去……
一開始,趙貞吉就明白自己要做什麼,推廣心學從不是推廣心學,隻是為了打破學子們思想上的束縛……
隨著時間推移,隨著思想的開放、眼略的開拓,早晚能真正達到‘六經注我’之奇效。
如此一來,當下已然嚴重扭曲的孔孟儒學必將被粉碎,繼而重塑……
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