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秦現在的三公九卿製,雖然運行還算順暢,但是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經濟的迅速發展,已經有點跟不上節奏了。”
“郡縣製度雖好,但是還不夠細致和完善,如今我大秦郡縣越來越多,也該增加一個更大的階層了。”
回到羽軒閣之後,嬴羽便開始研究起大秦的政治體係。
原本改變政治體係,他是準備在自己登基之後再再開始的。
畢竟如今還是始皇帝當政。
不過這一次,政哥顯然是打算徹底放權了,為了讓自己監國的時候輕鬆一點,嬴羽也隻能提前開始改革。
而這第一步,就是要改變大秦現在的三公九卿製度。
三公九卿之中的三公,分彆是左右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
其中太尉掌管諸軍、禦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丞相掌管各郡。
雖然現在的馮去疾、蒙毅、王翦都十分稱職,對於大秦也是忠心耿耿。
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君王能力突出的前提上,一旦皇帝的能力不行,那能不能壓製三公就是一個問題了。
尤其是丞相,直接掌管諸郡,即便是有左右之分,可分量依舊是十足。
況且自從左丞相李斯被斬之後,大秦就隻有馮去疾這一個右丞相了。
這樣一來,丞相手中的權力,就更加重了。
而嬴羽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參照後世的三省六部製,將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三。
分成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三個部門。
其中中書省和目前的丞相職能類似,為文官之首,負責為帝皇起草和發布政令,但是取消了掌管郡縣的權利。
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負責審查中書省擬定的政令,若是發現不對,可以駁回,交由帝皇進行最終決議。
尚書省則是直接統領九卿,是具體的執行部門。
負責執行中書省發布,門下省審核之後的詔令。
三省互不統屬,均由帝皇直接統轄。
若是地方或者各部門遞交的奏折,則由尚書省先行審核,通過之後遞交給中書省和門下省。
在確認沒有問題之後,再遞交給帝皇最終確認。
其中任何一方有異議,該決議都無法執行,必須遞交帝皇進行最終裁決。
可以說,三省的存在,將原本模糊的左右丞相職能,更加精細化地進行了分割。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效率,減輕帝皇壓力,而且更有利於帝皇集權掌控,讓始皇帝開創的中央集權製更到位。
嬴羽可以完全確信,此決議一提出來,肯定是會得到政哥的支持。
至於馮去疾嗎,他是一個聰明人,應該也不會反對。
其他官員,同樣也不會反對,畢竟這多出來的兩個官位,對他們也有利。
搞定了丞相,剩下的就是禦史大夫和太尉的改革了。
秦朝官製之中的禦史大夫,獨立於丞相之外,負責監察百官,直接向皇帝負責。
後世的三省六部製,吏部雖然也有類似以的職能,但卻直接屬於尚書省統轄。
正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低了尚書令等三省主官一頭的吏部,其監察程度,就要打一個大問號了。
因此嬴羽決定將禦史大夫的設置延續下去,並且進一步強化,除了朝堂之外,在各郡縣也都成立監察部,進一步完善監察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