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就傳令讓各郡郡守,立刻來鹹陽。”
“至於各郡政務,暫由郡尉全權負責。”
嬴政發話,一旁的章邯連忙下去傳令。
隨後幾人又商議了一番,這才各自離開。
不過嬴羽卻被嬴政單獨留了下來。
“小子,越來越有朕的風範了,做皇帝的該強勢的時候一定要強勢。”
嬴政看著嬴羽,一臉欣慰的開口道。
邁入天命之年後,嬴政對於許多事情都已經看開了,對於親情也更加重視起來。
尤其是隨著嬴羽表現越來越出色,無論是軍略還是內政都表現出讓嬴政都歎服不已的天賦,嬴政的交接班布置,也在不斷加速著。
身上擔子輕了之後,嬴政的心情一直很好。
如今嬴政最想做的,就是去環遊世界。
“父皇過譽了,兒臣隻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而已。”
嬴羽微微一笑道。
越是涉及更多大秦的軍政要務,越是能體會到嬴政昔日的不容易,這帝皇雖然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可還真的不是一般人能當的。
任何一件小事,放大到整個大秦上,都會成為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都需要權衡利弊,思慮再三之後才能做出決定。
這也是嬴羽明知道大秦還有許多需要改革的地方,卻一直沒有提出來的原因。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一切都不可操之過急,要一步步推進,消化吸收完上一個改革之後,才能進行下一輪。
如果一下子改革的太多的話,朝野內外無法理解,執行出了偏差,很容易就會出現偏差,最終好事變成壞事。
後世曆史上,有許多曾經輝煌一時的改革,可是最終卻功敗垂成。
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前期準備不充分。
僅靠自上而下進行推動,並沒有讓百姓認識到改革的好處,一旦官員陽奉陰違,就會出現看似轟轟烈烈,實際上卻沒有多少效果的情況。
因此在大秦,嬴羽每次進行改革之前,都會先在朝堂上進行充分的解釋,然後會和相應的官員溝通,讓百官們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
最主要的是,他不會剝奪百官們的利益,甚至每次改革的時候,都會給他們留下一定的利益。
人非聖賢,有私心是在所難免的,在適當的範圍內,給朝臣們一點好處,無論是名還是利,才能夠得到他們的真心支持。
至於那些頑固門閥豪族,在多次清掃之後,如今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推恩令的存在,他們已經是自顧不暇了。
《大秦日報》以及嬴羽苦心經營起來的廷威望,和大規模掃盲教育,更是讓開啟民智之後的百姓們願意支持嬴羽,並且能堅持到收獲之後。
步步為營的改革,也能讓大秦的波動減輕到最低,不會影響到大秦發展的趨勢。
當然這一切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嬴政的大力支持。
始皇帝嬴政在大秦官員、百姓心中的威望,那絕對不是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