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跟隨嬴羽進入科研院的另一個分院之後,蒙毅的腦門上,不由浮現起一個大大的問號。
醫學和科學有聯係,蒙毅還可以理解,畢竟青黴素和碘酒,還有各種注射器械等,都是科研發明出來的。
可是這文學,什麼時候也能和科研扯上聯係了?
而且太子殿下不是一向不喜歡儒學,更喜歡科研和工匠之道嗎?
怎麼這科研院內還有一個文學院?
蒙毅疑惑地看向始皇帝,卻看到嬴政也是一樣的不解。
“這文學院,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讓大秦百姓,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這求學之路,同樣是有竅門存在的。”
嬴羽笑道:“比如說秦筆,就比毛筆要省力,若是掌握更科學的握筆姿勢,書寫速度還能再提升一個檔次,字體也更加美觀。”
“秦紙和印刷術的出現,也讓書籍變得更廉價,而且印刷起來更方便,可以讓更多人閱讀到書籍。”
“而且學習知識,若能掌握一定竅門,也比死記硬背來的有效。”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各種文章進行注解,讓學子們能更好的理解書中字句的意思。”
“明白書籍的意義,可比單純記住內容有效的多。”
“兒臣要送給父皇的禮物,也在這文學院之中。”
嬴羽笑著解釋道。
“那朕可要好好見識一番了。”
嬴政哈哈一笑,自古以來,評論帝皇功績的,莫過於文治武功。
醫療水平的提升,也算是文治的一種。
但是真正更容易被大眾所熟知的,還是整體的文化水平。
簡單來說,就是讀書人的數量和水平高低。
目前的大秦,由於免費官學和圖書館,掃盲班的推廣,百姓的識字率,已經遠遠超出曆朝曆代。
大秦的文治,絕對是前所未有的,這讓嬴政頗為自傲。
而如今,嬴羽居然說讀書識字還有竅門,這無疑引起了嬴政的好奇心。
更好更快了解書中要義,就意味著更快成才,這對於急缺人才的大秦來說,絕對是一件大好事。
“父皇,兒臣送給你的這第一項禮物,就是標點符號。”
進入文學院中,嬴羽笑著開口道。
秦朝的時候,甚至是曆史上,直到千年之後,都沒有標點符號這樣的斷句工具,因此就需要“句讀”。
所謂的句讀其實就是如何斷句。
韓愈的《師說》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這句話,就是強調斷句的重要性。
因為華夏文字的博大精深,讓一句話可以因為斷句的不同,得出大相庭徑,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
最經典的,就是孔老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
這句話在腐儒看來,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對於老百姓,隻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誌去做,不能讓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不能讓老百姓得到教化,要愚民,這種說話,在後世曆史上足足流傳了數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