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實施手段也非常簡單。
派出大秦的海軍,不過卻不派遣真正的精銳出擊,讓新兵來打這場戰役。
並且在作戰的過程之中,也不能太輕易的戰勝敵軍。
除此之外,在戰船之上也要做一些文章,不能使用此刻大秦最先進的艦隊。
而是要使用之前就已經老化或者瀕臨淘汰的戰艦。
即便是如此這樣的戰艦,也不是印度人所能夠抵擋的。
這就是嬴羽的自信,也是大秦渾厚實力的自信。
嬴羽再次傳訊,甚至直接下發到大秦的海軍部。
這一次戰役的指揮權,嬴羽交給了章邯,同時嬴羽也把自己的需求說得清清楚楚。
當章邯接到嬴羽的命令之後,也隻能無奈的搖搖頭。
這樣的事情,也隻有嬴羽這個皇帝能夠做出來了。
彆的國家都已經要準備攻打自己了,這個時候皇帝想的竟然不是乾淨利落的滅掉他們。
反而是要以此做陷阱,錯誤的誘導他們,讓他們以為自己有可能打贏這一場戰爭。
彆的國家,在麵臨戰爭的時候,大家想的都是第一時間展現自己的力量。
儘量的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到了嬴羽這裡卻是完全反過來了。
不過嬴羽的政治之中也有最低的要求,就是這一場戰爭雖說要表現出來打的艱難,但最後一定不能失敗。
收到旨意之後,章邯第一時間派兵點將,大秦海軍沉寂許久之後,終於再一次,要開赴到戰場之上了。
......
就在大秦海軍開拔的同一時間。
印度的軍隊已經完成了集結,氣勢洶洶向著大秦進發。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行蹤,自己的一舉一動,其實全都在大秦的掌握之中。
大秦與印度貿易已經差不多將近兩年的時間,在這兩年裡,印度商人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嶺南。
所以他們進攻的目標,也隻能是嶺南。
再者印度一方先入為主,在他們的認知裡,大秦雖然物產豐富,但是國土麵積,人口等綜合國力,絕對沒有多強。
所以才不敢讓他們離開嶺南,深入他們的腹地。
為的就是防止印度了解了大秦的實力之後,不再和他們進行貿易往來。
或者說在這貿易往來之中會失去更多的主動。
大秦越是表現的如此,就越說明他們的力量不夠,當然這些隻是印度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上一次嶺南港口之中,大秦的官員竟敢殺印度的商人,並且還是毫無理由的殘殺,此事,他們竟然還絲毫不掩飾,讓印度的商人帶回了印度國家。
如果此事他們國家不處理的話,那勢必失掉這些商人們的信心。
也會影響到印度普通的百姓。
本來當時他們就已經想要派出軍隊前往嶺南港口,向大秦討要一個公道的說法。
不過當時印度國家的會議之上,這一項表決並沒有通過。
其中多數印度高層認為,為了這樣一個說法,不惜這麼遠的奔波動用軍隊,對於印度來說實在有點虧本。
倒不如再繼續製造一些矛盾,把這一件事情升級到國家層麵。
到時候新賬舊賬一起算,直接把軍隊派過去,要大秦付出相對的代價。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