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印度的難陀國王,對大秦非常的有興趣。
所以這件事情當時也就這麼發展了下來。
明麵上雖說印度答應了大秦的要求,但其實暗中他們也曾不斷的派人滲透。
隻不過他們派出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夠給他們帶回有用的消息。
其中大部分探子,更是直接消聲滅跡,不知所蹤。
印度會做這樣的事情,自然也在大秦的預料之內。
所以這些印度商人,在進入大秦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被錦衣衛給盯上了。
至於那些還能活著返回印度的探子,是錦衣衛故意讓他們活著。
目的就是讓他們傳遞一些,大秦想讓印度知道的消息。
而這些難陀國王知道,印度的高層也有不少人知道。
其實他們對於大秦並不了解。
這也是難陀國王,不想繼續出兵攻打大秦的原因。
難陀國王甚至已經在懷疑,大秦是不是在故意示弱。
隻是他的話,並沒有什麼威懾力。
他這個國王,也早已經被架空。
他可以提問題,提意見,但提出之後並不會有人采納,因為他手下的第一權臣,哪位白衣大臣,早就認定了,大秦之所以會如此做。
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實力強大想要隱藏起來。
而是恰恰相反,因為他們國家實在太弱了,但是他們手中又有大量的珍貴物資。
所以他們隻能用這樣的方法把自己隱藏起來,否則的話以他們的國家實力,可能會保不住這些珍貴的物資。
越是這樣越是彰顯他們的信心不足,這就是欲蓋彌彰。
難陀王朝的朝堂,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官員,以白衣大臣馬首是瞻。
他的話,比難陀國王,更管用。
所以隻要白衣大臣認定的事情,就不會被改變。
難陀國王,也隻能把自己的疑惑放在心中。
至於一直和白衣大臣唱反調的黑衣大臣,他也並不是真的相信難陀國王提出的想法。
隻是因為政治立場原因,他必須站出來反對白衣大臣罷了。
之後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印度對於大秦的物資也是越來越眼饞。
他們已經不滿足於,通過貿易來獲得這些好東西了。
因為印度和大秦的距離相隔實在太遠。
貿易往來,雖說可以從大秦獲得很多珍貴的物資,但這一來一回的時間實在是太久了。
把大秦占為己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早就已經有了。
正好不久之前,劉邦在嶺南港口斬殺印度商人的事情,給了他們借題發揮的借口。
隻是所有印度高層都沒有想到,他們會失敗。
此刻難陀國王的心情非常不好,大秦就仿佛籠罩在重重迷霧之中,讓人看不清。
這個國家,到底隱藏了多少秘密,無人得知。
他擔心印度大軍第二次出征,會如同上一次一樣,铩羽而歸。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