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兩邊眉頭緊緊地擰在了一起,他的臉上露出了一副“驚訝”的表情,似乎對眼前所發生的事情感到十分意外和震驚。
他看著餘敏和丁廷舉,語氣有些急切地問道:“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事能讓二位愛卿如此著急啊?”
餘敏站在一旁,並沒有立刻開口說話,而是將表現的機會讓給了身旁的同僚丁廷舉。丁廷舉見狀,稍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緒,然後朗聲回答道:
“啟奏陛下,都察院近日接到了一封匿名的檢舉信。經過臣等的暗中調查,發現戶部右侍郎郭桓和禮部尚書趙瑁、工部尚書薛祥、刑部左侍郎王道亨、工部左侍郎麥德誌、兵部右侍郎王忠、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官吏李彧、按察使司官吏趙德全等多人相互勾結,私吞了應天府、太平府、鎮江府等地的賦稅,並且還盜取了浙東、浙西等地的秋糧……”
丁廷舉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著,他的話語如同驚雷一般,讓在場的官員們都不禁為之震驚。
緊接著,丁廷舉繼續說道:“郭桓等人不僅結黨營私,還監守自盜、貪汙官糧和各省交上來的稅銀。據初步統計,他們共計貪汙了兩千四百多萬石糧食,再加上外承運庫曆年來失竊的官銀,合計……六千四百四十四萬九千六百五十二兩銀子!”
最後這句話一出口,整個朝堂都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眾人都被這個驚人的數字所震撼。
郭桓聽聞丁廷所舉報的數目竟然如此精確,不僅有零有整,而且與長安錢莊查抄回來的那批金銀數量完全吻合。
再加上那兩千四百萬多萬石的糧食,這一切恰好就是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八年期間,皇帝在揮霍無度的情況下,給戶部累積下來的巨額虧空。
就在這一刹那間,郭桓的腦海中如電光火石般閃過無數個念頭,他終於明白了皇帝的真正意圖——把所有的責任和罪過都歸咎於他一個人!
這突如其來的認知讓他感到一陣寒意從脊梁骨上湧起,仿佛全身的血液都在瞬間凝固了。
他深知,這次皇帝是鐵了心要拿他開刀,以平息眾人的憤怒和不滿。
哪怕是太子親自出馬為他求情,恐怕也無濟於事。
畢竟,如此龐大的虧空數額,皇帝必須要有一個替罪羊來承擔,而他,不幸成為了這個倒黴的替罪羊。
郭桓的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奈,他覺得自己就像是一隻被獵人逼入絕境的野獸,已經無路可逃。
然而,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他的求生欲望卻異常強烈。
他不甘心就這樣輕易地死去,他要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給自己一個交待。
於是,郭桓緊閉雙眼,讓自己的思緒漸漸平靜下來。
他開始在心中暗暗盤算著一個計劃,一個能夠在臨死前再拉上兩個墊背的計劃。
這個計劃需要他精心策劃、巧妙布局,不能有絲毫的破綻。
他要利用自己所知道的一切,讓那兩個倒黴蛋也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郭桓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仿佛要把全身的力量都凝聚起來,然後用一種低沉而堅定的聲音回答道:“啟奏陛下,雖然平日裡戶部衙門隻有微臣一人值守,但衙門裡的所有大小事務,微臣都會詳細地向茹大人稟報,而尋大人對此也是完全知情的。”
朱元璋原本以為郭桓這個即將麵臨死亡的人,會在臨死前耍些小聰明或者抵賴,卻沒想到他竟然如此識趣,主動把其他人也牽扯了進來。
既然郭桓自己都提出來了,朱元璋自然也不介意多找幾個陪葬的,反正這天下的讀書人就像地裡的韭菜一樣,今年秋天在地裡割了一茬,來年春天又會自己長出來。
朱元璋麵無表情地看著郭桓,眼中閃過一絲冷漠,他冷冷地說道:“將他押下去,連同趙瑁、茹太素、薛祥、尋適、王忠、麥德誌等人一起,交由三法司會審。”
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這三個機構本應是文官的主場,然而此時,下麵的文官們卻沒有一個人能笑得出來。
自從廢除丞相製度以來,所有的死刑犯都必須由皇帝陛下親自用朱筆勾決。而三法司上一次開庭審理案件,還要追溯到胡惟庸案的時候。當然,那也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
隨著洪武大帝的聖旨下達,戶部右侍郎郭桓被押上了囚車。他麵色蒼白如死灰,心中充滿了絕望和不甘。
他無法接受自己竟然會落得和胡惟庸一樣的下場。
在囚車中,郭桓的情緒徹底失控。他緊緊抓住囚車的欄杆,歇斯底裡地大喊:“還有兵部尚書趙仁,還有兵部尚書趙仁……”他的聲音在人群中回蕩,引起了一片嘩然。
群臣們麵麵相覷,對郭桓的行為感到十分詫異。他們一致認為郭桓已經瘋了,完全失去了理智。
為了避免被牽連,他們紛紛低下頭,不敢與郭桓對視。
然而,朱元璋聽到郭桓的喊叫後,卻微微一笑。他若有所思地說道:“他要是不說的話,咱還真的差點忘了還有趙仁這麼一個漏網之魚。”
說完,朱元璋露出了一抹狡黠的笑容,接著下令道:“把趙仁一起帶上。”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終於,虎賁衛士們如狼似虎般地衝上前去,毫不留情地將兵部尚書趙仁像拖死狗一樣拖上了囚車。
囚車的木輪在石板路上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仿佛是趙仁絕望的哀號。而此時的朱元璋,臉上原本的笑容卻如同被寒霜打過一般,瞬間冷卻了下來。
他麵無表情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幕,眼神冷漠而銳利,讓人不寒而栗。沉默片刻後,他用一種冰冷到極致的聲音說道:“大年初一,本應是個全家團圓、歡樂祥和的好日子。”
他的聲音不大,卻在這空曠的廣場上回蕩著,仿佛整個世界都能聽到他的話語。
接著,他的目光緩緩掃過在場的諸位大臣,繼續說道:“諸位大人,你們都是咱大明朝的國之棟梁,肩負著國家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