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以及各郡設立官學,這不僅為當地的學子提供了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更為巴蜀地區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為了確保教育質量,諸葛亮還不辭辛勞地從中原地區請來了名師陸紀等人,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巴蜀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這一係列舉措的影響是深遠的。
儒家文化的種子在巴蜀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不僅提升了當地百姓的文化素養,更讓他們對中原王朝產生了更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唐太宗李世民對諸葛亮的這一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治蜀十年,雖未有一次大赦,然而蜀地大治。”
“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麵,諸葛亮同樣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策略。
麵對南中地區(今貴州、雲南一帶)的複雜局勢,他沒有采取簡單粗暴的武力鎮壓,而是以攻心為上。
通過七擒七縱孟獲的方式,諸葛亮成功地收服了孟獲等當地土酋之心,使其心悅誠服地歸降。
隨後,他在南中地區實行夷漢分治,推行“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等一係列政策,既尊重了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又促進了他們與漢族的交流與融合,開創了羈縻統治的先河,為後世處理民族關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至此之後,上千年的時間,巴蜀之地從未脫離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實乃諸葛丞相之治理功績。”
寫到這裡,朱樉的話鋒突然一轉,他的語氣變得嚴肅起來:“然而,貴州和雲南地區的情況,則與四川完全不同。
自唐朝開元二十六年,蒙舍詔首領皮羅閣統一六詔,成立南詔國以來,雲貴地區便徹底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割據一方長達六百多年之久。”
朱樉頓了一下,接著說道:“元世祖忽必烈‘革囊渡江’攻滅大理國後,設立雲南行省,並任命第五子忽哥赤為梁王,同時讓段氏後裔擔任大理總管,以皇族和酋長共治的方式,來管理雲貴地區的軍政事務。”
他稍稍停頓,繼續講述道:“此外,元朝還任命了色目人賽典赤·贍思丁為雲南平章政事,負責治理雲南的民政。
賽典赤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他以‘興利除弊’為口號,在雲貴地區推行了一係列大膽的改革措施。
他不僅大力興修水利,治理河川,還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改善民生。”
“不僅如此,賽典赤還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整頓土司治理下的混亂局麵。
他深入調查,清理出了大量隱匿的人口和土地,使得社會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
同時,他積極組織百姓開荒屯田,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外,賽典赤非常重視教育事業,大力興儒辦學,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民族官員。
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為當地的政治穩定提供了人才支持。
在對外方麵,賽典赤采取安撫政策,與周邊地區保持良好的關係。
他設立金齒安撫司,加強了對雲南邊境的管理和防禦,有效維護了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好景不長。
隨著賽典赤的離世,他所主導的六年改革,也隨之結束。
短暫的改革,由於缺乏持續的推動和支持,這些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人亡政息的困境。
隨著賽典赤改革的落幕,雲貴地區又重新回到了土司自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