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二章 遼東備戰_家兄朱由校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家兄朱由校 > 第兩百零二章 遼東備戰

第兩百零二章 遼東備戰(1 / 2)

“殿下、要真是招募五萬海巡司水兵,那市舶稅的支出不得每年一百多萬兩銀子啊?怕是連本都賺不回來吧……”

朱由檢的信寫完,旁邊的王承恩和曹化淳看了咂舌,而朱由檢也笑著解釋道:

“海巡司是未來海軍的預備兵員,另外海巡司不單單為了市舶司而運轉,也為了鹽課司。”

“如果海巡司運轉得力,那麼鹽政的鹽檢司就可以裁撤了。”

“另外以皇店的貿易量,補上市舶司的這個窟窿並不難。”

說罷、朱由檢對王承恩道:“再調二十萬兩白銀給市舶司。”

這句話說完,朱由檢合上了沉廷揚的文冊,轉而看向了黃龍的文冊。

相比較市舶司,朱由檢更好奇琉球府的開墾,以及百姓遷移的情況。

他將文冊打開,隨後便看到了黃龍對自己洋洋灑灑數百字的問好和想念。

起了一身雞皮疙瘩,朱由檢繼續向下看去,而下麵的內容讓朱由檢有些驚詫。

在黃龍筆下,大琉球的遷移工作出奇的順利,甚至可以說完全不需要官府來主導。

二十七萬養濟院懶漢被遷移的時候,廣東、福建兩省都有普通的百姓假裝懶漢,一同遷移。

等黃龍和下麵的水兵察覺過來的時候,大琉球的遷移漢人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人。

之後的半年多時間裡,尤其是福建的百姓,可以說在南居益和黃龍的默許下,每天都有上千、乃至數千人遷移。

之所以有這麼多人進行遷移,還是因為一個簡單的事情,那就是活不下去了。

福建雖然不小,但地形卻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國初時全省耕地數量不過一千三百多萬畝,而人口就高達四百多萬。

如河南等地,雖然人口翻了三倍,但實際上可開墾的耕地麵積是很多的,而浙江雖然也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但由於工商、手工業發達,完全可以讓許多百姓活下來。

但這這些模式和地理條件都不是福建所具備的,因此以福建的耕地來說,可開墾的數量並不多,而人口卻漲的比耕地還快。

或許眼下福建已經達到了活不下去的一人一畝水平,所以在晚明的背景下,福建從事海商的人是最多的。

如果不去做,那麼根本就活不下去,哪怕大明的糧價再穩定,可他們沒有太多賺錢的門路,隻能造反。

這也是為什麼福建在明代造反如此之盛的原因,也更是當琉球府打出給糧、給農具的口號後,會吸引這麼多百姓遷移的原因。

曆史上鄭芝龍和熊文燦,在糧價五百文一石的情況下,隻是喊出了給銀三兩,耕牛一頭,就在十幾年間吸引了十幾萬百姓。

而眼下黃龍做的更絕,不僅給三年糧食、給農具、還幫忙修建房屋。

至於耕牛因為數量問題不能發給,但也可以在農忙時候借給移民。

加上去歲福建各地都有小規模的旱情,因此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主動遷移了。

從去歲七月開始,到今年的三月初,琉球府已經接納遷移百姓六十三萬四千餘人,第一批開墾的耕地數量達到了九十二萬三千餘畝。

這還是因為耕牛不足四千,挽馬不足五千的原因。

在黃龍的文冊中,琉球府的北港、大員、花蓮、南港、夷州、東寧、澎湖等七縣,人口分彆是:

北港二十萬餘人,東寧十五萬餘人,南港十二萬餘人,夷州八萬餘人,大員三萬人,澎湖三萬人,花蓮兩萬人。

這麼多百姓的遷移,對開發琉球府固然是一個好事,但帶來的壓力也是巨大的。

眼下市舶司的稅銀之所以一直沒有北上的跡象,便是被黃龍發給了海巡司和市舶司作為俸祿,剩下的銀子都被他拿去買糧去了。

如果不是禦馬監南場調了一百多萬石糧支援琉球府,恐怕琉球府已經鬨饑荒了。

所以黃龍需要解決的問題很簡單,就是耕牛、挽馬、糧食。

對此、朱由檢揉了揉太陽穴,隨後抬頭對曹化淳和王承恩道:

“眼下府庫的錢糧還有多少?禦馬監的耕牛和挽馬、軍馬總數又是幾何?”

“回殿下……”曹化淳先回答道:

“算上剛才調給遼東和市舶司的,眼下府庫中還有米麥四百萬石,銀兩一百九十六餘萬。”

“不過各軍軍餉已經全部發放,因此不用擔心銀子不夠用,唯一的問題便是遼東之戰的開拔銀。”

曹化淳說完,王承恩也接上道:

“禦馬監眼下軍馬總數十四萬三千餘匹,駑馬十五萬四千匹,挽馬二十萬零六百匹,耕牛四十九萬四千三百餘頭。”

不知不覺、禦馬監的牲畜規模也越來越大了,三年前朱由檢接管禦馬監的時候,禦馬監的軍馬算上母馬和種馬,也不過一萬兩三千匹,耕牛不過三萬餘頭,而挽馬隻有七千餘匹,駑馬隻有一萬四千匹。

三年的時間,通過貿易,以及裁撤吞並五邊、衛所,還有無節製的喂養下,軍馬數量擴大了十四倍,耕牛突破十幾倍,挽馬二十多倍,駑馬十倍。

不過、這樣的規模下,所代表的的是數千萬畝分發的軍屯田,而這些田地租借給百姓的時候,也答應過可以在農忙時租借耕牛。

近五十萬頭牛,是裁撤了一百多個衛所得到的,而它們也要對這些田地負責。

所以實際上算起來,禦馬監可以調用的耕牛並不算多。

“可以調多少耕牛和挽馬?”朱由檢對王承恩詢問,而王承恩也汗顏道:

“若是全力調配,頂多調耕牛六千餘頭,挽馬三千餘匹。”

王承恩說出來的數量確實不算多,而朱由檢聞言也沒有說讓王承恩花銀子去買耕牛的話,隻是說道:

“調二百萬石糧、以及所有可調的耕牛、挽馬給黃龍。”

“秋收之後,禦馬監南場的四百萬石糧也全部調往琉球府。”

“三年後,我要看到琉球府開墾數百萬畝耕地,養活上百萬人。”

朱由檢下達了軍令,並在之後對王承恩道:

“押運一百五十萬兩前往遼東,再請皇兄調內帑六十萬兩。”

“天津船廠的一千料、三百料運糧船速度也必須要跟上,眼下應該隻有六百艘對吧?在開戰前必須達到兩千艘。”

“戰後船隻調往琉球府,交付海巡司。”

水路是節省民夫和人力的辦法,並且建虜也根本無法對付有火炮的運糧船,因此這是最安全的一條運糧路線。

隻要保證了水路,那麼大軍就可以收複撫順、開原、鐵嶺等地。

沒了這幾個糧食產地,努爾哈赤就算遷走了人口也沒用,遲早得餓死在山中。

現在朱由檢麵對的唯一問題,就是東部戰線。

這個問題,需要等待孫傳庭他們抵達京城才行。

想到這、朱由檢對陸文昭詢問道:“孫傳庭他們行軍到何處了?”

“回殿下、已經抵達開封,大概五月末便能抵達京城。”陸文昭作揖回應,而朱由檢算了算時間。

五月末抵達京城,那麼走海路前往遼東的話,最少需要一個半月才能將十幾萬大軍運往遼東。

也就是說、七月中旬大軍就能抵達遼東,而秋收是七月下旬開始……

“時間上還來得及。”朱由檢微微頷首,而陸文昭詢問道:

“不提前定下各部行軍的路線嗎?老奴那邊似乎有了變化,如果按照之前的計劃,恐怕會有些紕漏。”

“大軍渡海,我五月中旬便會前往遼東,讓孫傳庭他們輕騎前往廣寧議事。”朱由檢冷靜的說出自己的布置。

努爾哈赤的兵馬變動很快,一旦遼東變,他會跟著變。

因此乾脆就等孫傳庭他們抵達後再製定計劃和行軍路線,避免被努爾哈赤察覺。

“自今日起,遼東所有商賈禁止出城,除百姓出城勞作外,隻有兵馬可以調動出城!”

朱由檢沉聲下令,便直接杜絕了行商四處行走,窺探明軍調動的機會。

陸文昭應下,而朱由檢也繼續投入了枯燥乏味的沙盤推演中。

時間在一點點的過去,同月、朝鮮的使臣也在四月二十日抵達了紫禁城。

使臣呈文於內閣,力圖“辯誣”,而內閣也傾向於冊封,但礙於“天朝事體”,要先行調查。

五月初一、禮部派出的查官陳繼盛將收集到的朝鮮臣民一千二百餘人的意見呈報內閣,所有朝鮮臣民都認為李琿暴虐,並且有虧上朝再造之恩。

這些證詞、證實了李倧政權所言不虛,因此禮部遂於天啟三年五月十二上疏皇帝,認為根據一些證據和楊鎬所調查的結果來看,李琿悖逆、李倧恭順屬實。

從“聯鮮製奴”的大局出發,可以權且不顧“綱常名義”,同意朝鮮請求。

朱由校接到了奏疏後,詢問了一下朱由檢的想法,而朱由檢則是以當初李倧等人答應的,明軍移駐鏡城都護府為由,建議批準封李倧為朝鮮國王,並且在遼東收複之戰後,在鏡城都護府駐紮三營兵馬。

朱由檢的意見很重要,朱由校在聽後,便下旨批準李倧為朝鮮的新任國王。

五月十五日,攜帶明朝準封敕諭的朝鮮全使團總算完成使命,乘船返回朝鮮。

一時間、李倧正式坐穩了朝鮮王位,隻等遼東收複之戰結束後,等待大明派使臣觀禮就能正式稱王。

有了大明的撐腰,李倧對大北派的官員就開始了大清洗,首先是將反對明軍入駐鏡城都護府的官員全部論罪處死。

其次用抄家得到了的銀錢,以“回報皇明上朝”的口號,向遼東鎮江府運送黃金百兩,米麥一萬四千石,耕牛三百頭。

這舉動倒是讓朱由校和朱由檢十分滿意,於是提前在五月二十日派出使臣,前往朝鮮直接冊封觀禮。

同一天、朱由檢也統帥驍騎、天策、龍驤、羽林等四騎衛向廣寧進軍,準備著手遼東會戰。

大軍出山海關,每人乘騎駑馬,背後牽著四匹軍馬,配置豪華。

當駑馬累了,全軍便下馬喂食豆料,休整半個時辰後繼續趕赴廣寧。

如此、十天之後大軍便抵達了廣寧城外,而在城外,熊廷弼已經為四騎衛準備好了臨時的軍營……

“齊王千歲——”


最新小说: 錦鯉小仙女的人間日常 離婚OK啦,但公公婆婆必須歸我 妃惑宮城之鳳華絕代 我去明末救義士 蕭劍平生意 詭異時代,我為界使! 十九世紀換嫁情緣 武功儘失,隻能去當魔法師了 方仙外道 穿成惡毒雌性,五個反派雄性跪求收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