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天災的事情,朱由檢便想起了孫傳庭。
陸文昭見狀,命人去傳孫傳庭去了。
自從複遼之戰結束,前線的大軍也開始陸續撤回了。
畢竟前線的補給需要民夫運送,沒有了大戰,大軍留在當地隻是白白消耗物資罷了。
民夫的民力必須留到開墾和繼承田畝上。
「殿下、袁布政使求見。」
正在朱由檢想著的時候,袁應泰突然的求見將他拉回現實:「傳」
一句話說出,傳話的錦衣衛作揖轉身離去,隨後過了片刻,拿著兩本文冊的袁應泰便走入了庭院,在門口作揖道:
「殿下、遼北和關外等地的田畝數量已經統計好了。」
「進來吧。」朱由檢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而袁應泰也拿著文冊進了書房,將文冊交給陸文昭,由他轉交朱由檢。
拿到文冊的朱由檢,也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
開原、鐵嶺、撫順、蒲河所等長城以內的地方,有可以直接耕種的田地九十八萬餘畝,東邊關外的新薩爾滸、界凡城、古勒城、建州等地則是有大大小小近六十萬畝的田地。
也就是說、複遼一戰,明軍收複了近一百六十萬畝田地,加上原來的田地,和當初遷移沉陽百姓去鎮江等地開墾的新田地,遼東的耕地已經達到了七百八十多萬畝。
「災民都進入遼東了嗎?」
看著田畝數的文冊,朱由檢頭也不抬的詢問,而袁應泰也不愧曆史上經常被熊廷弼誇讚的理政能力之名,當即作揖道:
「災民已經全數入遼,眼下遼東共有二百九十七萬餘口。」
「既然都入遼了,那就將他們遷移到遼北和關外,先發遼東本地將士的賞田和撫恤田,隨後按照人頭平分田畝給災民。」朱由檢合上了文冊,一邊說一邊道:
「近三百萬人和近八百萬畝田地,養遼東十二萬大軍還是有些吃力,糧食不用擔心,禦馬監的皇店會南糧北調,軍餉我也會每年發足,接下來你和熊廷弼要做的,主要還是在修養民生的同時,整頓騎兵來對建虜持續的打擊。」
「不要給他們喘息的機會,但也不要輕易深入山中,主要還是對付吾也兀衛的建虜。」
「以他們眼下手中的田畝,應該養不活那五六萬兵馬,估計接下來不是去搶北山女真,就是對外喀爾喀進行掠奪。」
「如果兩者都不是,那就隻有散兵耕種了,不過以老奴的性子,隻要他沒死,應該不會這麼做。」
「下官也是這麼想的,不過建虜近半個月都沒有行動,下官揣測,恐怕是老奴出了什麼事。」袁應泰推測著,而朱由檢搖頭道:
「不管他們有沒有行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遼東練好兵馬,整頓內務。」
「十二萬經曆了複遼一戰的精銳,還有那四千多門火炮,老奴若是敢來,必要讓他崩碎了牙齒。」
「是……」袁應泰應下,隨後間朱由檢沒有吩咐,回了一句「下官告退」後,便離開了書房。
倒是在他離開後不久,朱由檢便再度接到了錦衣衛的傳話,說孫傳庭到了。
「傳他進來吧。」聽到孫傳庭來了,朱由檢也放下了茶杯,靜靜等待孫傳庭的出現。
「下官孫傳庭,參見殿下,殿下千歲……」
片刻後,孫傳庭穿著官員的常服前來,而朱由檢見他來了,也示意他入座,隨後說道:
「傳你前來,是為了陝西的事情。」
「這次的衛所裁撤,我準備將太仆寺也一並裁撤……」
朱由檢語出驚人,這代表他要直接和文臣撕破臉了。
或者說、文臣那邊早就撕破了臉,而朱由檢也懶得慣他們了。
太仆寺旗下一千六百萬畝田地,被這群廢物管理著,每年隻有百餘萬兩的收入,這誰看了不火大?
更重要的是,太仆寺的田地和草場,大多存在於陝西,而陝西相較於人口,土地可以說稀少的可憐。
朱由檢要是再不對陝西出手,恐怕就真的隻有等天啟七年陝北百姓造反了。
不超過三千萬畝田地的陝甘寧三地,其中有軍屯田三百多萬畝,太仆寺田畝數更是達到了一千二百萬畝。
也就是說、官田數量達到了陝西田畝的一半。
但尷尬的是,這些田畝的收入,朝廷也並沒有收到多少。
被專門劃分出來養馬的牧場土地被陝西、山東的豪強地主所侵占開墾,對此太仆寺官員也無可奈何,於是就默認這一情況存在,並向侵占牧場土地的豪強下發規定,收取固定的牧地租金。
不過、這租金也少的可憐,還不如直接將田地發給陝西百姓。
因此、朱由檢要孫傳庭做的事情,便是他在曆史上做過的一件事。
厘清田畝……
「陝西之田畝,近半是太仆寺和衛所的,若是這些田畝被收回、厘清,隨後發給百姓耕種,那會極大的減輕百姓負擔。」
朱由檢一邊說,一邊看著孫傳庭的表情變化,不過孫傳庭雖然不似洪承疇狡詐,但也沒有隨意將想法露在臉上。
對於朱由檢的話,孫傳庭隻是作揖道:
「厘清田畝,恐怕要與陝西當地的豪強發生衝突,而陝西之地的豪強,大多又是西北邊軍出身,要收拾他們,恐怕會兵戎相見……」
「朝廷艱難,百姓也活不下去了,他們若是不交出田畝數,殺了又何妨?」朱由檢嗤笑著回應。
說白了、武將在這個時代就是低人一等,尤其是在中樞權力極大的時候。
眼下的中樞,眼下的皇權,可以說達到了大明自開國以來最強大的時候。
對於朱由檢來說、若是西北邊軍真的敢造反,那直接掃平便是。
西北四鎮,能拉出四萬精銳都算多的,而孫傳庭一部,加上陝西的外拱衛營,戰事或許剛剛爆發,便要宣告結束。
更彆提眼下的西北四鎮中,固原鎮還是李如柏的兵馬了。
不過孫傳庭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況且山西的兵馬也有些多。
想到這裡、朱由檢開口道:
「你這次領兵前往陝西,我會下發軍令,從山西再調十營兵馬給你,另外燕山軍械所新鑄造的一千四百門五斤炮,六百門十斤炮都可以調給你。」
「若是這樣,那麼陝西本地豪強不足為慮。」孫傳庭見自己需要的東西都能被滿足,自然也就沒有了顧慮,直接應下了朱由檢的想法。
不過如果隻是這種程度的話,朱由檢沒有必要讓孫傳庭前來,他要孫傳庭前來,還有一件事情。
想到這裡、他起身道:
「即便清查出了田畝,但陝西之地依舊不足以讓陝西百姓人人富足,因此我要你做的,便是遷移百姓,屯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即後世的甘肅地區。
這塊地區,在唐朝安史之亂後丟失,直至明初才時隔近六百年被收回,而明初收回來的時候,整個甘肅地界隻有三萬餘口人,並且大多是其他種族的人口。
哪怕朱元章在明初將江浙人口前往了甘肅,眼下甘肅的人口也不足一百五十萬。
想要收複西域,這點人口是完全不足的,因為在朱由檢的記憶裡,清朝接收甘肅後,直到雍正時期人口才恢複到了二百二十萬。
但就是這二百二十萬人口,連清朝南北夾擊準噶爾的南路三萬大軍都養不活。
道理太簡單了,地廣人稀,而想要攻打西域的路程更是令人絕望。
從嘉峪關到尹犁河穀,足足有三千裡路,而由於氣候的變化,此刻的西域環境比後世惡劣太多了。
這點從關西七衛內遷後的態度就能看出,明明在關外是自己做老大,結果遷入關內後,七衛人人樂不思蜀。
要知道、這個時期的甘肅是比雲貴遼東等地還要貧瘠的地方,但他們依舊覺得甘肅是天堂。
哪怕明朝幾次要求他們打回去,但他們也是「種瓜放債,生計百出,樂不思蜀」。
這樣惡劣的河西之地,讓朱由檢都不敢對孫傳庭等人明說,他想要收複西域的話。
如果他真的說出來,恐怕孫傳庭和陸文昭都會懷疑他是不是被妖怪上身了。
花費幾百上千萬兩銀子,去打一個隻能開墾百來萬畝田地,五六百萬畝牧場的地方?
更彆提打下後還要花銀子在這裡駐兵的後續開銷了,要有這精力,還不如去收複三宣六慰。
所以,朱由檢沒有說要收複西域,而隻是開口說為了陝西百姓的生計,需要遷移一些人去河西。
畢竟河西之地就算再貧瘠,沙化再嚴重,但畢竟有著祁連山的雪水灌既田地。
朱由檢沒有記錯的話,整個明末大旱的背景下,甘肅反而受波及較少。
這麼一想,遷移百姓去甘肅屯墾,不管是對陝西的百姓,還是對大明都是一件好事。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屯墾所需的糧食問題。
對此、朱由檢算了一筆賬,隨後才道:
「屯田河西之事,我會命禦馬監南糧西運,平抑當地糧價的。」
「你要做的便是裁撤當地的衛所,隨後遷移延綏、延安的陝北百姓前往河西屯墾。」
「遷移之人,每年每人授米十二石,肉六十斤,每戶發耕牛一頭,所開墾田畝登記造冊,皆歸屯墾之人。」
「這……具體的屯墾事宜,需要下官前往河西之後才能回應殿下。」孫傳庭沒有因為朱由檢開出的條件豐厚就點頭。
說到底、他還是需要去看看陝西百姓的情況,然後去看看河西的情況,才能決定能不能遷移人口屯墾河西。
「你且去做便是,下月中旬便帶兵出發吧,至於陝西的衛所一事,等待我軍令便可。」
朱由檢說罷,便示意孫傳庭可以離開了,而孫傳庭見狀,當即也作揖告退下去。
看著他離去的背影,朱由檢顯得有些憂心。
說到底、眼下的甘肅環境到底有多惡劣,他自己也不知道。
具體的,隻有能孫傳庭自己去看後,才能決定能不能遷移人口前往河西。
如果不能……
朱由檢心情一沉,如果不能的話,就代表大明或許需要等到小冰河最冷的時期過去,才有機會收複西域了……
為您提供大神北城二千的《家兄朱由校》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查看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保存好書簽!
第兩百二十一章&nbp;西北難題免費閱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