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追加一代雖然不能抵消他們對朱由檢的仇恨,但最少可以緩和一下。
“殿下、西軍都督府和賜田的要求需要駁回嗎?”
曹化淳研墨執筆,抬頭問了一言,而朱由檢沉默後也道:
“可授予沐昌祚西軍都督府右參事,至於賜田,如果沐昌祚放棄家丁,則不用開口回收,如果沐昌祚願意前往隴川和孟艮,齊王府可以出銀七兩一畝購入賜田。”
“是……”曹化淳應下,隨後繼續開始回信。
不過就在曹化淳回信的時候,一名錦衣衛卻快步走入了會廳,對書房內的朱由檢作揖行禮道:
“殿下、朝鮮千戶所傳來消息,韃靼部虎兔墩於十日前出兵劫掠科爾沁麾下的豁爾辰部。”
“豁爾辰部虜酋向老奴求援,老奴得知消息後,特命黃台吉於三日前提領建虜、北虜五千餘人,向豁爾辰部開拔而去。”
“豁爾辰部?”朱由檢聽聞消息皺了皺眉,隻因為那個地方太遠了。
豁爾辰部的放牧地在後世興安盟、白城之間,距離明軍最近的駐地也有近千裡。
騎兵奔襲過去倒是可以打殺,但怎麼回來就成了一個問題。
說是可以放牧牛羊,遊牧著回來,但如果出動的兵馬太多,恐怕牛羊吃完了都沒回來。
可如果出動的兵馬太少,又難以重創科爾沁和黃台吉,這倒是有些麻煩……
“這虎兔墩,倒是挑個近的打啊……”
朱由檢有些頭疼,在遼東民力沒有恢複前,遼東明軍可組織不了數萬兵馬的遠征。
建虜可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漁獵,而兵馬中又有大量的蒙古人幫忙遊牧,所以才那麼輕鬆,但這一切明軍卻沒有。
且不說大明的鐵騎已經上百年沒有去過科爾沁草原北部,不熟悉當地情況。
。本章未完!
第兩百三十三章&nbp;南洋自古以來
就算是熟悉,誰又能判斷,林丹汗這家夥會不會突然起意來偷襲明軍呢?
這家夥在曆史上的底子可不乾淨,一邊拿歲貢,一邊劫掠邊鎮的事情沒少乾。
“繼續觀察。”
想了想,朱由檢還是不準備出兵,因為遼東的明軍騎兵暫時沒有來回奔襲近兩千裡的能力。
“叫陸文昭來。”
說了建虜的事情,朱由檢也關心起了遼東的事情,因此特意讓人去傳陸文昭。
最近的陸文昭一直在忙碌西南、西北、南洋各地的情報消息,連貼身跟隨朱由檢都做不到了。
朱由檢倒也理解,因此不怎麼讓人去打擾他。
算起來、兩人已經大半個月沒有見過麵了,這次正好問一些事。
也是隨著朱由檢的吩咐,過了一刻鐘後,陸文昭便火急火燎的趕來了會廳,並在第一時間對朱由檢作揖行禮。
“殿下……”
“說說遼東黃冊的田畝、人口數,再說說西北、西南、南洋的消息。”
朱由檢從書房走出,坐在了會廳的主位,而曹化淳也緊跟著。
陸文昭見到曹化淳,眼神打了一個招呼,隨後才回應起問題:
“遼東眼下已經有六十四萬六千餘戶,三百二十三萬餘口,湧入難民近二百萬,自去歲到如今,遼東新墾田畝數一百七十九萬四千餘畝,田畝總數七百九十四餘萬畝。”
遼東長城內外總田畝數快要突破八百萬畝了,這是一個不錯的好消息,而人口也更是突破了三百萬。
去年新墾田地近一百八十萬畝,雖然這隻是初步的開墾,需要再等兩年才能耕種,但不得不說這開墾速度確實很快,沒有浪費朱由檢留下的耕牛、挽馬。
按照這個速度下去,兩年後遼東的田畝數應該能突破一千萬,而可以種植糧食的田地會達到八百萬畝。
如果遼東的人口能再多些,那麼開墾田地的數量還將更快,隻不過……
想到人口,朱由檢便跟著想到了遼東兩百萬饑民的吃食問題。
即便袁應泰再怎麼精打細算,兩百萬人每年依舊要吃去一千二百餘萬石糧食。
如果再算上油鹽和其他蔬菜、肉類,每年的開支大概在六百萬兩左右。
大明去年的財政折色後也不過最多三千七百萬兩,這每年六百萬兩的開支確實對於大明來說有些困難。
這還是遼東一地,如果算上琉球府……
“琉球府的情況如何?”朱由檢靠在椅子上詢問,而陸文昭想了想後便道:
“七日前送來的最新黃冊是戶二十六萬有餘,近一百三十萬口,至今共開墾二百零四萬餘畝。”
“沉副提舉注解,大致明年,約有四十餘萬畝便可以耕種了,不過具體產量應該不會高,因為殿下您說番薯不能種植超過半成。”
“嗯,不管多少,總歸能自己解決一些問題了。”朱由檢鬆了一口氣。
從天啟二年開始,到眼下的天啟四年,琉球府總算有些糧食上的收入了,儘管寥寥勝無,但總歸比沒有好。
四十多萬畝耕地,即便隻能產出二十萬石糧食,也能解決四五十萬人一個月的口糧了。
現在琉球府的市舶司賺取銀子,都把銀子投入到糧食貿易上去了,大量從湖廣、江西采買糧食運往琉球府,每年支出不下三百萬兩銀子,還得禦馬監補貼。
琉球加上遼東,兩地三百多萬百姓,每年需要消耗大明價值近千萬兩銀子的糧食。
這已經讓大明有些捉襟見肘了,可朱由檢沒有時間,他還是需要打河套,隨後遷移陝北上百萬百姓。
這百萬百姓的支出,要比遼東兩百萬百姓的支出還大,因為前往河套隻能走陸路。@精華\/書閣*首發更新~~
這個時代黃河的流量比後世更少,想要通航是難上加難,尤其是洛陽。本章未完!
第兩百三十三章&nbp;南洋自古以來
以西的段落,想在這一段通航,堪比登天。
因此、不出意外,在陝北百姓遷移後,大明每年將會又多出上千萬石糧食的開支。
不過好消息就是,等明年大戰結束,最少要等到天啟六年才能遷移百萬百姓。
到了天啟六年,遼東的饑民也人手一畝田地了,能為大明減輕不少負擔,而琉球府也是同樣。
朱由檢算過,天啟六年大明應該隻需要支出兩千六七百萬石就足夠維持這三個地方的開墾了。
不過、除了這三個地方,他還需要再發動對南洋的戰事,加大對南洋的百姓遷移和開墾。
所以、他必須在天啟七年以前不斷開辟新財源,儘可能把大明的稅收潛力挖掘出來。
想到這裡、朱由檢沒有著急詢問,而是看向陸文昭,示意道:
“西北、西南,南洋的事情如何了?”
“回殿下……”陸文昭作揖,隨後說道:
“西北的青海、寧夏、河套三部人口應該在三十餘萬左右,男丁不超過十五萬,可披甲的戰兵不超過五萬。”
“三部都在遊牧地築城、開墾了不少田畝,數量加起來應該不小於五十萬畝。”
“至於西南,緬甸和安南、南掌都在動蕩中,各部伐交頻頻,暹羅國倒是因為每年對我朝上貢木料,因此得以幸免於難。”
“倒是南洋,北鎮撫司打探了大半年,差不多摸索出了各國兵馬數量。”
“大弗朗機人(西班牙)不超過一萬五千人,呂宋之地駐兵不超過三千,戰船不過十餘艘,商船百餘艘。”
“弗朗機人(葡萄牙)在各地不超過兩萬人,駐兵不超過兩千,戰船九艘,商船百餘艘。”
“紅毛夷(荷蘭)在南洋人數最多,足足有三萬餘人,戰船二十餘艘,商船二百餘艘,散落南洋各地的駐兵四千餘人。”
“除此之外還有暗厄利亞(英國),弗朗擦(法國)等各歐羅巴人,不過駐兵多者不過七八百人,戰船商船合計不過數十艘。”
“至於南洋大小數十個部落國家,強者兵馬數萬,弱者兵馬千餘,雜七雜八,全部加之不會超過十五萬兵馬。”
陸文昭的話,大致為朱由檢說明了南洋的局勢,而聽完之後的他也是下意識搓了搓指尖,隨後開口道:
“這麼看來、隻需引乙級艦隊兩支,商船百餘艘,將士萬餘人便可將南洋拿下……”
說到這裡、朱由檢眯了眯眼睛,隨後開口道:
“你讓人去問問黃龍,如果要出動萬餘水兵、萬餘步卒,乙級艦隊兩支,遠征拿下南洋,需要多少錢糧?行軍圖又是如何?”
朱由檢說著說著、反而有些莫名的興奮了起來:
“若是支出不大,孤倒是不介意,在複套之前先收複舊港……”。
第兩百三十三章&nbp;南洋自古以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