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都統司都統使莫敬寬,向馬、秦兩位總兵官請降!」
六月二十五,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在朱由檢接到北鎮撫司消息的四天前,安南北部三方勢力的莫氏莫敬寬,保主武德恭,老街三十二家土司等眾人,舉兵二萬三千,轄民三十六萬向洪承疇乞降。
和曆史上略有不同,原本的曆史上莫敬寬在接受父莫敬恭的禪位即莫朝皇帝位後,他本該在天啟三年率軍南伐鄭主,然後被擊敗。
之後天啟五年,鄭主鄭梉率兵攻陷高平,擒殺太上皇莫敬恭和莫朝皇太子,莫敬寬與次子莫敬完遁入大明。
結果由於事情在天啟五年發生了轉折,由於天啟五年的洪承疇陳兵北邊,鄭主鄭梉沒敢對莫朝討伐,莫朝皇帝莫敬恭和莫敬寬也就沒有遭遇城破北逃的遭遇。
不過、天啟三年莫氏的戰敗,始終讓莫敬寬隱隱不安,因此在今年開春得知大明即將收複安南的時候,這廝成為了第一個狗腿子。
不僅如此,他還鼓動鎮守宣光、大同兩城的武德恭一起北降。
武德恭雖然是鄭主的家臣,但常年解決鄭氏北部,因此和莫敬寬一拍即合。
兩人溝通老街三十二家大小土司,最後向身處梨花驛的洪承疇、八寨的馬祥麟上了降表。
這***,分彆占據了安南北部山區,因此當他們投降時,鄭氏在北部的大門便直接被打開了。
明軍需要麵對的,便是平整的紅河三角洲平原,以及漫長的沿海平原。
六月二十九日,當朱由檢通過錦衣衛八百裡加急的得知三氏投降的消息時,洪承疇已經派人探明了情況。
三氏不是詐降,而是真的投降了。
伴隨著塘騎的奔跑,陳兵在安南北部的六十營拱衛營兵,近十八萬兩千人當即動身。
洪承疇、馬祥麟各十五營兵馬,自老街、高平進入安南,同時身處鎮南關的戚元輔、身處羅浮的戚金各領十營兵馬,對鄭氏的諒山、新安發動進攻。
「放!」
「砰砰砰——」
炮口作響,聲如雷霆,在經曆了一夜的奔波以後,鎮南關戚元輔所部三萬餘人成功到達了諒山地區。
奔波四十餘裡的戰士們沒有感覺到一絲疲憊,反而非常興奮。
伴隨著對諒山鄭軍營壘的炮聲,「大明收複交趾之役」正式拉開了序幕。
戰事剛剛打響,明軍就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
作為收複交趾的第三路軍,南軍都督府的戚元輔領兵十營,裝備步銃一萬支,騎銃五千支、五斤炮六百門、十斤炮二百門,其他短兵武器不計其數。
由於裝備精良,因此在戰事剛剛打響的時候,鄭軍便被打得一個措手不及。
轟隆隆的火炮不斷作響,沒有反應過來的鄭軍一下子損失了很多的戰鬥力,隻是一刻鐘的時間,諒山外圍的三個城鎮陷入苦戰,岌岌可危。
「怎麼回事?!城外的步塘呢?明軍怎麼突然就來了?」
「明軍塘騎來勢洶洶,我們的步塘跑不快,全部被明軍的火器解決了。」
「府台,外圍三鎮岌岌可危,明軍兵臨城下隻是轉瞬之間,請向清王請求援兵,不然僅僅靠我諒山城內六千兵馬,諒山丟失隻是朝夕之間。」
諒山縣衙內,當身著甲胄的諒山知府鄭高庸茫然失措的召集了所有鄭軍將領。
然而常年和莫軍、武氏、阮氏進行治安戰的鄭氏將領根本就不知道要怎麼和明軍交手。
更何況、僅僅是聽著北邊傳來的火炮聲,他們就很清楚明軍的火炮不在少數。
這並不是說鄭軍沒有火炮,畢竟鄭軍和葡
萄牙人貿易往來中,火器是經常買賣的存在。
隻是他們用的、還是明軍已經遺棄的佛朗機炮,並且火炮磅數隻有兩磅乃至三磅。
就算這樣質量的佛朗機炮,諒山之中也不過隻有六十二門,並且有三十二門布置在了前線的三鎮之中。
眼下三鎮即將丟失,火炮自然是帶不回來了,依托三十門火炮守住周長二裡的諒山城,這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快!派快馬前往升龍,通知清王派兵支援,就說明軍舉兵十萬來犯,諒山府岌岌可危,請速速發兵!」
「是!」
鄭高庸連忙下令,而縣衙內的將領們也沒有人計較他誇大明軍數量的行為,而是連忙派出無數快馬南下。
隻是從諒山至升龍距離三百餘裡,哪怕塘騎再怎麼快,換馬不換人的情況下,最少也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抵達。
一天的時間、諒山城能不能守住還是問題。
「砰砰砰——」
當鄭高庸向升龍請援的時候,南軍都督府的明軍已經結束炮擊,伴隨著衝鋒號的響起,三萬多人分彆從三個不同的方向,向著三個不同的城鎮發動進攻。
步銃的聲音在戰場上絡繹不絕的響起,十營兵馬的十哨五千多名騎兵不斷遊弋,清理試圖逃跑的潰軍。
諒山府的兵馬數量總共是一萬二,而外圍三鎮的兵馬是每鎮兩千人。
從發起進攻到結束,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三鎮儘數覆滅,五千多顆首級被收割上交,如此大的勝利也給我南軍都督府的將士帶來了很大的鼓舞。
「這些安南人的防禦工事還不如我們南軍都督府平日攻防演練修築的工事。」
「依托土木的城牆防守,怎麼可能擋得住五斤炮和十斤炮的炮擊,失敗很正常。」
「隻是他們巷戰也不行,都不知道推倒房屋,堵塞街道來建立工事,隻知道用刀牌手掩護火銃手射擊。」
「刀牌五十步內擋不住我們的步銃,他們算是倒了血黴。」
中山鎮內,戚元輔用刀扒拉了一下死去的鄭軍將領,他身後是嘰嘰喳喳在熱烈討論的南軍都督府參將們。
「好了……」將長刀歸鞘,戚元輔看著這街道上死去的鄭軍將士,心裡也不由一陣後怕。
步銃的威力遠遠大於鳥銃和魯密銃,如果是當初的浙兵遇到眼下的南軍都督府,恐怕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
「果然和殿下所說一樣,火器的革新決定了日後的戰爭。」
感慨一句,戚元輔轉頭對十位參將說道:「諸軍休息一個時辰,連夜攻下諒山城!」
「五日後,我們兵臨升龍城下!」
「遵命!」
拿下三鎮的輕鬆,讓諸將的精神得到極大的鼓舞,一直和建虜作戰的他們,忽的來南邊收拾安南這樣的武裝勢力,隻覺得眼下自己可以一鼓作氣決定拿下諒山。
這樣的想法不僅僅是他們覺得,而是整個南軍都督府的士卒們都這樣覺得。
短暫的休整了一個時辰後,大軍拔軍前往諒山城,當南軍都督府三萬多兵馬圍住諒山府時天色漸漸變亮。
望著如赤潮一般的明軍旌旗和明軍人馬,負責防守的諒山城將領隻覺得心頭壓抑著一口氣,吐不出來、咽不下去。
明軍沒有全部包圍諒山城,而是采取圍三闕一的方法。
這是戰前就討論的戰術,洪承疇希望能把各城兵馬放走,趕往紅河三角洲,隨後在平原上一舉將鄭氏十萬兵馬覆滅,避免鄭氏兵馬躲入西部山脈和明軍進行遊擊戰。
因此、當戰鬥打響,轟鳴火炮不斷炮擊在諒山城頭,青磚被打碎,夯土露出的時候,鄭高庸當即選
擇帶領五千多殘軍向南撤退。
諒山府被戚元輔輕而易舉的拿下,洪承疇和馬祥麟也分彆接管了老街、宣光、大同、高平等地。
作為安南東大門新安城,也在麵對戚金三萬兵馬抵達時開始撤退。
一時間、鄭主北部邊疆不斷收縮,等七月初二的時候,山區所有城池儘數丟失。
「砰!」
「三天的時間,北部十二縣全部丟失,三萬多兵馬隻撤回一萬六千多人,這仗你們是怎麼打的?!」
升龍城內,當作為安南黎朝清王的鄭梉發怒,在升龍府王宮殿上敗退而歸的許多鄭軍文臣武將紛紛低下了頭。
剛滿五十歲的鄭梉沒有想到,武氏、莫氏、老街等***會直接投降明朝,為明軍打開進入安南的大門。
但他更沒有想到、在北部布置的三萬兵馬居然連三天都沒有撐住。
眼下北部丟失,升龍和海陽兩縣直接暴露在了明軍的兵鋒之下。
儘管升龍城還有著作為黎朝精銳的三萬禦林軍和敗退下來的一萬六千多殘軍,但能否守住升龍城,這是一個讓鄭梉舉棋不定的問題。
升龍也就是後世的河內,這座城自唐初建造,最開始是大唐交州總管府轄下的宋平縣,也是是後來安南都護府的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之後隨著唐朝安史之亂後無法節製地方,此地又改為了靜海軍節度使的駐地。
由於此地無論是從南方到北方,還是從內地到沿海,均是必經之地,還擁有安南北方最大的河港,因此不管是從政治還是軍事來說,這裡的位置都十分重要。
從經濟角度來說,由於位於紅河三角洲平原,而加上被中原人不斷開發兩千餘年,因此安南近二分之一的耕地、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此地。
六百多萬畝耕地儘數在升龍、海陽附近,一旦升龍、海陽丟失,即便鄭梉退往南邊的清化,也難以給養大軍。
況且、明朝的水師力量有多強大,鄭梉還是從一些葡萄牙人口中了解過的。
丟失北部平原,退往南部還不如直接退往西部山林。
「征調南邊的四萬兵馬支援升龍,另外征調二十萬民夫。」
「最後向洪承疇發乞降書,就說我王願意去王號,我鄭梉願意替大明戍邊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