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天啟九年_家兄朱由校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五十九章 天啟九年

第三百五十九章 天啟九年(2 / 2)

推荐阅读:

隻要擊發槍和刺刀能搞定,明軍就可以成為一支對世界各國降維打擊的無敵之師。

另外,二十八衛二百四十營裡,眼下有三十二營在調往小西洋地區,有合計二十營在調往,或駐紮在日本地區。

日本地區的還好說,完全可以以戰養戰,大軍的軍餉靠石見地區的銀礦就能滿足,還能反哺朝廷。

不過小西洋地區有些麻煩,軍隊大概要在二月底才能調撥到位,然後還需要在當地適應休整。

西軍和南軍所處的兩廣、雲貴川三地,與天竺氣候迥異,必須先讓大軍適應當地氣候才能進行征戰。

實在適應不了的人,隻能撤回大明本土。

朱由檢在這麼想著,卻不知道黃龍已經在籌備攻打天竺南部的五個土邦了。

這是時代訊息傳遞的問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黃龍一直坐等朱由檢遙控指揮的話,恐怕那三十二營十二衛,十六多萬兵馬有半年都得在等消息。

這人吃馬嚼的,每個人都是十五兩軍餉加十五兩補貼,半年就是二百多萬兩銀子的投入。

哪怕朱由檢知道了黃龍的作為,恐怕也不會生氣。

“殿下,萬歲讓您進去總結一下……”

在朱由檢收起手書的時候,王安走出了皇極殿,小心翼翼的提醒朱由檢,而身著冕服的朱由檢聞言轉身頷首。

他帶著王安走進了皇極殿內,所有人都低著頭不敢看他。

這朝堂之上,曾經占據了廟堂三分之二的諸黨官員,眼下已經被打壓的隻剩五分之二了,剩下的五分之三都是齊王黨。

至於皇極殿廣場上,五品以下官員中,燕山派官員也占據了三分之一,齊王黨占據三分之一,諸黨和無黨占據三分之一。

朝堂的整體是一黨獨大,而這樣的一黨獨大,不僅沒有讓朝廷的行政效率下降,反而提高了朝廷在中樞的辦事效率。

朱由檢走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而朝臣們都等著他開口。

他倒是沒有著急,而是對著高台之上的朱由校畢恭畢敬作揖行禮,然後才轉身看向了百官們。

正旦節大朝會基本上都是朝臣賀禮,一般不會談什麼事情,除了楊漣那種鐵頭娃外,便隻有朱由檢有資格在這種場麵上談正事了。

不過,朱由檢也不會耽擱太多時間,他麵朝百官開口道:

“孤有三點要說,但在說這三點前,要先說一件事情……”

朱由檢靜靜掃視著百官們,隨後才開口道:

“《官吏定祿》是國策,這點不容動搖,而以工代賑也是國策,這點也不容易動搖,最後的反腐反貪還是國策,依舊不能動搖。”

“這三點誰敢動搖,便誅三族,流放九族!”

在賀禮的新春正旦節大朝會上,敢於放出這種狠話的,也就隻有朱由檢了。

這樣的狠話,基本上算是定下了未來一年的論調,誰敢唱反調,就得想想怎麼和朱由檢過招。

然而在明末這一群臭魚爛蝦中,能和一步步磨礪起來的朱由檢過招的人,除了關外黃台吉和努爾哈赤這個組合,倒還真的找不出第二人。

哪怕是這個組合,但凡把他們拆分開來,依舊不是朱由檢的對手。

因此在朱由檢說完後,許多人都默默記下了這個論調。

這倒不是說他們不貪了,而是他們會更小心,更隱晦的貪汙。

“從今天開始《官吏定祿》徹底執行,首先滿足的是一品到九品的官員俸祿,而次九品裡的一百餘萬胥吏,必須通過今年十月的恩科考試,才能入品。”

“大明不需要那麼多官員,這一百多萬胥吏裡,朝廷隻錄用五十萬人!”

“此後每年,各府官員的新增名額都由內閣、六部、齊王府裁定。”

朱由檢一開口,就要瓦解一百三十萬人的胥吏集團,這種話沒有人敢說出口,除了他。

誰都知道,今年燕山學府會畢業十五萬人,這十五萬人加上地方上已經投入的近三十萬書吏,完全可以滿足大明基本的運轉。

不僅如此,各地的拱衛營都在戒嚴,為什麼戒嚴,殿上所有人也心知肚明。

朱由檢就是翻版的朱元章,甚至可以說,在培養人的這方麵,他是加強版的朱元章。

哪怕是朱元章,他所培養的國子監也不過十萬學子,而朱由檢的燕山學府,每年畢業的都是十幾萬人。

這群人不一定都能做官,但用來做書吏是完全足夠。

誰敢鬨事,朱由檢就敢殺誰,他和朱元章一樣,都是不在意後世人怎麼評價的人。

評價他暴君?不好意思,他是親王。

評價他權臣?這倒是可以,但朱由檢和朱由校會在乎?

一百三十萬胥吏的集團雖然龐大,但如何比得過刀槍?

君不見地主集團也十分龐大,最後還不是被均貧富了。

玩筆杆子的人,是永遠鬥不過玩槍杆子的人,更彆提這玩槍杆子的人還在玩筆杆子,同時嘴皮子賊溜了。

先不提這一百三十萬胥吏集團的人敢不敢搞事,單單說他們有沒有這麼多人還是一個問題。

《官吏定祿》,表麵上是為了廢除官吏的陋規收入,製定統一的俸祿發放。

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針對於文官吃空餉的行動。

大明朝到底有沒有一百三十萬胥吏,這個問題在《官吏定祿》徹底執行,十月胥吏恩科結束前,永遠都沒有結論。

五軍都督府和九邊被革新前,大明還號稱兩百萬軍隊呢。

結果革新統計之後,隻有一百二十多萬人,其中還有七十多萬人是拿著鋤頭的衛所農夫。

軍隊如此,文官又能好得到哪裡去?

朱由檢都在懷疑,眼下的大明恐怕連七十萬胥吏都沒有,辦事的恐怕隻有不到五十萬。

他才投入了不到三十萬的書吏,結果大明中層和基層的執行效率就提高了好幾倍。

最簡單的一個就是曾經年年拖欠的南方諸省賦稅。

哪怕文官不克扣,這賦稅往往也需要在臘月才能算出來。

然而在天啟八年,六月還沒過,畢自嚴就敢篤定大明田賦不足五千萬石,而十月收割,十一月的統計中,也確定了他的想法是正確的。

這是畢自嚴料事如神?自然不是,這是因為下麵的書吏在大致推算統計,最後戶部彙總推算出的結果。

這樣的推算,放在天啟四年以前,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兩百多萬胥吏,連兩千六百萬石田賦都能估計錯誤,而朱由檢隻增加了三十萬不到的書吏,就能大致算出八億多畝田賦的產出。

因此,朱由檢根本就不怕這群執行力低下的胥吏。

誰要是造反那更好,流放南州,遷給諸藩的人口就出來了。

一百萬人,每人十兩銀子,諸藩底褲都得被掏空。

這麼想著,朱由檢掃視了一眼百官,隨後才開口道:

“三點的第一點,便是諸藩戰爭必須在天啟九年開打,就藩地已經穩定的藩王開始就藩,小西洋監察使司負責向諸藩收取遷移銀、外調拱衛營軍餉。”

“第二點,京城通往天津的府道,想必諸位臣工都看過了。”

“臘月十七,工部尚書徐光啟上疏,黃河梳理已經完成大半,各地堤壩相繼修葺加固完善。”

“眼下除了每歲保持梳理外,已經再無可梳理之地。”

朱由檢這話並不能說明徐光啟有多厲害,畢竟他們要做的,實際上隻是把當年潘季馴治理黃河的地方修繕加固,順帶將河水較淺的部分河道清理一下泥沙罷了。

他真正想說的是,能用來以工代賑的黃河,實際上已經梳理的差不多了,最少能保三十年不出問題。

百官們也明白他的意思,而朱由檢見狀則是繼續道:

“朝廷已經在各地布置水泥場,煉鐵場,今歲的以工代賑,將以各省的省道修葺為主。”

“朝廷這邊,按照南北同步進行的方式以工代賑。”

“首先北方要修通的是北直隸、遼東、山西、陝西、以及河南、河西一京五省。”

“至於南方則是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福建、以及交趾六省。”

“這一京十一省的省道總裡程是四萬裡,而刨除舊港的產量,朝廷每年能保證的隻有一千五百裡進度。”

“在保證水泥產量不斷提升的同時,朝廷對這一京十一省的省道工期預計是十五年。”

“朝廷準備以工代賑一百萬饑民,每名饑民每日工錢十文,預計每歲支出三百六十五萬兩銀子,總計工期支出五千四百七十五萬兩銀子。”

朱由檢的第二要點說完,許多官員都麵麵相覷,顯然四萬裡省道的修葺是一個大工程。

雖說這筆銀子也就大明朝廷一年半的財政收入,但大明每年的財政結餘實際上也隻有一千萬兩不到,因此這個工程的支出,需要占據朝廷每年三分之一的財政結餘。

如果單單是以工代賑,梳理黃河,那麼這件事情沒有討論的意義。

可問題出在了這個以工代賑不是梳理黃河這種工程,而是修葺道路。

要知道水泥路這玩意,百官們可早就看得清楚了,也都享受了馬車在水泥路上行駛的舒適感。

修路這種事情,本來就是惠利百姓,賺取名聲的手段,更彆提舒適感極佳的水泥路了。

用這種東西以工代賑,拿給北方和兩廣、雲貴、福建用,這在許多江南官員看來都是極度浪費的行為,因此在朱由檢說完的瞬間,當即便有人站出來說道:

“殿下、下官以為,水泥路應當用在更需要它的江南之地……”(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