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門頭溝直抵京城的鐵路,熟鐵全部用來建設鐵軌,另外在枕木下加鋪了小石子,還有……”
“算出來了嗎?需要用多少熟鐵?造價幾何”
軍備院內的一處院落裡,朱由檢在得知第四版蒸汽機即將應用的時候,他馬上就為了準備了起來。
他忐忑的聽著算盤敲打聲,而負責敲打的則是三十名翰林博士級彆的科研人員。
畢竟能從燕山幾十萬人擠到這裡,因此對於軍備院的韓林博士來說,這種計算過於小兒科。
“需要用二百三十萬斤熟鐵,加上枕木、石子,一萬人的人工,軌距四尺五,工期兩個月,全長三十八裡,合計三十五萬兩銀子。”
三十八裡的平原鐵路,對於災民遍地,繼續基建的大明來說可謂小兒科。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材料的準備妥當。
“國朝去歲熟鐵產量多少?”朱由檢背負雙手,側頭看向王承恩,而王承恩則是快速回答道:“應該是一萬萬兩千萬斤。”
“每裡約六萬斤熟鐵……”朱由檢轉身離去,王承恩連忙跟上。
他跟在朱由檢背後,而朱由檢則是自言自語道:“這麼說來,國朝的熟鐵,每年隻能建造兩千裡鐵路?”
兩千裡鐵路自然不少,但對於朱由檢來說太少。
修建京城經太原、西安、抵達嘉峪關的鐵路是四千裡。
修建西安經漢中、成都、昆明、直抵隴川的鐵路是三千六百裡。
修建京城走長城外,經過朵顏、大寧、而抵達沉陽的鐵路是一千四百裡。
修建昆明直抵交趾最南部占婆府的鐵路則是兩千五百裡。
最後一條從京城經過山東、抵達南京,最後目的杭州的鐵路則是兩千二百裡。
這五條鐵路,便是大明眼下急需的鐵路。
第一條決定了大明西征,第二條決定了收複緬甸,第三條則是開發東北,第四條則是南北貫穿,第五條則是掌控江南。
五條鐵路,一共是一萬三千七百裡。
按照大明的熟鐵產量來說,似乎七年的時間就能將其全部修建成功。
不僅如此,由於一些地理複雜,恐怕七年過去,五條鐵路隻能修通最短的那一條。
這麼看來,大明的鐵料實際上是足夠的。
然而,朱由檢不可能一條一條的修建,在各省大旱洪澇,四處災害的時候,以工代賑來解決災民生存問題是他要做的。
什麼東西最能拉動就業?無疑是大基建。
尤其是大明這種輕工業市場已經飽和,隻能向外開拓市場的王朝而言,隻有大基建才能解決天災下的就業問題。
這個天災還有十四年才結束,而朱由檢要做的就是在十四年裡完成大明急需的大基建。
大基建的拉動,也代表新貨幣的推行,以及銀行業的崛起。
五條鐵路不是大明的極限,而第四版蒸汽機的運用,會讓礦產和治金的產量節節高升。
“第四版蒸汽機的一些零件工廠準備籌建吧,先從禦馬監調五十萬兩流水銀投入門頭溝。”
“等四月小西洋和瀛洲的金銀運抵國帑,再從國帑調三百萬兩銀子,等第四版蒸汽機投產建設,立馬將其投入遼東的鞍山、奉集,北直隸的遷安,還有……”
朱由檢說出了十幾個地名,涉及的便是大明本土的十大鐵礦和海外的十大礦脈。
例如遼東的鞍山鐵礦,以及奉集縣的本溪鐵礦,還有遷安鐵礦,四川的攀枝花鐵礦,南直隸的馬鞍山鐵礦,和南京的梅山等等……
總之涉及的省份有十三個,需要建設礦區的有十九個,基本都掌握在朝廷手裡。
“各地各自修建通往河運、海運碼頭的鐵路,裡程數報上來,用各地的鐵礦製造鐵軌先行建設。”
朱由檢下達了令旨,這代表第四版蒸汽機運用,和運鐵鐵路的建設開始。
不過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朱由檢還需要增加礦工規模。
隻是挖礦畢竟是危險勞動,大明本土可以搞基建來創造就業,但海外不需要……
“瀛洲、舊港,交趾,小西洋,南昆侖,南州……”
朱由檢念出了三省兩司一州的地名,並說道:
“三省人口太多,讓各省布政使準備一下,將各省囚犯派往礦區工作,其餘諸如水泥場、挖山掘石修路的工作雇傭本地人,工錢按照當地的工錢製定。”
“當地如果礦區不夠,就遷移囚犯前往南昆侖從事金礦挖掘。”
“奴婢領命……”王承恩應下,而朱由檢也說道:
“自行車、鐘表、玻璃等工廠可以籌建了,先前畢懋康的話你也聽到了,這些東西的成本已經降低,你回去後和化淳商量一下吧。”
朱由檢說的這三楊,是大明早就掌握的幾種技術,尤其是自行車和鐘表,天啟二年朱由校就已經做出來了,隻是苦於當時的造價太高而沒有推廣。
哪怕現在,自行車造價也在二兩銀子,鐘表一兩三錢,琉璃廠的玻璃更是一麵窗戶造價高達三百文。
這些東西當時注定是貴族使用的物品,而第四版蒸汽機進入各行各業後,畢懋康估計的是,自行車價格會跌落到九百文,鐘表四百文,玻璃六十文。
雖然還是有些貴,但已經是百姓能承受得起的東西了。
尤其是自行車,在驢價都三兩銀子的局麵下,不吃飯不喝水的自行車簡直是百姓福音。
哪怕是雲貴之地,工人工錢都在每日十文,基本三個月就能買下一輛自行車。
加上各省都在興建府道,水泥府道運用過後,哪怕是女人,初次乘騎一天也能騎出六十裡。
經過訓練的士兵,在平地道路的地形下,一天更是能騎出一百五十裡的成績。
這還是大明的橡膠行業不發達的緣故,不過徐霞客從歐洲商人手裡買回了許多橡膠種子,這些橡膠種子在**年後會成片的在舊港崛起。
屆時估計輪胎也會變得更類似後世輪胎,一日騎行二百裡不在話下。
哪怕沒有火車,自行車部隊也能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從京城趕到大明最西的嘉峪關。
自行車部隊雖然聽上去有些滑稽,但在這個時代,明軍一旦裝備,那可以說人均馬步兵了。
九十幾萬的馬步兵是什麼概念不用多說,當年複遼之戰,努爾哈赤靠幾萬馬步兵把遼東二十幾萬步兵耍的團團轉,如果不是明軍有上直四騎衛和兩萬遼東騎兵,努爾哈赤說不定真的能戲耍一遍明軍,然後從容撤退。
複遼之戰還是朱由檢掌兵以來,第一次麵對機動性比自己高的敵人。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眼下的建虜也不過苟延殘喘,但心裡那根刺終究拔不掉。
隻要火車能夠把物資運抵嘉峪關,明軍自行車部隊就能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直搗西域,飲馬尹犁河。
因此自行車場的事情,朱由檢尤為在意,因為這代表一個龐大的市場。
哪怕隻有一千萬人購買它,也能創造出十幾萬人的輕工產業。
“奴婢明白,請殿下放心。”
王承恩點了點頭,表示知道了,不過應下後他卻詢問道:
“殿下,這些商品的定價……”
“自行車賣一兩五錢,鐘表七百文,玻璃一百文。”朱由檢不假思索的回答,並不覺得定價很高。
成本價是成本價,但運費和人工也需要錢,況且眼下的人工費用因為大旱而變低,等大旱結束後,百姓耕其田,募工便不會那麼容易,屆時自然得漲工錢。
定工價,是大明進入工業革命後朱由檢要做的事情。
在國營工廠占據市場最少六成的情況下頒布《勞動法》,保障工價,給予工人尊重是大明進入工業革命後要維穩的第一步。
如果大明爆發內亂,工人和農民必然會是日後推翻大明的主力,不管有沒有人蠱惑他們。
給予他們尊重,保障工價,也算是給大明皇室留下的最後一點顏麵。
哪怕隻有一成人記住《勞動法》的好,皇室也能保留一成的體麵。
目前大明的輕重工業容納了二百多萬工人,頂多也就%的工人占比,算上民間,頂多%。
更彆提這%裡大部分是紡織、茶葉、糖類等加工行業了。
第四版蒸汽機進入市場會讓他們的工作不穩定,想要他們穩定就得建設工廠來收容就業。
大明的人口占比世界太多,注定不會像歐洲各國一樣,出現大占比的工人階級,但也不會少到哪裡去。
朱由檢隻能儘可能把勞動力吸納進入比較穩定的工業體係裡,每增加一個固定工人,就會減少一個農民,增加六畝平均耕地。
增加一千萬工人,大明就會多出六千萬畝平均耕地,剩下的一億三千萬農民,每個人最少能多分半畝地。
中農經濟要建立起來,工業經濟也要建立起來。
朱由檢要好好的利用剩下的這十四年大旱。
“殿下,這個不能這麼弄……”
“為什麼不能弄?”
“這麼弄會爆炸的……”
“噢……這樣啊……”
走到拖拉機研究院門口,朱由檢就聽到了裡麵傳來的朱慈燃和王徵聲音。
他心裡升起不好的預感,連忙走入其中,隨後便看到了臉上白一處黑一處,兩手滿是汙漬的朱慈燃。
他坐在一個椅子上,麵前的桌子擺滿了蒸汽機的零件,而朱慈燃正在拿著螺絲刀進行組裝,旁邊的王徵一臉無奈。
“定國呢?”
朱由檢疑惑回頭,看向了門口的錦衣衛,而兩名錦衣衛則是低頭道:
“他說軍備院沒什麼好逛的,返回馬車讀書去了……”
“怪不得……”聽到這話,朱由檢無奈看向朱慈燃。
這小子還沒發現他,整個人沉浸在組裝蒸汽機的氛圍中。
朱由檢都走到了他身後,他還在擺弄手裡的零件。
“先生,這蒸汽機這麼小,它的馬力能催動拖拉機嗎?”
“這……”王徵看向朱由檢,欲言又止,而朱由檢則是輕抬下巴,示意讓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