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均貧富論_家兄朱由校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家兄朱由校 > 第四百二十一章 均貧富論

第四百二十一章 均貧富論(2 / 2)

整個陝西隻有二百一十五萬,尤其是河西、寧夏之地隻有二十幾萬人,遼東隻有八萬多人。

山東和山西分彆有五百二十萬和四百萬,但即便如此,明初北方這麼大片地方,合計也不過隻有一千一百多萬人,可想而知北方到底打成了什麼樣子。

這還隻是人口,如果說起耕地,那北方耕地更是隻有幾千萬畝,其餘皆是草場荒地。

西南更不用多說,雲貴兩廣和洞庭湖以南,成都平原以南,漢人在當地占比不足十分之一。

耕地不足,民生凋零……

這是除了江南、江北地區以外的常態,而此時大明四周都是危險。

湖廣的瑤民暴亂,兩廣的僮瑤暴亂,雲貴川的大理苗、僮、彝等民暴亂。

除此之外,身處大漠的北元汗庭還頗具實力,時常騷擾大明北方邊境。

朱元章也一直很頭疼這件事兒,以至於他在對燕王朱棣的信件中甚至這樣寫道:

“倘遇胡馬十數萬寇邊,不宜與戰。或收入堡壘,或拒山穀險隘之處,夾以步兵深伏以待之,彼見我不與之戰,必四出鈔掠,俟其驕怠分散隊伍不嚴。”

所以,從人口資源相對殷實的省份抽調人力資源去填補人口資源相對短缺的省份是不可避免的。

加上當時讀書大省、人口大省、經濟大省隻有南直隸、浙江和江西,因此明初各軍屯和移民,基本以這三省為主,外加福建、山東、山西為輔助。

由於當時富人大都集中在江南一帶,而這裡富人成群,對朱元章的統治也是尤為不滿,因此江南也是朱元章重點關注的地區。

因此,朱元章進行遷徙,目的主要是為了“移民實邊”,其次是為了消解富戶財富、消除權力和財富的勾結,使得朝廷穩定,天下太平。

這樣的局麵,實際上和眼下的局麵類似。

長城以北和海外的大明疆域人口不足,實力空虛,不僅不能為大明供血,還要讓大明輸血。

這種情況下,朱元章的政策是最符合大明的政策,而朱元章針對的遷徙人群主要是富戶和罪犯以及流民。

在這三類人群當中,對富戶的打擊最為嚴重,因為罪犯和流民本來就是無地身份不明的人。

這種人不論被遷到哪裡,其實都跟原先的生活差不多或者稍微好一些,但是富戶就不同了。

換源app】

由於富戶之前生活的很闊氣,還與許多大明權貴有交集,因此他們在地方影響力很大。

相比較富戶,實際上大明當時的國庫情況並不好,因為在移民上,朱元章和朱由檢經曆的一樣,都是一個問題……糧食!

民間糧食多,但朱元章不可能搶,而他選擇的是用寶鈔和白銀來購買糧食,刺激農業經濟的同時,為移民做準備。

隻是寶鈔用了沒多久就因為信用問題而大幅度貶值,因此朱元章將目標放在了富戶上。

這些富戶通過“洪武四大桉”受到牽連,家產被儘數充公,九族進行遷移。

所以朱元章時期的江南之所以沒有明朝中後期那麼強大,主要便是因為他們被遷到新地方。

由於人生地不熟,很多人家都會抱團,因此讓許多地方土司忌憚。

不過這個過程中,也有爆發和土司爆發衝突後很快就衰敗下去家族。

在外力的乾擾下,哪怕遷移到了地方上,這些富戶也很難再崛起,保證了明初那段時間天下沒有士紳富戶能左右朝政。

這一係列的政策對於朱元章來說,都是為了鞏固政權和邊疆。

農民出身的朱元章很善於從富和窮方麵進行考量,他的移民政策在古代算是史無前例的做法。

唐代基本是靠世家自覺遷移,而明代靠朝廷暴力遷移,兩者性質不同。

暴力遷移雖然導致許多百姓渡過了一段“貧苦屈辱”的歲月,但遷移的政策給大明帶來的是政權的穩定。

由於富戶的減少,那麼相應的貪汙**不斷減少,所以移民政策有利於整頓朝廷中的**現象。

對於遷入地來說,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也開墾了很多荒地,提高了生產力,同時,人員的流動也將許多少民文化吸納融合,讓大部分少民在文化上和漢人類似。

總的來說就是遷移富戶讓內地得到穩定,強化邊疆漢人,利用漢人的文化優勢來將對方同化,順帶減少貪腐、創造出較為廉潔的政權。

朱元章的富戶遷移和流民、囚犯遷移,讓明朝在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這八十一年的時間裡,基本沒有爆發較大的叛亂。

哪怕是後世為人稱道的“唐賽兒起義”,實際上也是宗教蠱惑,並且人數在數千到一萬不等。

相比較各朝各代的起義,除了明末,明朝超過萬人的起義隻有三次。

對於朱由檢來說,這個政策很值得借鑒,而通過朱元章的政策,加上對自家殿下的了解,李定國大概也能知道自家殿下的政策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抑富均平”,“移民實邊”。

抑富不代表要打擊所有富戶,而是打擊和朝堂之上勾結太深的富戶,如四川中與各衙門勾結倒賣軍屯田的那些士紳豪強,便是需要打擊的對象。

士紳豪強占據的土地是絕大多數的,遷移一戶豪強出去,就能均富百戶人家。

如眼下的北直隸、山西、陝西、山東、河南,以及雲南、貴州、朵甘、廣西、遼東這些地方便是通過抑製豪強,遷移豪強,才使得朝廷獲得了數千萬畝耕地,均貧富給了大部分平民。

牽連的豪強,往往一戶數十乃至數百、上千人。

將他們遷移去交趾、舊港、南州,這便是最好的實邊。

在李定國看來,自家殿下接下來,恐怕還要加大對士紳豪強的打擊,直到沒有士紳豪強能左右官場為止。

“真的能做到嗎……”

想著朱由檢在做的事情,李定國不免覺得有些夢幻,或者說不現實。

他記得很清楚,官學政治課的教習曾經說過“均貧富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情”。

教材是自家殿下寫的,可上麵的內容卻和自家殿下做的事情相悖……

以李定國的年紀,他著實不明白,為什麼自家殿下會做出這麼矛盾的事情。

“矛盾嗎?”

“矛盾……”

正當李定國端著飯菜在田埂上想事情的時候,身處大定宮的朱由檢也對著旁邊的朱由校詢問,而朱由校給出的答桉也和李定國所想的一樣。

《均貧富論》

這是朱由校手中拿著的,由朱由檢編撰的一本書籍,而這本書籍的內容讓朱由校覺得十分矛盾。

“弟弟說均貧富永遠不可能,而想要維持一個王朝的永久又需要均貧富,那豈不是說沒有任何一個王朝可以永久的存在?”

朱由校合上了這本書,帶著疑惑向朱由檢詢問,而朱由檢沒有著急回答,而是沉默許久後說道:

“王朝的弊端在於,全天下,我們朱家便是最大的士紳豪強,因為我們執掌著權柄。”

“將王朝係與一人身上,這擔子著實太重,許多人是挑不起來的。”

“我們不能指望每一個人都是太祖高皇帝,倘若期間再出一個英宗,那我大明到底還能不能存在?會不會有景皇帝那樣能力挽狂瀾的人?”

朱由檢毫不在意的評價自己的“祖宗”,儘管他認為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前乾得不錯,尤其在張太後去世的第三、第四征麓川,讓明朝西南邊疆得以安穩百年,但這依舊洗不了正統年間第四次北伐“土木堡之變”的慘敗事實。

提起明英宗,便是連朱由校都有些不太好意思反駁,畢竟自己這個祖宗確實不太行。

“按照弟弟的話說,那我大明……”朱由校躊蹴著詢問,而朱由檢則是深吸了一口氣道:

“國祚未斷而延續三百年的大一統王朝從未出現,我朝要是依照舊製走下去,也會走到其他王朝的老路。”

“或許國朝能渡過三百年大關,但四百年、五百年大關能渡過嗎?”

“重用官學之後的平民,這是國朝要做的事情。”

“隻要官學培養長大的平民登閣,那我大明再延百年不成問題。”

朱由檢很在意官學培養的平民,儘管有著燕山的例子,他也知道官學出身的官員也會腐化,但不同的是教材問題。

燕山和官學的官員再怎麼腐化,底線也始終要比封建教育下的官員高,這點朱由檢仔細研究過。

天啟五年以來,燕山被抓官員大多是涉及貪汙,以及默許士紳倒賣軍屯田,但是在一些工程、政事上卻不敢陽奉陰違。

反觀舊體製下的大明官員,從工程偷工減料到走私軍械,再到各種陽奉陰違的例子屢見不鮮。

燕山派官員很清楚,大明朝如果垮了,那他們的待遇不會好到哪裡去,最終都將麵臨被清洗。

這和後世人認為“皇帝死了沒關係,反正給誰當臣子都是當”不一樣。

明初所用的官員,實際上就是元朝投降過來的官員,而他們大部分都被朱元章以各種“大桉”牽連進去,最後登台的還是朱元章親自培養的國子監門生,一個屬於大明的新興利益集團。

元清在這方麵乾的也不差,因此這和民族沒關係,而是和階級有關係。

即便是後續的政權,也做過不少清洗前朝官員的事情。

這本質上代表了從唐宋門閥世家滅亡後,平民官員在王朝滅亡後的遭遇。

朱由檢在燕山教材裡,就常常用元朝滅亡後,大明是如何清洗那群貪官汙吏的例子來警惕燕山官員,一點都沒有避諱。

因此不管是官員還是彆的階級,一個王朝倒下去,新上來的王朝都不會一直善待他們,因為有新的階級要擠占他們的利益,因此他們必須遭遇清洗。

大明在,燕山官員和官學官員的利益才會在。

所以燕山官員的貪汙桉子裡,他們大多都是利用陋規來得到違法收入。

哪怕是同樣倒賣賑災糧食,燕山官員最少還能保住災民活著,而舊體係的貪官卻不在意。

這不能說燕山貪官好,而是說明他們受的教育,實際上是影響著他們的。

朱由檢要倒“士紳”,哪怕倒了之後又崛起新的,但最少他曾經做過這件事,對他而言,他不後悔……(www.101novel.com)


最新小说: 靈武戰界 我在太淵鑄運朝,踏骨成天帝 棋中餘 玄尊收徒記:無情道也卷 本源共鳴:我以武道撼九天 混沌星圖 快穿之心機女上位攻略 開局暴揍武鬆,你是哪個西門啊? 二選一被棄?我改嫁冷麵皇叔成嬌寵 誰把修仙做成了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