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朱由檢,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麓川對大明的重要性。
畢自嚴的目光和關注點主要還是這個時代的人所關注的地方,但朱由檢看的要更加長遠。
彆的不說,按照工業化的進程來說,麓川這個地方,一旦大明對其移民實邊,能夠直接聯通當地,它就能憑自身的優勢,輻射大明的整個西南片區。
目前來看,在麓川納入大明版圖後,原本西南的廣西、交趾就成為了正南方省份。
把她們兩省刨除西南後,大明在西南的省份一共是四川、雲南、貴州、麓川四省,四省的人口加上土人,約在一千六七百萬左右。
以這個時代的土地承載能力來說,四省的上限起碼是六千萬人,發展進入工業時代後,隨著花費普及,這個上限可以達到一億,到電氣時代的話,上限可以達到三億。
也就是說,不管怎麼看,有著眾多人口的西南作為支撐,作為西南出海口的大金沙江三角洲地區,很有可能會成為大明本土前三的經濟繁榮地區。
長三角、珠三角、金……三角?
一想到尹洛瓦底江被大明百姓稱為大金沙江,而大金沙江三角洲有可能會被稱呼為金三角,朱由檢便覺得有些古怪。
但總之,打通麓川對西南地區來說有著極大的益處,雖然發展還是比不上沿海地區,但起碼發展上限會比現在的情況好很多,至少很多西南地區的人,會通過這條通道,富起來。
因此,建設麓川是大明對西南建設的重中之重。
想到這裡,朱由檢深吸了一口氣,打斷了畢自嚴和其它官員的來回辯駁:
“好了……”
他一開口,整個殿內瞬間安靜,所有人都連忙躬身低頭,聆聽教誨。
朱由檢掃視了眾人一眼,然後換了一個坐姿,緊接著才說道:
“麓川的百姓需要接受聖人之道,五百萬麓川百姓,開辦官學,需要投入多少?”
朱由檢目光看向成德,一直沒有參與話題的成德感受到目光,上前一步,持著笏板作揖回應:“按照國朝五人有一人少小來算,約有學子百萬。”
“近來官學質量提高到了二十兌一,因此大概需要五萬教習,一千所官學。”
“前期的投入差不多二十萬兩,後續教習俸祿每年六十萬兩,官學庖廚和維護的支出約每年三萬兩,因此穩定後是六十三萬兩。”
成德說完即退下,朱由檢則是看向了工部尚書溫體仁:
“麓川之地,我準備設置十二府,六十縣,其府道、縣道需要支出幾何?”
“以當地地勢來看,成本會比雲南低一些,略高於四川,具體要看各府、縣位置,但總的來說不會超過雲南的兩萬裡,造價不會超過七百萬兩。”
“修從隴川直抵南部沙廉,又從妙當至周國,從沙廉至清邁,合約多少?”朱由檢再問。
“這……”溫體仁被問住了,隻能作揖道:“鐵路得實際勘察才得知,如果裡程不超過五千裡,那造價應該在二千七百萬兩左右。”
“城池修葺呢?”朱由檢知道溫體仁和周延儒是兩大癩蛤蟆,不戳不做事,因此緊接著詢問。
“按照十二府六十縣,約三百集鎮的標準,大概需要一百二十餘萬兩。”
溫體仁答完了他的問題,見朱由檢不再詢問,便躬身退回了位置上。
至於朱由檢,他則是看向了畢自嚴:
“畢尚書,你應該都聽到了,官學、鐵路、府道、縣道、城池修葺等各項預算不低於三千六百萬兩,以你的預計,麓川之地需要多久才能賺回來這麼多銀子。”
“另外,麓川可以自己承擔多少?國朝又要幫忙分擔多少?”
畢自嚴畢恭畢敬的聆聽朱由檢的問題,在他說完後這才作揖,當著百官的麵說道:
“洪經略那邊,暫時還沒有將麓川的文冊賬目送來,按照北鎮撫司的估計,麓川應該有田畝三千餘萬畝,人口六七百萬。”
“按照新政來辦,應該能有四百餘萬石田賦,商稅不明,但是按照同等人口的交趾來看,隻要皇店在麓川開辦,應該能有三百萬兩的歲入。”
“這兩者加在一起,直接的商稅和皇店收入,加田賦,約能解決五百萬兩。”
“工部的預估如果是分年來說,麓川八年時間就能自給自足解決,不過如果加上當地布政使司的問題,麓川需要十年才能自己解決,而鐵路不可能等這麼久。”
“加之官學沒有算上後續移民的讀書問題,老夫認為,麓川的建設,可以以麓川出六成,國朝出四成,每年投入五百萬兩銀子,約八年結束。”
畢自嚴把話說了個清楚,差不多就是麓川的洪承疇自己解決三百萬兩,戶部這邊出二百萬兩,連續建設八年。
這樣對麓川負擔不大,對朝廷負擔也不大,不過……
“不過,既然麓川已經平定,那四川、雲南、貴州、交趾的賦稅,是否應該上交戶部了?”
畢自嚴說出了他要解決麓川財政的真正問題所在。
之前洪承疇經略西南,西南財政是一直沒怎麼上交戶部的,現在麓川平定,洪承疇隻需要管理麓川,那其它四省的賦稅就可以交出來了。
對此,朱由檢也表示讚同,因此他對百官說道:
“自今日起,擢升洪承疇為南安伯,遙領南京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
“這……”
朱由檢一開口,殿上文臣紛紛遲疑了起來,而浙黨的施鳳來更是上前作揖道:
“殿下,國朝自內閣設立以來,從未有讓勳臣入閣的先例,這……”
“沒有先例就從天啟朝開始開!”朱由檢的聲音並不大,但卻振聾發聵。
和南明一樣,曆史上南明不讓江北四鎮的人入閣,用的就是施鳳來的這個理由。
然而對於朱由檢來說,沒有規矩,那他就給大明朝開開規矩。
“那洪承疇也是丙辰科殿試二甲的進士出身,怎麼?祖宗有說過進士出身的勳臣不能入閣嗎?”
“這……倒是沒有……”
朱由檢的話把施鳳來給問住了,他用回應普通皇帝的話來回應朱由檢,但他忘記了,朱由檢不是皇帝,也不在乎那些狗屁規矩。
讓洪承疇得伯,入閣,遙領尚書,這個事情即便朱由校拒絕,朱由檢也要據理力爭。
洪亨九這廝雖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這滿朝的官員比他還壞,最少這洪亨九還辦事。
想到這裡,朱由檢看向了吏部尚書兼內閣首輔的顧秉謙。
“顧閣老可有意見?”
“老夫沒有,洪亨九的功績,理應入閣,封爵。”顧秉謙這個老滑頭繼續擺爛,朱由檢見狀也不再理他。
至於袁可立,近來他受了風寒,在家中養病,不過就算他知道洪承疇入閣,估計他也不會評價。
因此,朱由檢掃視了一圈殿上群臣,見他們都沒有反駁後,便知道這事情定下來了。
不過在麓川和洪承疇的事情定下來後,朱由檢還得給麓川委派主要官員。
“西軍都督府的木懿就留守麓川,擔任麓川總兵吧。”
“至於麓川布政使司,暫時由洪承疇擔任,直至麓川的賊寇徹底清剿結束。”
說罷,朱由檢說起了一件事情:
“萬歲委派孫傳庭經略烏斯藏,這件事情無可厚非,烏斯藏內部動亂,容易產生對國朝有威脅的賊寇,收複也是應該的。”
“不過,當地番人居於高原之上,地理優握,難免割據。”
“僅僅是收複烏斯藏,無法滿足國朝對邊塞的掌控。”
“因此,內閣給孫傳庭擬詔,著烏斯藏經略孫傳庭在平定烏斯藏後,將烏斯藏番人內遷河西放牧屯墾。”
“此外,今歲國朝的囚犯一律拘留,待烏斯藏平定,一舉流放。”
朱由檢的心思,洪承疇一點沒猜錯,朱由檢確實要內遷烏斯藏的番人,然後用漢人囚犯去填補當地的人口空缺。
大明每年因為貪腐受賄,以及民間搏鬥,尋仇而入獄者不下萬人,將他們流放到烏斯藏,朱由檢一點愧疚都沒有。
至於他為什麼要把烏斯藏的番人遷移到河西,那就不得不提到河西的對麵是哪裡了。
西域……一個漢人丟失六百餘年的地方,如果說河西最少還有歸義軍,那西域可以說自從元和三年,退到龜茲城的安西都護府覆滅以來,便再也沒有漢人王朝的勢力深入。
哪怕是大明,實際上也隻有西域東部的哈密一帶罷了,麵積不到西域整體的十分之一。
如果朱由檢沒有記錯,眼下距離唐元和三年,已經過去八百二十四年了,也就是說,哈密以東的疆域,漢人已經丟失了八百二十四年。
儘管清朝很爛,但在西域的這件事情上,清朝的乾隆和左宗棠還是做得相當不錯的。
雖說海權崛起,但陸權對於大明也十分重要。
眼下的西域早已從千裡佛國變成了一片綠洲,而當地隻有天山南北和一些綠洲可以開發,十分適合遊牧。
遷移蒙古人沒什麼用,但是遷移會放牧,會耕種,並且還信仰佛教的烏斯藏番人去西域,那就對大明有著實際的好處了。
不過,烏斯藏的幾個教派讓朱由檢不是很滿意,他得對這幾個教派敲打敲打,改改規矩,然後再把他們放去西域。
想到這裡,朱由檢也站了起來:
“散朝——”
“千歲、千歲、千千歲……”
見朱由檢起身,鴻臚寺卿連忙唱聲,百官紛紛行禮,朱由檢就這樣堂而皇之的走出了皇極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