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想要從東西伯利亞進軍中西伯利亞,也需要北山為北山駐紮的兵馬提供補給才行。
“運送北山的拖拉機有多少了?”
朱由檢一邊處理著奏疏,一邊詢問王承恩,王承恩聞言也急忙說道:
“前後已經運過去兩千多台,冬月和臘月回相繼運送五百台前往。”
“等到四月開春,北山的拖拉機應該能有五千台。”
“明年開始,每年正月、二月、三月和四月,拖拉機運送北山。”
“五到八月運送齊國,九到臘月運送舊港。”
“以眼下的移民速度,麓川的熟田應該還能撐三年,算上勞改工開墾的熟田,撐四年應該不是問題。”
“所以四年後就得著手為麓川發放拖拉機,讓勞改工開墾生田,化作熟田後發給移民。”
王承恩說著他對拖拉機發放的布置,整體來說比較安排的不錯,基本不影響各地的開墾。
“第一批工業區已經全部投產,下個月開始會建設第二批十二個工業區,大概三年後,兩批工業區能年產一萬八千台拖拉機。”王承恩補充了一句。
一萬八千台拖拉機,對於大明來說已經數量不少了。
單純使用拖拉機都能開荒二十幾萬畝地,而且這個數目會不斷增加,畢竟每年都有新的拖拉機投入使用。
不出意外,六年後大明的第三批工業區也會投產,三批工業區年產拖拉機的數量不會低於八萬,比朱由檢去年預估的還要高一些。
這前前後後加起來,差不多七年後大明擁有的拖拉機是十二萬台,不過這其中有近四萬台在齊國,在大明的隻有八萬多台。
但從第八年開始,大明每年新增的拖拉機就是八萬台,按照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十年後的大明年產十幾萬台並不奇怪。
利用這些拖拉機,大明想要開發麓川、交趾、舊港、關外三省和西域、漠北就輕鬆多了。
至於齊國,七年後的齊國應該也能養民四五十萬了,加上自己的工業區投建,恐怕齊國會先進入中農經濟和大農場經濟。
使用勞改工開荒,移民耕種,這個辦法對於大明和各藩國來說都有用。
三個勞改工加一台拖拉機,每年就能開墾出十五畝耕地,養活三四個百姓。
這麼看來,瀛洲的勞改工估計僅僅隻隻夠齊國使用,畢竟還有鐵路建設什麼的等著他們。
想到這裡,朱由檢想起了麓川和南州、舊港的勞改工。
麓川和舊港還好說,倒是南州也差不多可以用勞改工加拖拉機這個組合來大批量開墾田地了。
“南州的情況怎麼樣了。”朱由檢闊彆多年,第一次詢問起了南州的情況,這讓王承恩也愣了愣。
不過,他很快從文冊之中找到了關於南州情況的介紹。
“回殿下,眼下南州有三府九縣,一共有流放之民四十七萬有餘,駐紮兵馬共兩營六千人,當地的土人勞改工有三十餘萬。”
“當地的耕地有八十六萬餘畝,尚不能自給自足,需要南海府(爪哇)供應。”
南州也就是澳洲,朱由檢沒想到,這群流放的貪官汙吏能把南州搞得這麼好,隻是三年時間,當地耕地就翻了一倍。
照這架勢來看,恐怕再過幾年,南州就能對外輸出糧食了。
“應該不可能……”朱由檢想了想,否決的這個想法,因為他很清楚,在大明貪官的數量並不少。
按照九族遷移的標準來,每年被流放南州的人都有好幾萬人,現在雖然多了一個烏斯藏,但即便隻有兩三萬人被流放,南州也需要增加十幾萬畝耕地才能養活他們。
最少在拖拉機投入南州前,南州應該隻能自給自足,還做不到對外輸出糧食。
不過即便如此,朱由檢也十分滿意了。
等拿下漠北後,他也可以把一些蒙古人遷移到南州和齊國,讓他們在當地放牧。
這是稀釋他們的一個好手段,畢竟相比數量上億的漢人來說,大明境內那二十幾萬的蒙古人實在太稀少了。
就算漠北和漠西、河中三地的蒙古人全部投降,那大明境內蒙古人的數量也不過二百多萬罷了。
把他們打散到各地,或者把漢人善於牧馬者北遷,都能將他們稀釋到融入漢人。
比起他們,中南半島和瀛洲的少民才是朱由檢擔心的存在。
麓川的七百多萬,交趾的四百多萬,瀛洲的一千二百多萬。
這近兩千五百萬的人口,想要他們徹底融入大明,恐怕是一個漫長的工程。
“皇兄沒有說什麼時候回京城嗎……”
朱由檢忽的提起了朱由校,這讓王承恩精神了一下,但他搖頭道:“萬歲說繼續讓殿下監國。”
“一年了……”朱由檢歎了一口氣,自從去年齊王府有喜事傳出後,朱由校便一直在房山和燕山之間來回避暑、避冬,始終不入京城。
朱由檢不知道自家哥哥到底是害怕自己,還是害怕五軍都督府,又或者是害怕朱慈烺。
雖說他並不插手國事,讓自己摘處理國事上輕鬆許多,但他的這種態度,讓朱由檢感覺有一口氣憋在氣管裡,吐不出、咽不下……
“今年戶部、皇店的歲入都算出來了吧?如何?”
朱由檢扶額,把這些令人頭疼的事情暫時擱置一旁,詢問起了正事。
對於正事,王承恩也始終關注著,因此不用翻找文冊,他便作揖回答道:
“今年皇店和戶部的稅銀歲入是三千九百餘萬兩,田賦收入是八千九百餘萬石,其中有一千四百萬石是麓川貢獻的。”
麓川貢獻了一千四百萬石的田賦,這是朱由檢沒有想到的地方,不過他仔細一想也就釋然了。
說白了、在移民沒有抵達前,麓川繳獲的耕地都是勞改工在耕種,而洪承疇隻需要負責讓勞改工不餓死就行。
至於勞改工不夠,那就租給當地的百姓耕種,收取地租就足夠。
這麼一來,洪承疇手上的田地,基本上產出多少,分給佃戶和勞改工吃飯後,其它的都能上交朝廷。
他之所以上交那麼多田賦,恐怕是嗅到了戶部囤糧的舉動,借花獻佛罷了。
“今歲的支出呢?”朱由檢很滿意洪承疇的做法,詢問起了支出的事情。
對於這個事情,王承恩則是低下了頭:“今歲五軍都督府支出二千一百餘萬兩,六部支出四千三百餘萬兩,工部還要額外支出兩千萬兩。”
“朝廷各項合計支出八千四百萬兩銀子,戶部將五千萬石田賦糧輸送江南三省、湖廣、江西販賣,獲得三千萬兩。”
“金融司那邊拿出了一千二百多萬兩,麓川繳獲又上繳三百多萬兩,如此才得以收支平衡。”
王承恩把大明的財政說了個七七八八,這其中做出貢獻最大的,恐怕就是在麓川不斷刮地皮的洪承疇了。
如果不是洪承疇上交的一千四百多萬石田賦和三百多萬兩銀子,恐怕大明今年得積欠一千萬兩。
這樣的局麵也說明了,大明眼下的支出確實太大了,因此裁軍是必不可免的事情。
裁撤十七萬軍隊,能給大明省下三百多萬兩銀子,哪怕其中有許多人選擇轉業,那也能給大明節省上百萬兩銀子。
不過,相比支出四千餘萬兩的六部,五軍都督府的支出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了。
八十多萬官員,七十多萬兵馬司和刑部衙役,這一百五十幾萬人每年支出四千三百多萬兩,並且還在不斷增長。
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支出,是因為朱由檢要皇權下鄉,而工部的支出則是鐵路、府道等以工代賑基建的建設所需。
可以說,除了五軍都督府,其它的支出都無法裁減。
如果停下工部的建設用銀,那大明倒是能每年結餘幾百萬兩,不過那樣的話,災民就要造反了。
總而言之,各項都不能停,不僅不能停,朱由檢還得做好明年大麵積以工代賑的準備。
正因如此,朱由檢才要大力推行新政,把江南的真實賦稅收上來,同時降低其它地方百姓的賦稅,讓他們的糧食湧入市場去。
隻要江南那邊不出問題,大明的田賦就能保持在九千萬石左右,稅銀會保持在四千萬兩的程度。
折色下來,大概能達到八千萬兩的歲入。
這些加上藩王的遷移銀,以及海外的金銀流入,大明要應對這兩年的大旱不成問題。
讓朱由檢擔心的,還是江南三省那稠密的人口。
這三省一旦爆發饑荒,其後果不言而喻。
“我的手段,恐怕還是太溫和了……”
一想到今年三省遷移的人口數,朱由檢的眼神就不免晃動。
按這個遷移數量,三省大旱爆發前也遷不走多少人。
亂世用重典,必須逼著江南的百姓遷移才行。
想到這裡,朱由檢閉上了眼睛,麵對一直看著他的王承恩下令:
“傳令戶部,今歲起,江南不在戶部賣糧範疇,江南三省不再蠲免。”
“地方官府鼓勵江南移民各地,對移民,遷移司按照人頭,每年大口發放六石米,小口三石米。”
“即日執行,不得有誤……”(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