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額哲精心準備的禮物被送到了泰西行省。
與之一起送到的還有七萬兩千多名蒙古學子,以及價值七十二萬兩的黃金白銀,這些是學子們未來五年的小學學費。
算下來,平均每年是二兩銀子,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由於此次送來的學子數量太多,留在泰西省教學有可能會暴露泰西省的一些軍事問題,因此官學司將他們分配到了安西、北庭、河中三省。
與此同時,額哲準備的禮物也在半個月後乘坐火車抵達了京城。
諸如這種朝貢皇帝的禮物一般都是收入皇帝私房錢的內帑,而額哲送來的禮物也確實大方,價值不低於三十萬兩白銀。
在朱由校滿心歡喜接受禮物的同時,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因為闌尾炎手術不及時而去世。
在他去世前五個月,大明駐馬德裡皇店主事張馳曾經入宮勸說他從大明或齊國請來醫生為他進行手術。
然而,費利佩四世卻因為大明和齊國搶走了西班牙在美洲和遠東地區的殖民地而耿耿於懷,拒絕了張馳的建議。
由於費利佩四世去世時,他僅有卡洛斯這一個年近五歲的正規男嗣,因此卡洛斯繼承王位,他的母親奧地利的瑪麗亞·安娜作為攝政治理西班牙。
然而,此時的費利佩四世還有一位長女在五年前嫁給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因此在費利佩四世去世後,路易十四在費利佩的遺產問題上借題發揮,暗中積極備戰。
截止四十五年臘月二十,法軍常備軍兵力已經達到了十二萬。
大明駐巴黎皇店主事馬瑛記載下了法國的實力,並將書信送往了北京。
此時毫不知情的朱由校還在為天閣和京城的事情煩惱,他於正月初二下令京城北部擴增北城,以應對未來北京增長的人口。
同時他私人從內帑出銀六十萬兩,在哈剌溫山山頂建設“天閣”。
天閣,這是朱由校從九年前就準備的一個作品。
該作品為高閣,平麵八方,每麵各層都有十二門三十六窗,占地五百八十畝,高五十五丈,分十一層。
天閣每層建築裝飾都十分華麗,柱子圍以錦繡,門窗塗紅漆,門扉上有五行金釘,並有金環鋪首。
屋簷都往外延伸,屋簷垂金鈴,再上為鍍銅脊獸,每每有風吹動,金鈴便會叮鈴作響,四周十餘裡外都可聽見。
該閣主要用於祭祀大明曆代有功的皇帝,以及同時期的名臣武將。
朱由校選出的皇帝分彆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文皇帝朱棣,以及明憲宗純皇帝朱見深三人。
之所以選擇這三人,是因為他自己定下了相當嚴苛的標準。
文需安內,武需拓土,這就是入天閣的標準。
這樣的標準讓許多官員不滿,認為應當把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孝宗朱佑樘都安排進去。
不過他們的想法卻被朱由校懟了回去,隻因為這三人未能拓土,也沒有能夠徹底安內。
另外,朱由校還為三位祖宗安排了位置,其中朱元璋居最高層,朱棣居第十層,朱見深居第八層。
見皇帝這麼安排,群臣們也大概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合著這天閣看上去是為了先皇帝們修的,實際上是為了彰顯您自己的功勞修的啊……
了解了真意過後,百官們也不再開口,畢竟誰都知道皇帝今年已經六十歲,遠遠超過了大明曆代皇帝的平均壽命水平,誰也不知道他的時間還有多久……
天閣順利開工,工人們在哈剌溫山頂齊王鐘樓後麵開辟出了可以修建天閣的場地。
他們將水泥、碎石子、生鐵棒、河沙等物運到山腳,隨後用木板拚湊成為履帶,隨後用十台拖拉機的拉力來拉動貨物前往山頂。
好在前往山頂的路並不陡峭,因此節約了不少人力。
也就在天閣轟轟隆隆修建中的時候,戶部尚書沈廷揚交出了年末彙總的文冊。
由於大明的各種政策都與戶籍本掛鉤,因此在軍隊、兵馬司、衙役和官員們的多方合作下,每年的戶籍、田畝數量都不會差距太大。
不過,由於去年爆發的“北倭南緬”事件,大明的人口、耕地數量罕見沒有增長太多。
截止天啟四十五年臘月十五,大明有人口兩億八千八百餘萬,僅增加一百二十四餘萬新增人口。
田畝數量上,大明耕地麵積突破十五億畝,但比去年隻增加了一千五百餘萬畝。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經曆了去年和今年的動亂後,大明朝漢民占比達到了九成五,在瀛洲和麓川、恒河這三個行省,漢人占比也分彆達到了七成、六成五、七成五的占比……
臘月二十七,曆經三朝的老臣,代國公孫傳庭病逝家中,終年七十三歲。
皇帝聞訊後,為其輟朝三日,按親王禮賜祭葬,追封振武王,諡號“忠武”。
其長子泰西布政使孫秉文襲代國公,次子舊港總兵孫引之被封振武伯,其餘子嗣皆獲正三品昭勇將軍散階。
消息傳往諸藩後,史載“齊王哀,是夜垂淚,宮中齋戒十日”。
天啟四十六年正月十八,齊國定興侯孫應元卒於家中,終年七十二歲,齊王為其輟朝三日,以國公禮下葬,諡號“武穆”,其子孫長興襲定興侯爵。
消息傳回大明後,皇帝朱由校為孫應元,以及之前已經去世的滿桂二人追封為定興王、宣化王。
二月二十,齊王朱由檢手書與皇帝朱由校,詳細提出了針對國民和民族的問題。
鑒於大明國內少民數量已經下降至一千四百餘萬,皇帝朱由校下旨將其歸化為漢人,待遇一並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大部分少民已經無法熟練的談吐自己民族語言,江淮官話成為了大明百姓日常溝通的常用語。
三月,南直隸工部尚書靳輔上疏,言黃河桃園南岸河堤有破損,監國太子朱慈燃下令旨,撥國庫二十萬兩命其速行修築。
三月二十五,齊國中都運河(巴拿馬運河)終於竣工,曆時二十四年。
運河竣工後,從大明洋前往大西洋的時間從一個半月縮短為三天。
四月初五,齊國化學家羅恩在科學院實驗中誤將棉花浸於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他在試探性洗掉多餘的酸液後發現了硝化纖維。
事情上奏後,齊王朱由檢在齊王宮親自接見了羅恩,並授予其純金的“國士勳章”,授其文散階正三品嘉議大夫。
僅憑此散階,羅恩每年可以額外領取俸祿一千六百兩,但消息被封鎖。
事後,朱由檢將此發明寫在書信中寄往了大明。
四月十七,齊國醫學院醫生宗偉發明“皮下注射針筒”,得益於這個發明,許多藥品可以被快速、安全地施用。
五月初三,齊國頒布《專利法》,所有專利歸國家與個人所有,國家擁有無條件使用權,但依舊需要支付專利費。
《專利法》與專利費的出現,極大程度激發了民間學者的發明創造。
七月十二,大明效仿齊國,頒布《專利法》,並責令宗藩各國將其加入各國法律之中。
七月二十九日,齊國長史夏允彝於家中病逝,終年七十歲。
齊王朱由檢聞訊後,為其輟朝一日,命王太孫朱和埨為其吊唁三日,賜國公祭葬,諡號“文忠”。
九月初一,皇帝朱由校追贈齊國長史夏允彝為越國公,其子夏完淳襲華亭侯,命皇太孫朱和垠前往齊國吊唁。
九月初五,齊王朱由檢任命四十六歲的戶部侍郎張煌言為齊國長史。
十月,株林府土人複叛,琅琊郡王朱慈煌率軍兩萬,平定株林府土人叛亂。
十月二十五日,皇太孫朱和垠抵達西京城,前往吊唁越國公夏允彝,冬月初十返。
冬月十七,一場瘟疫在勃蘭登地區爆發,丹麥與瑞典簽訂《馬爾默合約》,雙方結束戰爭,瑞典從丹麥手中獲得了斯科訥,同時丹麥丟失了挪威地區的控製權。
丹麥的退出讓神聖羅馬帝國和沙俄的壓力劇增,兩國於臘月十五與瑞典和談,承認瑞典對勃蘭登、波蘭地區的主權。
臘月十七,三國在格但斯克簽訂《格但斯克合約》,第一次北方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