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ji動歸ji動,讓隆慶在這麼莊嚴的時刻,對著這麼多高級知識分子講話,還是有些勉為其難。儘管反複背了幾天演講稿,但是在訓話時,還是出現了忘詞和冷場,好在誰也不敢笑話皇帝,都繃著個臉,默不作聲的聽著就是。
直到後半段,隆慶才找到感覺,說話也順溜了,可是準備的說辭也用完了,隻能意猶未儘道“開始吧……”
於是大部分官員退場,隻留下大學士陳以勤、吏部尚書楊博、禮部尚書高儀、詹事府詹事馬自強,以及一乾禮部官員做監考。
待到閒雜人等一概退出,隆慶便親自用裁刀,將黃案上的試題開封,然後授予身邊的大學士陳以勤,陳閣老手持著試題,大聲宣布道:“隆慶二年,戊辰科殿試,開始!”然後將其轉jiao給禮部尚書高儀,最後由高儀公布題目:“聖上欽定策論一道:曰《外攘內安之道》!”
嘉靖年間,都是要考策論和青詞的,隆慶皇帝對先帝崇道深惡痛絕,自然不會再讓貢士們堆砌那種毫無意義的華麗辭藻。
但對很多人來說,省了青詞並不是好事兒,因為策論考的不是書本上的東西,而是考察他們對國政民生的了解程度,xiong中有沒有經緯之策。這對於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們來說,可不如憋一篇四六駢文容易了。
越是這種看似可以自由發揮的東西,越是讓考生傷透腦筋,許多人越想越覺著腦中一片漿糊,隻能套用那些絕對不會錯的聖人之言,來把文章儘量寫得華麗些。當然他們也不太擔心,畢竟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情況,誰也沒當過官,更沒接觸過政事,就算那些官宦人家的子弟,又有幾個能把大明當今的攘外安內之道說清楚呢?
據說往年也多是如此,最後jiao上來的卷子,大都辭藻華麗、空dong無物,為了評出高低,閱卷大臣隻能比較他們的書法……就是所謂的‘台閣體”寫的字越是方正、光園、烏黑、體大,就越會得高分。
所以一直有江湖傳聞說,其實在殿試中,書法要比文章更重要!隻是到底如何,誰也無法證實……因為哪個閱卷大臣,也不會承認自己是以字取卷,就像不承認他們會以貌取人一樣。
~~~~~~~~~~~~~~~~~~~~~~~~~~~~~~~~~~~~~~~~~~~~
殿試隻一天,日暮jiao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至閱卷日,分jiao讀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x’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幾本進呈皇帝,欽定禦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hua,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若乾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乾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二,呈‘同進士出身’。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編修。二、三甲進士如yu進翰林院,還要再經過庶常館的館考,綜合殿試的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但因為殿試是皇帝欽定的名次,為了避免找不痛快,負責館考的官員,一般不會再改動名次。除非有特彆優秀,不忍不取者,否則三甲和二甲名次靠後的進士,是沒可能成為庶吉士的。
如果說會試決定舉子能否入得了進士men,那殿試就是決定他高低、以及未來能否入閣拜相的關鍵了,其重要xing絲毫不比前者差。
兩天後,當擔任讀卷官的陳以勤,將得‘○’最多的十七本考卷進呈皇帝,請其禦筆欽點前十名……就算隆慶是個辛勤的皇帝,也不可能把每份卷子都看了。而是先有閱卷大臣將所有的卷子看完了,基本排定名次,再拿出最好的十幾份,請皇帝把前幾名定下來,就算象征xing的完成了天子親閱。
隆慶是個厚道人,覺著人家既然把新科進士叫做‘天子men生”那自己這個當老師的,也不能太應付公事,便將這十七本考卷一一翻閱。閱後都不甚滿意,倒不是說這些文字不好,其實都華麗的讓他眼暈,字寫得讓他自卑。但並不能讓他滿意,因為隆慶出這個策問‘外攘內安之道”是真的想知道答案。
作為一個成年皇帝,隆慶不是不知道,這個國家麵臨著怎樣的問題,隻是他覺著,在處理這些事務時,那些經驗豐富、智慧無窮的大臣們,比他這個才智平庸、缺少經驗的菜鳥皇帝強多了……雖然這是皇帝給自己的懶病找的理由,但他真的很希望,這個國家能在自己的統治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隆慶知道就是這四個字‘攘外安內”但具體如何去做,他就兩眼一抹黑了,所以才要問問新科的進士們……與把新科進士當成菜鳥、不屑一顧的閱卷大臣相比,隆慶真把他們看成了今日的希望與未來的棟梁……對於‘攘外”自從去了一次昌平的曆代皇陵,被沈默哄騙著遊覽了一次長城後,他完全被京城與邊關的咫尺之距震驚了,才知道‘天子守國men”不是說說玩的。加之前年俺答入侵,雖然明軍最後擊敗了meng古人,但是隆慶皇帝心裡還是覺得非常鬱悶……因為石州全城數萬人被屠殺,許多北邊城市沿途被meng古人劫掠,而明軍隻是利用其輕敵,才偷得了一場大勝。但沈師傅已經說過,以後meng古人會改變策略,不會再跟大明的車陣硬碰硬,所以想要複製‘萬全右衛大捷”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meng古人會利用來去如風、不需要後勤的特點,對大明的入侵更加深入狡猾,對老百姓的損害也會更大。
這讓這位愛惜百姓的皇帝非常不爽,他終於意識到邊患問題是多麼重要,於是在采蜜之餘,也時常苦思解決邊患的方法,隻是想不到啥好辦法就是了。後來接連發生的三場政chao,讓隆慶舊難未去,又添新愁,又把內鬥當成朝廷的心腹大患,所以才有了這道策問題。
-----------------------分割----------------------
這是昨晚的一更,不影響今天的更新。(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