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不擅攻城,但哪怕是丈許高的堡壘,都能讓他們付出沉重的代價”還無功而返。於是一次次的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很難像原先那樣獲取足夠的財物了。隻能嘗試更深入明境,但那樣損失也會激增,甚至有來無回,得不償失。
於是自弘治十七年蒙古主動絕貢之後,到嘉靖十一年,蒙古濟農袞必裡克重新要求通貢。但已經被傷害了自尊心的明廷不予理睬。之後,俺答汗成為了蒙古族的實際領袖,又多次提出請求通貢。但當時朝中已有複套之議,首輔夏言是個強硬派,三邊總督曾銳更是力主複套之人,自然不可能答應。更是斬殺來使,以絕其僥幸之心,俺答聞之大怒,遂悉眾入寇,大掠山西”南及平陽,東及潞沁,每攻克村堡,屠戮極慘,以為報複。
但四年之後,俺答又一次命人帶著厚禮”向明朝提出通貢的請求,因為上一次殺使的官員得到了升官,所以這次,使者甚至還沒見到官員,就被宣府總兵的家丁殺死求功,自然又引發蒙古人一番大規模入掠。
報複之後,俺答緊接著再次求貢。這次因為他的入寇,導致了原來的總督被治罪。新任宣大總督翁萬達,是嘉靖年間最為乾練的邊臣,認為可以答應俺答的請求”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但又被嘉靖否決了。
之後嘉靖二十六年,俺答又一次請求通貢,這次他的語氣尤為恭順:,今與〖中〗國約:若達子入邊牆作賊,〖中〗國執以付彼”彼儘奪其人所蓄馬,以償〖中〗國”不服則殺之:若漢人出草地作賊,彼執以付〖中〗國治罪,不服亦殺之:永遠為好。,並向邊臣保證,隻要肯代他上奏,即傳諭部落”禁其生事。
俺答的態度讓明朝的邊疆文武都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因而聯名上疏,請朝廷允許其通貢,並考慮了各種可能的情況”預計了防備的措施,設計可謂完備。可結果十分令人遺憾,嘉靖正沉浸在,複套,的熱望之中”再次拒絕其請。
但過了不久,主戰的夏言、曾銑被殺,翁萬達百般安撫,俺答才沒有因為羞憤入寇。之後翁萬達履行承諾,上書次提出俺答汗的通貢之請,卻被嘉靖嚴厲斥責:,朕以邊事重寄付萬達等”自宜並力防禦,胡乃屢以求貢為言?其令遵守前旨,一意拒絕”嚴加提備,違誤者重治不貸。,嚴厲的斥責了翁萬達等人”遂無人敢替俺答說話。
那麼,朝廷為何寧肯生靈塗炭”損傷百萬,也要頑固地拒絕俺答的通要請求呢?
實事求是講,根源主要在世宗嘉靖皇帝身上。
首先,作為藩王之子得位的皇帝,嘉靖沒有經過完整的帝王教育。對於蒙古人”他有著與尋常百姓一般的,根深蒂固的仇視思想。時常在其諭旨中,看到,醜虜”“虜氛甚惡”“黠虜節年寇邊,罪逆深重”“求貢詭言,等等偏激活語。從中不難體察到這種思想在作祟。
其次,嘉靖朝當時前後兩任首輔,前者夏言比嘉靖還強硬”最後因為複套掉了腦袋,自不消說。後者嚴嵩,性格倒是軟弱”卻是個純粹的官僚”他把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當成了政治鬥爭的資嘉靖仇視蒙人,自然不敢支持通貢。
再者,朝廷內外彌漫的大漢族主義情緒”也將允許通貢與宋代的以和議誤國相提並論”尤其是夏言、楊繼盛等名聲卓著的清官,是這種思想的堅決支持者,使政府上下形成了強烈的反對輿論,遂無人敢有異議。
一“一“一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凵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但邊關文武大臣,朝中有識之士,大都是支持通貢的。其實等徐階當首輔的時候,他便意識到通貢的好處,但徐閣老深知輿情洶洶”愛惜羽翼”絕不肯改變國策。這也是他與高拱等人粗梧的重要原因。
在第一次,殺使絕貢,之後,高拱就憤然批評道:,兵交,使在其間,況求貢乎!殺一使者何武?就算不許,亦當善其詞。乃購斬之”此何理也?橫挑強胡,塗炭百萬”至今無一人知其非者”後來又說:,今之以貢為疑,必曰宋以和議誤國,不知此貢也,非和也。九夷八蠻皆許其貢,何獨北虜而絕之?,他態度鮮明的支持通貢。
沈默也是支持通貢的。他沒有那些狹隘的大漢族主義,更能清楚的看到通貢的好處,並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創新了一套更為強大的羈縻之策。並在高拱成為首輔之後,向他和盤托出,兩人一拍即合。隨後,亦得到了張居正的全力支持,於是內閣形成統一意見,在稟報隆慶之後,定下了這個,先戰後撫,之策。
在這個策略中”戰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蒙古人,而是為了使其恭順,以便更容易對其羈縻。這是充分考慮當前國情的恰當之舉”因為就像蒙古人沒有實力占領〖中〗國一樣,深陷財政危機的明朝,也不可能把蒙古人徹底消滅。
其實”若沒有沈默飽受詬病的,借錢打仗”和張居正同樣被罵得滿頭包的開源節流,明軍連收複河套的力量也沒有。但仗打到這一步,已經是極限了。對漢民族來說,一開仗,就意味著巨大的財政支出,像這樣出兵十萬的大規模作戰,每天的消耗都令人恐怖。
張居正在寫給沈默的信中”已經連連警告,三邊民力已經極困”對各省的壓榨也已經到了極限,如果不顧財力”派大軍渡過黃河作戰的話,到時候財政崩潰,激起民變,幾乎是一定的。
而富商大戶們也不是慈善家”他們是講投資回報比的”能掏上千萬兩,已經是看在沈默的麵子上了,讓他們再掏錢,不是你要了他們的命,就是他們要了你的命。
更重要的是,俺答的土默特部不是一盤散沙的鄂爾多斯部,他們戰力強悍”團結一致,且已經體會到了明軍的火器、車陣之威,絕不會重蹈鄂爾多斯部的覆轍了。作為最優秀的軍事家”戚繼光在給沈默的報告中直言不諱,除非俺答主動與我們交戰,否則我戰車、步兵、炮兵部隊,將完全失去作用。可供調遣的,隻有三萬餘騎兵。這些騎兵,守衛套內綽綽有餘,但渡河進攻卻絕對不夠。而且傾巢出動,還會導致河套失去保護。
因此,除非朝廷有足夠財力”支撐在黃河北岸築起那三座城池,建立起穩固的防線,否則不可再圖奮進,當以守住套內為宜。
所以不管將士們如何渴望立功,朝中百官多麼的豪情萬丈,但現實已經擺在那裡主力作戰,基本上不會再有了。
那自然就該考慮“撫,了。這在收複河套”朝野激動的當間兒”是比戰還要困難的事情。這也是大漢族思想彌漫的明朝的一貫問題”但凡有議和者,便會被群起而攻之。當年被蒙古人揍得遍體鱗傷,群臣尚且反對議和呢”現在局勢正好,朝野上下,信心爆棚,恨不得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呢,誰敢貿然提出說,咱不打了吧”還不被吐沫星子淹死?
但確實不能再打了,不然就要出大事了。
好在執大明牛耳的閣老們”沒有一個是怕事的。高拱說”我來扛這個黑鍋。張居正說,不行”還是我來吧,我還有你這個首輔保護;要是你被彈成篩子,誰能保護得了你?
最後沈默說,你們都歇著吧,要是你們上,非得被罵成是奸臣誤國不成。隻有我這個收複了河套的”才能說這話而不被罵死。於是兩人感動的握著他的手說,兄弟,你真敞亮啊當然,最後一句是沈默的想象。
沈默之所以願意攬過這個苦差事,其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自己身為宰輔”卻掌握幾乎全國的精銳,看似風光之極,其實也凶險之極!他的師祖陽明公,為什麼名聲那麼高,卻始終被排斥在京城之外?就是因為他戰功赫赫,如果再讓他入閣為相,皇帝肯定要睡不安穩了。
自宋朝以來,為什麼沒有一起大臣篡權成功的例子?就是因為曆朝曆代都嚴防死守,防止出現出將入相的真正權臣。
沈默的幸運在於,當今皇帝隆慶,是難得的寬仁之君,又有楊一清的例子在前,所以敢於承擔重任,率軍出征。但收複河套的功勞實在太重了”重得皇帝拿個公爵酬謝都不為過,他現在已經是內閣次輔”從一品的大學士了。可以預見的是,來日凱旋封公之日,便是他被閒置冷藏之時,且永無出頭之日。
從一個政客的立場出發”沈默是不應該領兵出征這一趟,甚至不應該提出複套的。但他畢竟不全是政客,他沒忘了那句,芶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所以他毅然決然的把個人得失暫時拋之腦後。
但現在,他已經對戰事發展有了把握,如果再不考慮退路的,就實在太蠢了。所以沈默向內閣提出”以拜祭成吉思汗為契機,向中外傳遞議和的信號。
高拱自然無不應允,將此事向隆慶請示。隆慶對更改父政沒有絲毫心理負擔,何況他對師傅們也是無條件的信任,於是批紅,發禮部商議相關禮儀。
禮部查閱典籍,發現根據記載,在建國後二百餘年中,尤其是和蒙古關係相對較好的幾個時期,曆代皇帝曾多次遣使祭祀過成陵。這就好辦了”大體照搬即可”但有一點,按照當時的記載,使者都行的君臣之禮。這在嘉靖以前當然沒有異議”因為對待前朝帝王,就必須如此行禮。但嘉靖皇帝已經把元世祖請出了曆代帝王廟,當時天下無不稱頌。如今若是遣使前去祭祀元太祖”還行君臣之禮的話,難免引起爭議。
對此,禮部不敢擅專,行文請示內閣。因為是代表皇帝跪,所以內閣也不敢擅專,也得請示隆慶。隆慶問以前是怎麼搞的,內閣說,是行君臣之禮。隆慶是個好說話的,便道,那還有什麼疑問,照做就是。
但內閣不能坑皇帝,便明言道,當時行君臣之禮沒爭議,不意味著現在沒有。時移世易,我們已經五十年沒拜祭過成螻了,現在的人心看法,也與當時大不相同了。
這時候,就看出隆慶的長處來了,他在給內閣的上諭中寫道:“是世廟之前,鞋子犯邊厲害,還是之後厲害?如果是之前厲害,那麼當然要按照世廟的作法;但如果相反,應該改正。,!~!(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