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城的豪格心慌的不行。
當時帶兵攻進王宮,屠殺朝鮮王室,豪格可是狠狠出了一口惡氣,可等到他事後冷靜下來後,豪格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錯。
朝鮮不是遼東的普通部落,更不可能和當年努爾哈赤或者皇太極時期打垮並吞並的野女真部落一樣,僅僅靠著強大的武力乾掉對方的首領,然後強行吞並其部如此容易。
朝鮮之國雖比鄰遼東,君臣之間大多也說漢話,寫漢字,可問題在於朝鮮不僅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朝鮮的情況和遼東完全不一樣,再加上朝鮮立國已久,先不說李氏王朝在朝鮮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如果從上推到新羅、百濟、高麗這些王朝,這曆史就更悠久了,算起來有千年了。
對付遼東的野女真部落,豪格這麼乾沒有問題,可在朝鮮就不行了。等到豪格把朝鮮王室幾乎殺絕,又處死了一大批兩班貴族後,豪格這才醒悟過來,自己這一次闖了大禍。
由於漢城的巨變引發了朝鮮全國的大亂,再加上阿濟格見情況不對主動帶兵撤往遼東,在漢城的豪格一下子就坐蠟了。
眼下豪格手中的那些兵力控製漢城還算勉強,要平定朝鮮亂局根本就不可能。其實不僅是豪格,哪怕阿濟格不跑,加上他的部隊也是遠遠不夠的。朝鮮可是有三千裡江山,人口更是眾多,僅僅靠豪格和阿濟格兩部加起來不過上萬人的軍隊要控製這個國家簡直就是做夢。
豪格冷靜下來後不由得後悔自己的衝動,但事都做了後悔也來不及了。無奈之下,他隻能想辦法彌補,和部下商議後先給盛京那邊去了奏折,說明了漢城之變的緣由,並且在奏折中為自己開脫,把責任推給了朝鮮一方。
接著,豪格下令漢城戒嚴,派兵掌控住漢城內外,同時控製住在漢城的朝鮮軍隊,通過威脅利誘把這些朝鮮軍隊遍成自己的附庸部隊,在八旗的帶領下讓其負責治安。
隨後豪格收拾起了王宮的殘局,雖然朝鮮國主、世子、王後、王妃、王子死了一大堆,可幸運的是還有一個崇善君李澂僥幸活了下來,崇善君李澂雖然年幼,也並非嫡出,但終究是正兒八經的朝鮮王子,有他在,至少朝鮮王室還有後人。
至於被抓獲的兩班貴族大臣們,豪格也下令進行安撫,並親自去見了幾人。在他的威脅利誘之下,幾個貪生怕死的家夥為了保命表示願意和豪格合作,就此豪格把這些人放了出來,在自己的監視下讓其接手政務,再加上所控製的朝鮮漢城軍隊和各衙門的衙役等,這才使得漢城漸漸穩定了下來。
可漢城一地穩定不代表著整個朝鮮穩定,漢城的巨變消息傳開後,朝鮮各地一片大亂,更因為豪格所作所為使得朝鮮上下同仇敵愾聯合了起來,掀起了一股反抗大清的風暴。
就在這個時候,豪格接到了盛京傳來的旨意。當忐忑不安的豪格以為自己這一次要完蛋的時候,沒想旨意並沒讓他回盛京,更沒直接派人拿下自己押送自己回去。
反而,這道旨意是封自己為朝鮮總督,大清欽差大臣的,而且同時還來的還有另一道旨意,是冊封朝鮮新君,也就是崇善君李澂為朝鮮新國王的聖旨。
見了這兩道旨意,豪格心中的大石一下子就落了地,同時疑惑為何多爾袞沒有借著這個機會處置他?要知道他和多爾袞向來不對付,兩人勢同水火,如果他是多爾袞絕對不會放過整治自己的這個機會,完全可以因為朝鮮亂局的原因為由問罪豪格,直接以輔政親王名義對豪格革職,並押送回盛京。
“王爺,太後娘娘讓奴婢給王爺帶一句話,隻要王爺戴罪立功,能穩住朝鮮,掌控住朝鮮軍政大權,娘娘自然會替王爺說話。”正當豪格對此疑惑不解的時候,前來宣旨的太監輕聲對豪格說了這麼一番話,豪格定睛望去,覺得這個太監有些臉熟,卻想不起來哪裡見過了。
“你是……?”
“奴婢是吳忠,是大總管的乾兒子,早些年隨著大總管伺候先帝見過王爺兩麵。”吳忠笑著回答道。
豪格這才想起來,自己的確見過這個吳忠,吳忠口中所謂的大總管就是大太監吳良輔,吳良輔當初是皇太極身邊的太監首領,皇太極駕崩後吳良輔沒多久更進一步,成為了大清皇宮的總管太監,是皇太後哲哲的親信,看來這個吳忠是哲哲派來提醒自己的。
結合剛才的聖旨,豪格這才明白了事情的經過,知道自己這一次僥幸沒事是因為哲哲替自己說了話,出力保下了自己。不過哲哲借著吳忠的話也告誡自己,現在自己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穩住朝鮮局勢,平定朝鮮的叛亂,隻要掌控住朝鮮就算戴罪立功了。如果朝鮮亂局一直持續下去,豪格沒有能力做到這點的話,那麼就算是哲哲也是護不住他的。
明白了緣由,豪格輕鬆了許多,知道最麻煩的問題總算過去了,自己總算逃過一難。同時豪格也暗暗感激哲哲,要不是哲哲幫自己說話並且護住了自己,恐怕自己這一關就難過了。
想到這,豪格還有些羞愧,雖然哲哲這個名義上的母後年齡和自己差不多大,自己也一向沒拿哲哲當回事,更看不上這個女人先當了自己父皇的皇後,現在又成為大清的皇太後。可沒想到,在自己遭遇大麻煩的時候,反而是哲哲幫了自己,一想到之前自己的所為和對哲哲的輕視,豪格不由得無比感慨,心中對哲哲感激不儘。
很是客氣地謝過了吳忠的提醒,並讓吳忠給自己帶話,讓他回去後告訴太後自己一定會依照太後的吩咐處置好朝鮮的事務,讓哲哲儘管放心,他豪格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既然哲哲幫了他自然銘記在心,以後但凡有什麼事,隻要哲哲吩咐,他豪格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送走了天使後,豪格立即召集部下商議,並告知了朝廷的打算。豪格的幾個部下七嘴八舌討論了一番,亂七八糟的想法和建議都有,不過卻根本沒拿出一個妥善的方案來。
看著這些部下,豪格也不免有些頭痛,他的這些部下要論打仗根本沒有問題,一個個全是驍勇善戰之輩,可要做政事就有些難度了,一介武夫弓馬嫻熟卻不代表能精通政務,相比這些人,反而他豪格在皇太極時期算是在政務上曆練過,比這些人強了不少。
靠這些丘八是沒辦法的,豪格無奈隻能退而求次,把目光盯上了投靠自己的朝鮮兩班貴族大臣中,經過挑選後,豪格選中了一人,這人是朝鮮先右議政薑碩期之侄薑成賢,薑氏乃高麗王朝名臣薑邯讚的後裔,但李氏王朝時期薑氏並不出名,雖然家族中出了幾個官員,但大多官職並不高,薑碩期作為右議政已算是薑氏這些年最高級彆的官兒了。
而且薑碩期能當上右議政是因為他的女兒嫁給了王世子,成為了世子妃的緣故。但如今王世子和世子妃都在攻破王宮時遇難,就連王世子的三個兒子也全死了。
按理說薑成賢作為薑家子弟,對豪格應該是痛惡欲絕,可問題在於薑成賢不僅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家夥,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在豪格攻入王宮後,同時又對反抗的兩班貴族大臣們下手的時候,薑成賢是第一批為了自保投降豪格的人之一,之後又為了討好豪格保全其性命,更是極行謙卑之舉,哪裡還有點薑氏名門望族的半點尊嚴?更在之後豪格在俘虜中挑選人手,收編漢城的朝鮮軍隊和各衙門衙役穩定漢城秩序中,薑成賢更是表現的極為上心,鞍前馬後儘心儘力,就此入了豪格的眼。
薑成賢是小人不假,貪生怕死也是事實,可要說能力卻也不差,而且他的出身也算得上不錯,雖然薑氏比不上那些世家大族,可在朝鮮也算是赫赫有名,所以挑來選去,豪格就選中了薑成賢,準備讓他成為幫自己穩定朝鮮政局的幫手。
就這樣豪格把薑成賢找來談話,起初薑成賢還以為自己這些日子哪裡做的不對,豪格要處置他呢。嚇得這個家夥麵如土色,可當聽完豪格的打算後,薑成賢瞬間就來了精神,他立即明白自己的機會來了。
當即薑成賢毫不遲疑地就伏拜在地,朝著豪格連連磕頭,大表忠心,表示自己唯豪格馬首是瞻,豪格讓他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必須要幫豪格安撫住朝鮮,壓製各地的叛亂。
見他如此知趣,豪格也很是滿意,就這樣原本僅僅隻是一個從五品的判官的薑成賢搖身一變,就成了新的領議政,並兼任吏曹判書之職,加正一品大匡輔國崇祿大夫。
朝鮮的官職分為九品十八級,但相比大明的官職更為複雜些,但許多官職依舊是參考大明官職來設立的。比如薑成賢所擔任的領議政就是議政府的一把手,而這個議政府等同於大明的內閣,也就是說所謂的領議政就是朝鮮的內閣首輔。
至於吏曹,這是朝鮮依照大明六部所設置的六曹,所謂的吏曹就是吏部,判書等同於尚書,吏曹判書就是吏部尚書。
如此一來,薑成賢從一個普通小官直接就成了朝鮮王朝的重臣,其官職更是薑氏兩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高職,這讓薑成賢笑逐顏開,簡直和打了雞血一般亢奮。走馬上任後,薑成賢很快招納了一批臭味相投的家夥,在稟明了豪格後分彆把這些人安置在各重要職務上,就這樣沒多久,一個看似完整的朝堂結構重新搭建了起來,不管所用人如何,至少能讓原本無法運行的朝政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了一定的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