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薑成賢重組了朝堂,接下來就是對新王的冊封了。
幾日後,在略加修繕的朝鮮王宮中,“盛大”的新王登基典禮順利進行了。
由於之前的兵火之難,朝鮮王宮被毀了近半,雖然經過收拾,可依舊能看見四周的殘垣斷壁,就連空氣中也彌漫著一股焦糊的氣味。新王崇善君李澂隻是一個娃娃,被帶出來時雖穿著華麗的王服,可整個人的氣色並不太好,小臉蒼白,神色惶惶,戰戰兢兢,絲毫沒點馬上要登基為王的喜悅。
薑成賢的人上前扶持著新王坐上王位,由禮曹新任的判書宣讀大清皇帝給朝鮮國王冊封聖旨,等聖旨念完後,再宣讀了朝鮮國王登基的禮表,隨後眾臣朝著小國王伏拜行禮,撅著屁股山呼千歲後,這場新王登基的典禮就這樣草草結束了,而崇善君李澂也正式成為了新的朝鮮國王。
名義上李澂已是朝鮮國主了,但實際上李澂根本不可能主政朝鮮,彆說他隻是一個不懂事的娃娃,就算是成人也做不到這裡,因為他這個國王就是豪格手中的一個傀儡罷了。
除了在登基典禮上李澂坐在王座上接受了群臣的朝拜外,等典禮完成後李澂就被送去了後宮,由豪格和薑成賢的人看管起來。吃喝不愁,但沒半點自由,至於見外人就更不用說了,裡裡外外都是監視他的耳目,沒有允許就連出寢宮也沒可能。
至於朝鮮國的政務自然就落入了豪格手中,豪格以大清國駐朝鮮總督的身份攝政,還給自己上了一個所謂的朝鮮攝政王的頭銜。說起這個頭銜,豪格還是效仿於多爾袞的輔政親王,隻不過把輔政改成了攝政,而這一字之改性質完全不同,權利也大不相等,也許之所以給自己弄這麼個頭銜,是豪格打算和多爾袞比上一比,又或者故意想借此壓多爾袞一頭吧。
政務雖然落入豪格手中,但實際做事的卻是薑成賢。薑成賢現在已成了豪格的狗腿子,最忠實的爪牙,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薑成賢在完成新王登基典禮後就上奏豪格,建議以新王的名義昭告朝鮮各地,說明之前漢城之亂是因為西平府院君韓浚謙聯合王世子發動的一場叛亂,王世子不滿先大王所為,在聽說了大王意圖廢除世子之位,另立世子的消息後聯合西平府院君韓浚謙發動叛亂,意圖爭奪王位。
這場叛亂中,西平府院君韓浚謙和王世子內外勾結,逼死了大王,大清上國的親王豪格得知消息後帶兵趕往王宮,阻止亂局,可惜到達時已經晚了,大王已死在了王世子手中,豪格聞訊大怒,領兵平叛,最終西平府院君韓浚謙死在亂軍之中,王世子不敵豪格,見大勢已去在宮中大肆屠殺,並放火燒了王宮,以至朝鮮王室大多死於其手,最後王世子走投無路自儘而亡,鑒於朝鮮宮廷叛亂的緣故,肅親王豪格臨危受命撥亂反正,於亂軍中救出了崇善君李澂,並且穩住了漢城局勢。
這一番胡扯說的有鼻子有眼,細節方麵更是描繪的極為真實,而且薑成賢作為薑氏子弟,他和王世子妃還是堂兄妹,有他親自為證,更是真假難辨。
這個時代可不是後世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許多消息流傳大多都是靠著口口相傳,或者官府的行文來證實的。漢城之變的真正原因雖然已被傳了出去,而且因為朝鮮國主和世子包括其他王子的身死朝鮮各地叛亂不休,但因為逃出去的兩班貴族和其他百姓畢竟不多,漢城的情況也是從他們口中所得知,究竟如何大多數人聽得隻不過是傳聞罷了。
而隨著新王登基後,薑成賢以新王的名義向朝鮮各地頒布詔書,說明漢城之亂的“真相”後,朝鮮民間居然有不少人信了所謂的真相。而且薑成賢不僅做了這件事,還派出手下聯絡各地的貴族和世家大族,並以朝鮮領議政的身份向對方承諾,隻要他們承認朝鮮新君統治,配合朝廷鎮壓地方叛亂,恢複地方秩序,之前所作所為既往不咎,到時候官照做,錢照貪,榮華富貴繼續享用,這點不僅他薑成賢能夠保證,就連大清肅親王豪格同樣也能保證。
反正薑成賢打著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自己信了的招式,開始安撫地方,拉攏盟友,穩定朝鮮局勢。還彆說,他這一番作為還真起到了不少效果,沒過多久,就有好幾處上表願意協助朝鮮穩定秩序,平定叛亂,就連朝鮮軍中也有不少人給薑成賢拉攏了過來。
隨著薑成賢的所為開始有了效果,再加上阿濟格的部隊也返回了朝鮮,豪格手中的軍力得到了增強,朝鮮的亂局開始逐步平息,這使得豪格對薑成賢非常滿意,把他喊來狠狠誇讚了他一番,並讓他再接再厲,徹底解決朝鮮其他地方的亂局。
就當豪格和薑成賢都以為朝鮮的亂局很快就會在這些手段下逐步平息,最終結束後的時候,讓人意料不到的事發生了。
在平安道的綾原大君李俌突然現身以宗室身份貶斥薑成賢的胡言亂語,並揭露了漢城之變的真相。
綾原大君李俌是前朝鮮國主李倧的弟弟,後過繼大伯義安君李珹,是朝鮮王室宗親成員,而且從血脈而言同之前遇難的國主極近。在朝鮮王室被幾乎屠殺一空的情況下,綾原大君李俌不僅是朝鮮王室僅存的宗室長輩,更是理論上的王位繼承人之一。
而且李俌此人向來親近大明,對大清一直懷有仇恨,更對自己哥哥之前不顧大明恩德,最終投降於大清的舉動極為不恥。但他在王室中的身份地位很是尷尬,而且手中也沒什麼權力,隻能無奈看著朝鮮在李倧的所為下拋棄了大明轉投大清。
因為這個原因,李俌曾經在家痛罵不已,更心灰意冷呆在平安道居家不出,李倧幾次招李俌去漢城做事,都被李俌拒絕,並以身體有疾為由閉門不出。
漢城之變後,李俌在平安道得知消息後大哭一場,之後以綾原大君的身份聯絡貴族和世家大族,舉兵反抗清軍。由於他的身份不同,很快就成了平安道義軍的首領,直接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意圖驅逐清軍出朝鮮,重整山河。
在薑成賢投靠豪格後,又扶持了新君繼位,向朝鮮各地發布詔書,黑白顛倒意圖蒙蔽天下的時候,綾原大君李俌哪裡忍得住?當即就站了出來駁斥薑成賢的胡說八道,同時以先王之弟和宗室的身份向朝鮮臣民說明真相,告訴大家千萬不要相信薑成賢的話,更不能輕信豪格的所謂承諾。
建奴根本就沒把他們朝鮮人當人,不僅壓榨朝鮮,還謀害了朝鮮國君和世子包括王子,朝鮮受此之難,怎能因為貪圖富貴認賊做父?如果是這樣的話,朝鮮的氣節何在?
隨著綾原大君李俌站出來說話,剛剛略微穩定的朝鮮政局又開始動蕩起來了。尤其是那些並非朝鮮貴族和世家大族組成的義軍,他們本來的反抗就是因為大清對朝鮮無底線的掠奪,以至大家都活不下去了才舉兵的。
這些人和貴族們包括世家大族不同,他們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起兵反抗,原本就和朝鮮王室沒太大關係。所以在這件事上,各自的目的不同,所處的立場也不一樣,再加上綾原大君李俌駁斥薑成賢的這番話,更激起了他們對大清的仇恨,非但沒有放下武器的念頭,反而更激發了他們對抗大清的信念。
此外,綾原大君李俌在貴族和世家大族中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一些親身經曆了漢城之變逃出來的兩班貴族們更是堅定站在他這邊,知道真相的他們滿懷仇恨,自然不可能和其他人一樣投降豪格,必然反抗到底。
就這樣,圍繞著綾原大君李俌為核心,朝鮮各路叛軍近半都投向了李俌,支持李俌反抗大清的暴政,並不承認現在的朝鮮偽政權,就連剛剛登基的新王同樣也不承認。
原因很簡單,因為第一朝鮮國王登基按照程序是受大明冊封的,曆代朝鮮國王沒有得到大明冊聖旨和印信的前提,新王在法理上不被承認。而所謂的大清冊封在朝鮮是不被認可的,哪怕因為之前的原因朝鮮已對大清俯首稱臣,但在朝鮮國內,真正的宗主國依舊隻承認大明而不是大清。
至於第二,大清肅親王豪格自稱朝鮮攝政王,而且身上還有大清所封的朝鮮總督之職,從這點來看大清已把朝鮮視為囊中之物了。而領議政薑成賢之前是什麼貨色大家能不清楚,一步登天從區區一個小官成了朝鮮的重臣,他之所以坐上這個位置無非就是豪格的扶持,再加上現在所謂新王又是個娃娃,根本沒有半點話語權,和傀儡沒什麼區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鮮民眾怎麼可能承認新王的合法地位?更不可能承認所謂的朝廷了。
綾原大君李俌的這番舉動讓豪格勃然大怒,他原本以為通過薑成賢的這番舉動能緩解朝鮮政局,使得各地的叛亂逐步平息下來。可現在隨著綾原大君李俌的挺身而出,朝鮮的亂局僅僅略微好轉後就又急轉直下,而且有了綾原大君李俌的緣故,原本一團散沙的各路義軍隱隱已有合流的跡象,這更讓豪格焦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