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澄和永王朱慈炤不一樣,朱慈炤是朱由檢的皇子,而朱慎錐的皇位是從朱由檢這裡搶來的。
能夠把朱慈炤外封在新大陸,這已是朱慎錐對大明先前皇室的最大仁慈了,要換一個皇帝彆說外封廢帝皇子了,恐怕包括朱由檢在內他們早就無聲無息地被弄死了。
從這點來說,外封永王隻是一個嘗試,也是為了後期外封所做的先行準備。而且未來新大陸的皇室成員外封絕對也不是朱慈炤一人,未來還會有其他宗王甚至皇子會封到那邊。
但南海這邊就不同了,南海離大明很近,未來大明的南洋海軍會不斷發展壯大,大明從陸地走向海洋是必然,也會重現永樂時期的景象,再一次掌控整個南海,把南海重新劃歸自己的勢力範圍。把親近的皇子外封於此,從風險程度要低得多,而且一旦有事大明也能及時出兵,這也是朱慎錐早就做好的打算。
麵對朱敏澄的這種想法,朱慎錐心中感慨之餘也靜下心來,同他講了講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之後皇室直係子孫就算外封基本也會選擇離大明更近的南海而不是新大陸。
但沒想朱敏澄卻表示反對,他對朱慎錐說南海諸國隨時可以冊封,自己不去也有人去,而且大明的軍隊未來要進攻南海也不是難事,反而新大陸那邊卻不一樣。
朱敏澄自從得知自己老爹打算外封寧王去新大陸後就對這個地方上了心,找了不少資料並詢問了一些人以了解新大陸的情況,就連在京中的湯若望和南懷仁朱敏澄也找借口特意去拜訪過,從他們那邊得知了不少關於新大陸的情況。
朱敏澄是和性格穩重的太子不同,他從小就富有冒險精神,更視自己的父皇為偶像,心中一直都有建功立業的念頭。
遠在蒙古的騰格爾兄弟如今各執掌一部,從年齡而言並不比朱敏澄大多少,但卻是蒙古的大汗了,現在騰格爾正在舉兵攻打漠北蒙古,阿古達木帶著部眾也在察哈爾站穩了腳跟,勢力逐步向東發展,已開始著手接下來進攻科爾沁部的準備。
同樣是朱慎錐的兒子,三個哥哥各有基業,唯獨他朱敏澄卻隻是一個空頭親王,這讓想做一番事業的朱敏澄怎能甘心?思來想去,朱敏澄就盯上了新大陸,在他看來新大陸相比南海諸國更有發展前途,如果自己能外封到新大陸,憑著自己的本事未嘗不可闖出一片基業來,如此不僅能為大明開疆擴土更能了卻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
“新大陸可不比南海諸國,先說路途遙遠,就算到了那邊同樣是危機重重,難道你就不怕?”
“這有什麼好怕的?我是爹您的的兒子,難不成還不如永王?再說了,我可比永王大了好幾歲,他都能去的,我為何去不得?爹!孩兒早已想好了,等孩兒去了新大陸,必然為我大明在那邊打開局麵,歐羅巴人能做到的,我堂堂大明親王如何能做不成?”朱敏澄打定了主意,神色堅毅道。
仔細看著自己這個兒子,朱慎錐許久都沒說話。回想著往日,朱敏澄還是一個滿地亂跑的娃娃,這一轉眼就成人了。孩子大了不由娘,自己雖然是他的父皇同樣也是如此,而且朱敏澄說的也沒錯,既然寧王能去為何他不能去?要知道以朱敏澄的身份假如外封新大陸,那麼朱慎錐必然不會像外封寧王那麼簡單,一定會給他安排的妥妥當當,如此風險也小了許多。
此外,外封藩王是大明未來的國策,也是大明邁向世界的一步。假如連自己的皇子外封都不願意,那麼作為皇帝的朱慎錐又怎麼說服其他宗室親王外封呢?大家都不傻,好端端的大明不呆著,千裡迢迢跑到海外當藩王,哪怕這個藩王和大明的藩王不同擁有著實權,可如今的宗室中又有多少有血性的人?大多數人安於享樂卻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
“你可想好了?”
“孩兒早就想好了,其實爹您今日不提此事,過些時日或許孩兒主動會同爹您說這件事。既然爹您今天問了,那麼孩兒告訴您,孩兒願意去新大陸為藩王!”朱敏澄堅定地回答道。
深深看了他一眼,朱慎錐默默點了點頭,這小子看來有這個想法不是一天兩天了,而且如此堅決很難說服他放棄。再說了,自己本就有想法把他外封,既然他想去新大陸也是一個去處,隻不過這一去未來還能否再見就兩說了。
遲疑了好一會兒,朱慎錐歎了口氣,正色對他道:“此事甚大,朕還需考慮一下。不過就算你去了新大陸,這該成婚的也要成婚!你母後一直惦記著這件事呢,總不能你這一去讓她如此牽掛吧?”
“爹您的意思是……?”朱敏澄一個機靈反應過來,試探地詢問道。
朱慎錐點點頭,也不說話,以這種方式承認這小子猜的沒錯。當即朱敏澄咧嘴就笑了起來,連忙一口答應道:“既然爹和娘都有這樣的打算,孩兒也不能違背您的意思。再說了,人生大事任憑爹娘做主,這不是理所當然麼?這個事孩兒沒有異議,爹您和娘商量著辦就是了,孩兒聽您二老的……。”
“滾!”這番話讓朱慎錐哭笑不得,這個二皮臉剛才的態度可不是這樣,現在反而要當孝順兒子了?朱慎錐做勢抬腳就踢,朱敏澄嘻嘻哈哈往邊上一躲,然後朝著朱慎錐行禮道:“天色不早了,孩兒明日還要早起去軍校,爹您也彆太辛苦,早些休息,孩兒就此告辭……。”
說完,朝著朱慎錐一鞠,隨後屁顛屁顛地就跑了。看著他腳步輕快地離去,朱慎錐忍不住罵了一聲“這個兔崽子”,苦笑著搖搖頭也是無奈。
幾日後,朱慎錐同皇後徐靜秋商議,最終從挑中的人裡選了一個女子作為宋王妃的候選。說起這個宋王妃的人選其實也不算外人,真要算起來還算是大明朱家皇室的親戚呢。
選中的這家是當今臨淮侯李祖述的長女,要說起臨淮侯祖上可是大名鼎鼎,這一脈是大明開國功臣岐陽王李文忠之後,也就是被稱為一門雙國公的曹國公後裔。
李文忠是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更是大明開國軍中的第一人,戰功顯赫,深受信任。洪武年間李文忠病死後,朱元璋加封他為岐陽王,並封其嫡子李景隆為曹國公,世襲罔替。
李景隆的本事雖不如其父,可他在曆史上的名氣卻比李文忠更大,關鍵在於朱棣的靖難之役中李景隆的一係列操作讓人看得瞠目結舌,朱棣之所以能以少勝多,最終領兵打進南京城從建文帝手裡奪了這個天下,如果沒有李景隆根本就不可能。
後世往往都把李景隆戲稱為“大明戰神”,對他的評價極低,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以李景隆當時的身份地位,他在大明已是封無可封,而且朱棣的靖難之役起因是為了削藩,李景隆作為大明外戚地位處境極其尷尬,他不僅是朱棣的表侄,先晉王的連襟,也是建文帝的表哥,以建文帝對藩王下手的狠辣,一旦李景隆真的滅了朱棣,那麼接下來就要輪到李景隆倒黴了。
為了自保,也是為了給家族留條後路,這才有許多人所看不明白的一係列操作。其實仔細想想就能明白,如果李景隆真是一個草包的話,那麼他如何能把幾十萬大軍指揮得令行禁止如同臂指?他所做的一切無非就是為保全自己罷了,同時賣好給朱棣,還要不被建文帝所忌憚,而李景隆恰恰就做到了這點,可以說他不僅能打仗會打仗,這是個天下絕頂聰明之人。
可惜後來朱棣當了皇帝後雖把李景隆立為“靖難第一功臣”,卻異常忌憚李景隆,沒過幾年就找了個不是理由的理由削了他的爵位,然後又把他軟禁起來,最終李景隆在軟禁中鬱鬱而終。可就算這樣,李家卻保住了,李景隆的後人也延續了下去,直到嘉靖年間嘉靖皇帝想起了曹國公一脈,重封了李家爵位,但卻不再是曹國公,改封為臨淮侯。
現在的臨淮侯李祖述的爵位就是這樣來的,李祖述一爵已延續了七代,李祖述不僅是臨淮侯,還是南京指揮使,在之前江南案中,李祖述果斷站在了朝廷這邊,同魏國公一起配合張錫鈞等人查辦了此案。之後論功行賞,皇帝給了李祖述一個資政大夫的職銜,也算是不錯的表彰了。
臨淮侯一脈不僅是大明老牌勳貴,還有當年曹國公的淵源,算得上是皇室的自己人。再加上李祖述這個人和他的祖宗李景隆同樣是一個聰明人,雖是勳貴家教卻嚴,在當地的名聲也不錯。
朱慎錐這些年本就有拉攏勳貴的打算,事實上也是這樣做的,而且李家和朱家祖上本就有親,讓宋王娶臨淮侯家的女兒是門不錯的親事。
至於李祖述的女兒相貌如何,徐靜秋早就找人打聽過,他的長女今年剛滿十四,同宋王不僅年齡匹配而且容貌極佳,畢竟李家的基因擺在那邊,無論是李文忠還是李景隆在記載中都是一副好相貌,尤其是李文忠還是《三國演義》中白馬銀槍趙子龍的原型,他的後人相貌自然也都不差,從那點來看都是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