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裡,每日的軍報依舊傳來,隨著這些軍報的抵達,遼東戰場的局勢也逐步明朗化。
正麵戰場上,王晉武率領主力部隊已打下了海城,並且繼續向東北方向推進,前鋒已逼近了遼中,也就是之前遼東都司所在的遼東鎮。
這個地方離著建奴的盛京也就是沈陽不遠了,如果是快馬的話不需兩日就能抵達,消息傳到盛京,布木布泰等八旗勳貴大驚失色,直接慌了手腳。
雖然建奴派出了幾支騎兵意圖阻攔明軍的不斷逼近,並以遊騎戰術試圖切斷明軍後路,使得明軍自亂陣腳。這種戰術建奴是很拿手的,一直以來和明軍交戰都是采取這樣的方式,可這一次百試百靈的戰術卻不奏效了,他們現在麵臨的明軍可不是之前軟腳蝦一樣的明軍,王晉武所率的明軍不僅是明軍中的精銳,更有著大明最能打的新軍部隊坐鎮,怎麼可能是區區這些八旗能擊破的?
除去這個原因外,孫傳庭所率的部隊自渡海登陸後也是勢如破竹,由褡褳登陸一路北推,趁八旗兵力被王晉武的主力所吸引先後擊破了複州、蓋州的八旗駐軍,同時迂回轉進,由西南向東北進軍,主力直插本溪。
這還不算,李信和李佑他們的部隊從皮島出擊,阻攔多爾袞的回師,雖因為多爾袞臨時改變行程沒能截住多爾袞的主力。但也生生吞掉了多爾袞放出來的一支偏師。在察覺到多爾袞改變了撤退方向後,這支部隊果斷北上,終於在多爾袞被南下的索倫部給纏住的情況下趕到了戰場,兩部發生了幾次小規模的戰鬥,雙方各有損傷,多爾袞見情況不對也不戀戰,急忙帶兵繼續往沈陽方向撤退,而這支部隊順勢和南下的索倫部合兵,也不冒進,和多爾袞的部隊保持距離不斷襲擾,讓多爾袞頭痛不已。
過了十日左右,明軍終於拿下了遼中和本溪兩處要地,這時候整個遼東腹地大半已落到了明軍手中。以這兩地為據,明軍已對沈陽形成了鉗形攻勢,而在東北方向,多爾袞雖終於回到了盛京,但他的部隊也遭受了不小損失,而更要命的是另一支明軍尾隨多爾袞的大軍已抵達了撫順位置,雖然撫順依舊在建奴的手裡,但從局勢來看明軍拿下撫順隻是時間問題罷了。
整個遼東戰局建奴已完全落入了下風,這還不算科爾沁那邊又傳來了壞消息。
阿古達木和明軍主力終於抓到機會,一戰擊潰了科爾沁的主力騎兵,科爾沁郡王奇塔特大敗,連老婆孩子都不顧了,帶著幾百人拚命衝出重圍向北狼狽逃竄,阿古達木派一支千人騎兵去追,卻沒追上,現在奇塔特這家夥究竟跑去了哪裡,人是死是活誰都不知。但不管怎麼說,科爾沁完了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沒了科爾沁,對建奴的打擊是極其大的。建奴不僅失去了一個可靠的盟友,更因為科爾沁的大敗接下來阿古達木的蒙古騎兵和在蒙古的明軍就能順著科爾沁的地盤直接東進,打到遼東來。
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那麼沈陽的建奴就陷入了四麵包圍之中,敗亡是注定了的。
這時候,沈陽的八旗勳貴們吵鬨個不停,不少人指責多爾袞為何要率領主力去征討朝鮮和豪格,為什麼容不下豪格?如果多爾袞能和豪格和平相處,那麼大清絕對不會陷入之前的內戰,更不會給大明有現在的可乘之機。
現在好了,內戰非但沒打掉豪格,反而在因為出征的緣故使得大清的軍力遭受了損失。更要命的是大明趁此機會發動了對遼東的全麵進攻,不僅拿下了遼西走廊,更占住了遼河平原南部,眼下局勢更為糟糕,半個遼東都落到了明軍的手中,盛京都已岌岌可危。
麵對這些指責,多爾袞臉色鐵青,心中更是憤怒異常。這些完全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當初怎麼沒人反對?一個個和舔狗一樣在自己麵前搖著尾巴,現在見情況不對卻跳出來指責自己?
豪格是什麼東西?難道你們不知麼?如果不是因為豪格,朝鮮怎麼會脫離大清的掌控。而且豪格都已經造反了,他作為攝政王平定叛亂不應該?至於大明那邊的突發情況,這誰能預料得到,而且自己去朝鮮時盛京這邊還留下了近半的部隊,你們難道全是廢物不成?
當年老汗和皇太極能以幾萬人就打得大明幾十萬大軍不敢出城,現在大明才來了多少人?你們就把仗打成這樣?哪裡來的臉找自己的麻煩?
怒氣之下,多爾袞也不手軟,直接以攝政王的身份狠狠處置了幾人,這才強壓住了人心浮動。
之後,多爾袞考慮再三,決議用當年薩爾滸之戰的戰術來應付這次危機,說白了就是任你幾路來,我就一路去的戰術,以點破麵,先擊敗明軍一部,以掌控主動。
現在的明軍實際上是四路大軍,這倒和當初薩爾滸之戰差不多。科爾沁那邊暫且不管,科爾沁的大戰剛剛結束,阿古達木和在那邊的明軍想要揮兵東進需要時間,短時間是打不過來的,所以可以放一放。
他現在要麵對的是遼中、撫順和本溪的三股明軍,或者說是明軍和索倫部的聯合部隊進攻,這三支軍隊中兵力最強也最能打的當然是王晉武在遼中的主力部隊了,這支軍隊給八旗帶來了巨大麻煩,就連身經百戰的索尼和鼇拜都是手下敗將,八旗用了許多辦法,卻始終無法找到弱點。
至於撫順的明軍是孫傳庭為主將,麾下以部分新軍和冀州鎮的高傑部為主力。這支軍隊大約三萬人左右,戰鬥力也不差,而且已經占據了撫順。從目前情況來看,孫傳庭沒有立即北上的打算,似乎打算以撫順為據點配合在遼中的主力部隊作戰,所以打撫順的明軍哪怕兵力占優卻不好打,一旦孫傳庭堅守不出,而遼中的明軍從西邊撲過來的話,多爾袞反而會腹背受敵。
所以想來想去,多爾袞決定先解決本溪的明軍和索倫部。對於這支軍隊多爾袞是恨得牙癢癢的,這一次撤軍索倫部和後續趕來的這支明軍給他造成了極大麻煩,假如不是考慮到盛京的安危,以多爾袞的脾氣非得給對方點顏色看看。
現在好了,盛京這邊暫時穩了下來,回師後的多爾袞也重整了軍隊,並發起了總動員調集了八旗各部,手中的兵力非但不少反而比撤軍時更多了些。
有這麼一支軍隊在,再加上本溪依舊在大清的手上,那麼去打這支軍隊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一旦解決掉這支明軍和索倫部,那麼大清的東邊和東北方向就再也沒後顧之憂。到時候繼續揮師從西南而下,直插本溪,多爾袞就更有了幾分把握,哪怕拿不下本溪,隻要能調出遼中的明軍主力同對方展開野戰,多爾袞也有幾分依仗八旗擊敗對手的信心。
不得不承認多爾袞謀劃的不錯,所判斷的也沒問題。
的確幾支明軍中實力最弱的就是本溪的軍隊了,因為這支軍隊本就屬於孫傳庭和李信指揮的一部。雖然這支軍隊和索倫部合兵,但雙方在作戰的配合包括作戰方式都有著不同,而且這支軍隊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多爾袞的軍隊,僅僅隻是給多爾袞撤軍帶去些麻煩而已,是用來作為偏師使用的。
一旦這支部隊被多爾袞所滅,那麼明軍四麵包圍的戰形就產生了缺口,這對後續進攻沈陽的戰略是極其不利的。
多爾袞很快就調集好了大軍,留下萬人駐守盛京外,他幾乎把能動用的兵力全拉了出來,由自己親自統帥,從盛京東出快速趕往本溪,意圖同本溪守軍聯合殲滅這支明軍和索倫部。
從盛京到本溪僅一日快馬的路程,多爾袞為了保險起見把部隊分成兩部,一部讓人假扮主力直接進軍,另一部卻由他親自率領先向北然後再往東,意圖給對手一個包抄,等大戰打響直插敵軍後方,一舉擊潰對手。
不得不說多爾袞粗中有細,謀劃的很是不錯。而且他的安排也的確迷惑住了對手。當得知盛京的援軍趕來本溪的時候,這支明軍和索倫部的騎兵一商議主動向東撤軍,同本溪拉開距離,避免雙方直接交戰。
無論是明軍還是索倫部都清楚,他們的兵力相比其餘幾路要少許多,這支明軍加索倫部的騎兵全部也不足兩萬人,這些軍力根本沒辦法和多爾袞高達七萬多精銳八旗抗衡,更何況本溪還有好幾千八旗駐軍呢。
一旦戰敗,後果不堪設想。現在適當拉開距離看看情況是最好的選擇。但他們誰都沒想到,就在他們主動後撤,撤到本溪東邊的甲板時,多爾袞真正的主力已在他的率領下繞行幾百裡,悄悄跑到了位於撫順東北方向的會安堡了,而且從會安堡掉頭朝東南進軍,直插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