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置可否點頭,朱慎錐沒說什麼,但心中卻是承認了溫體仁的建議,決定暫以張至發進位首輔。
至於內閣中增補的人選,朱慎錐也有了打算,他準備讓禮部尚書錢謙益入閣,這些年錢謙益一直盯著內閣的位置幾乎都快魔怔了,假如這一次再不讓他入閣恐怕錢謙益的心態就要崩了。
原本朱慎錐就準備等明年內閣調整的時候讓錢謙益、周延儒兩人入閣,如今溫體仁提前致仕,由他增補入內閣是一個合適的人選。至於周延儒那隻能等上一等,等明年時再入閣。
雖說溫體仁今日提出乞骸骨,皇帝也答應了對方的請求,但作為首輔要告老卻不是那麼快的。而且遼東戰事剛剛結束,後續遼東還有諸多安排,溫體仁至少要把這件事布置完後再退休離京。
對此溫體仁也表明了態度,告訴皇帝他會儘快安排好此事再離開內閣。而溫體仁告老後的一應待遇朱慎錐也不會虧待他,不管怎麼說,溫體仁這些年對大明是有功的。
離開了乾清宮,回去的路上溫體仁的臉上帶著笑容,整個人比起平日來更放鬆了許多。
今日他正式向皇帝提出退休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就有所想,隻不過孫承宗去世的消息剛剛傳到京師,兩件事碰巧在一起罷了。
溫體仁雖熱衷於追求權力,但他同樣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要知道在原本曆史上,溫體仁可是唯一一個在崇禎皇帝手下乾了好幾年首輔的大臣。
以崇禎皇帝善變的性格和時常甩鍋的手段,在他手下乾活可是不易,一個不小心就是人頭落地的結局。崇禎在位十七年中居然換了十九個首輔和十四個兵部尚書,至於內閣閣老數量就更多了,足足達到了五十多人之巨。
這個數字簡直是駭人聽聞,要知道萬曆皇帝在位這麼多年,僅僅才隻有十二任首輔,崇禎皇帝所更換的首輔人數比之前三朝加起來總和還多,簡直難以想象。
但就在這種情況下,溫體仁卻在崇禎皇帝手下當了四年的首輔,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由此就能看出溫體仁的能力不俗,並善於為官。
自投靠朱慎錐後,溫體仁延續在崇禎朝的首輔之職一直乾到了今日,他擔任首輔的時間已夠久了。而如今的大明也不是當初的大明,整個國家中興氣象顯而易見,再加上現在遼東大勝,建奴被滅,大明再一次崛起已不可阻擋,在這種情況下溫體仁主動提出退休也是出於他的深思熟慮。
正如溫體仁在乞骸骨的折子上所說的那樣,他年齡已不小了。
七十四歲的溫體仁用古稀來形容絲毫不為過,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和精力都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溫體仁在首輔的職位上已是力不從心,他雖眷戀官職和權力,但也知道首輔的職責所在。
這一次遼東大勝,作為主帥的王晉武可以說是立下不世之大功。以溫體仁的判斷等王晉武班師回朝後,皇帝必然會對王晉武等有功之臣進行封賞。
王晉武本就是大明軍中的第一人,現在還是內閣閣老,皇帝對其封賞無非兩個方麵,一是爵位上的封賞,王晉武現在是一等寧山侯,再進一步就是公爵之位,由寧山侯進寧山公是鐵板釘釘的。除去爵位的封賞外,那就是王晉武在內閣的排名了。現在王晉武在內閣的排名第三,又是軍方勳貴在內閣中的代表人物,溫體仁非常明白皇帝的意思,按照皇帝的打算本就想讓王晉武擔任次輔之職,而且未來軍方和勳貴在內閣的代表人基本都是這個排名,以確保皇權對軍隊和朝政的掌控。
既然是這樣,王晉武進位次輔已不可阻擋,但現在的次輔卻是張至發,總不能讓張至發離開內閣給王晉武讓路吧?再加上自己這個強勢的首輔在,作為次輔的張至發根本就是個擺設,一旦王晉武再進一步,溫體仁難道以首輔之職去壓王晉武一頭?
溫體仁太了解皇帝的想法了,更把這些看得明明白白。而且從大明現有的製度來看,他這個首輔就算繼續坐在這個位子上也不過一年左右的時間罷了,何必為了這區區一年時間去得罪皇帝和如日中天的王晉武呢?
再加上溫體仁已有了急流勇退的想法,在他看來自己的功績足以讓其青史留名,何必繼續眷戀首輔之職?倒不如趁此機會主動退下來,由此給皇帝留一個好印象。
張至發這個人能力雖不強,但關鍵這個人知趣懂事更聽話,讓他暫代首輔之職,能夠讓皇帝更好直接掌控住內閣,以對明年內閣的大調整做好準備。溫體仁把這一切全算計了進去,並在最合適的時候提出乞骸骨,果然不出他的意料,皇帝雖對此有些詫異,但最終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等這件事結束,溫體仁也能安心離開京師返回家鄉養老,再無遺憾。
“這個老貨,還真是知趣……。”和溫體仁預料的一樣,當他離開乾清宮後,朱慎錐不由得笑著搖搖頭。
在之前朱慎錐就已經考慮等王晉武回京後內閣的安排了,可還沒等他琢磨好這件事,溫體仁就主動提出乞骸骨從而急流勇退,如此態度正中他的下懷,溫體仁走了也好,這代表著當年崇禎朝最後一任首輔落下帷幕,他能就此對內閣進行提前安排,等到明年內閣正式換屆,大明的內閣就能依造自己的想法來重新打造,也便與後續改革的推行。
既然溫體仁主動做了這樣的選擇,看在這些年他兢兢業業的份上,朱慎錐自然是要對他有所表示的。等溫體仁正式離職那日,朱慎錐必然會對他有所褒獎,無論是退休後的榮耀還是待遇絕對不會虧待了他,這也算是兩人十年來君臣相得應有的結果吧。
暫且把溫體仁的事放到一旁,孫承宗那邊的後事也做好了安排,讓宋王以親王身份代替自己去高陽主持的旨意已下達,隨之而帶去的還有皇帝給孫承宗身後的其他殊榮。
除去這些事外,朱慎錐更關心的是遼東的後續。
雖然遼東的戰事已經結束,隨著攻破沈陽城,遼東建奴主力被殲,現在明軍在遼東各地勸降和圍剿依在抵抗的部分八旗殘部,整個遼東重歸大明大局已定。
用不了多久,整個遼東就能徹底掌控在大明手中。而為患三十年之久的建奴也就此飛灰湮滅,再也不能給大明造成威脅了。
但這還不夠,在朱慎錐看來,多爾袞、布木布泰和小皇帝福臨依舊沒有抓到,這是一個不小的隱患。對他們下落的追查和抓捕還要繼續,斬草要除根,無論生死都要搞明白他們的去處,並且最終解決這個問題。
但在尋找他們下落,並徹底解決這個隱患的同時,更重要的就是對遼東後續的諸多安排問題。
首要的就是遼東在大明的政治地位,大明開國後是一十三省,之後因為朱棣的緣故改成了兩京一十三省,這個版圖格局一直持續到現在。
在大明的各行省劃分中,遼東比較特殊,他在最初的行政劃分上歸屬於山東,後又設立遼東都司,這也是當年為何袁崇煥已經當了薊遼督師卻依舊謀求山東巡撫之職,並從崇禎皇帝手中拿到了山東巡撫之職後掉頭就能拿捏毛文龍,直接掐斷了毛文龍的後勤補給最終能矯旨殺掉毛文龍的原因。
要知道在袁崇煥之前,薊遼督師或者說遼東經略這個職務和山東布政使或者山東巡撫都是分人擔任,從未有一個人總攬全部職權的情況存在,哪怕孫承宗以閣老身份擔任薊遼督師的時候,山東也是直接由布政使和皇帝所派的巡撫掌控著。
朱慎錐登基後,遼東雖大部分落在建奴的手中,可在大明行政劃分上依舊歸屬山東。這也是朱慎錐先後讓徐憲成、李信擔任山東巡撫,並在山東設置水師,開海外貿,由李佑接替鄭鴻逵成為現在北洋海軍提督的緣故。
但現在遼東已經收複,遼東和之前那樣繼續劃歸山東管轄已不再合適。因為就算之前,遼東和山東在行政上也不連接,兩地還間隔著一個北直隸和渤海呢。而且在大明前期,因為朝廷邊境設置塞王的緣故,遼東更為特殊,再加上朱棣後又在遼東設置了遼東都司,這樣一來遼東雖在行政上歸於山東,可山東卻很難對遼東進行有效地施政,這就造就了遼東和其他省份不同的特殊情況。
鑒於這些原因,朱慎錐決定把整個遼東從行政歸屬上直接從山東分離出來,專門在遼東設省,以進行有效統治,從而改變之前遼東歸屬權不清晰,並且地方將門實力過大的情況發生。
未來遼東會成為大明新的一個省份,大明也將從兩京一十三省正式改為兩京一十四省。
不僅隻是遼東布政司的成立,朝廷還會在遼東專門設置一個總督衙門,以管轄遼東和之前大明更北方的奴兒乾都司的行政區域,另外還有朝鮮地區的統治,這也證明了朱慎錐不僅要恢複遼東的統治,同時逐步把朝鮮納為大明領土,並要把大明的觸手從遼東繼續向北延伸,抵達更北方疆域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