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鎬既然已有心動,那麼自然要問問朱敏澄目前準備的情況,對孫鎬的詢問朱敏澄也不隱瞞,同他實話實說了一番。
當得知現在朱敏澄雖有皇帝和太子的支持,手中的錢糧不缺,而且皇帝還答應他等出海就藩時會在各方麵對他進行一些彌補,不過朱敏澄現在最缺的不是這些,而是可用之人。
正如他所講的那樣,朱敏澄拉攏了幾個同學,還想辦法忽悠了幾個讀書人做準備,這樣算起來也勉強可以是他的“文武班底”了。但無論是軍校的勳貴子弟還是他口中的讀書人,之所以能跟著朱敏澄去冒這個風險,除了他們因為自身的限製沒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再加上年輕的緣故心中也有闖蕩的想法,但這些人想能真正大用卻很難。
畢竟他們這些人說白了都是菜鳥,既沒打過仗也沒施政的實際操作經驗,到了新大陸後究竟能否堪用還是兩說。這也是朱敏澄剛才感慨自己看重大小曹兩位將軍,卻求而不得的緣故,在他看來民政方麵還暫時可以放一放,畢竟海外封地怎麼折騰都成,手下的人沒有經驗可以培養,而且他朱敏澄也是懂得這些的,慢慢來終究有辦法解決。
可軍事方麵就比較重要了,去了海外說白了就是開疆擴土的,除了腦袋上頂著一個大明冊封的名頭外,什麼領地,什麼疆土包括子民什麼的,都要朱敏澄自己一槍一刀去打下來。
雖聽說新大陸的土族戰鬥力不強,當初西方諸國靠幾百甚至上千人就能占領大片土地,可畢竟也是通過戰爭獲得的領土不是?既然要打仗,那麼手下的士兵尤其是將領的軍事能力因素就很重要了,僅僅以朱敏澄自己再加上他費心思拉攏的幾個軍校同學,心中的底氣並不足。
聽完了朱敏澄的講述,孫鎬凝神想了想後頓時有了主意,不過他沒直接說出口,而是問了朱敏澄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之前朝廷剿滅流寇後對俘虜的流寇包括流寇中的將領的安置情況,這些孫鎬雖然曾聽說過一二,但知曉的不多。
“大部分流寇都拆散後安置在了各地,尤其是最初時候送去了蒙古那邊幾十萬人,眼下土默特那邊的人是最多的,這些年也有不少去了察哈爾,這是陛下決定的事,用陛下的話來說可以此來融合北方的蒙古人和我大明人,再以草原上的耕作等方式來同化這些蒙古人。”朱敏澄不明白對方問這個的用意,但還是回答了這個問題。
“這些我也知曉,不過殿下,普通的流寇也就罷了,那些流寇的將領呢?”
“哦,你說的是這個。”朱敏澄笑道:“自平定流寇後,對流寇中的降將朝廷也做了安置,除去罪大惡極者以國法處置外,其餘一些主動投降的將領並沒追究其責。其中前薊州總兵高傑就是其一,朝廷不僅重用,還在這一次遼東之戰中立下了功勞,眼下已授伯爵,並調任遼東為總兵了。”
“此外還有總參議府的張獻忠,雖未有正式軍職,卻有相應的軍銜,另外還有張獻忠手下的四個義子也在各軍中任職。”
“殿下所說的可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
“師兄也知這四人?”朱敏澄笑問。
孫鎬微微點頭,這四人的名字還是他陪著孫承宗的時候從父親口中得知的。當年流寇禍亂大明,孫承宗在高陽也是憂心忡忡,為了做好再次為國征戰的準備,曾經對各股流寇的情況進行過相當了解,並私下點評過這些流寇的優劣之處。
張獻忠作為當時實力僅次於闖王高迎祥,同羅汝才並駕齊驅的流寇頭子,孫承宗自然給予了諸多關注。同時也對張獻忠手下的將領們進行過調查分析,而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和艾能奇這四人作為張獻忠的義子,又是他手下最能打的四人,孫承宗怎能放過呢?
回憶著孫承宗對這四人的評價,孫鎬繼續問道:“其他他暫且不提,這李定國如今是何職?人在何處?”
“這個……。”朱敏澄想了想,終於在記憶中想起了這人,如果不是他這些年跟著太子輔助處置了些政務,再加上他又在軍校幾年,要不然還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呢。
“之前滅羅汝才之戰中,李定國被調撥去了高傑部下,後立下了功勞由千總升遷為遊擊。之後他的情況孤就不知道了,也許還在高傑部下吧,此次遼東大戰,高傑的薊州軍是主力之一,按理說李定國應該跟隨高傑去了遼東吧?”
“此人可用!”孫鎬正色說道。
“師兄如何知道此人可用?”朱敏澄一愣,連忙追問。
孫鎬告訴朱敏澄,當年孫承宗在的時候就評定過李定國這個人,認為李定國在張獻忠四位義子中雖排名第二,可無論從能力還是戰績而言都是四人中最強的。
而且李定國這個人不僅能力強,更有一顆赤子之心,孫承宗曾經感慨這樣的人才為何不效忠朝廷偏偏做了流寇,落到了張獻忠的手下。這些話雖已過去了好些年,但孫鎬卻記得清清楚楚。
“殿下既然要用人,我以為李定國可為殿下所用。先父曾說李定國這人能力極強,不僅善於帶兵,頗有戰功,對於政事也是知曉。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份,他同高傑高總兵不一樣,高傑投誠是主動投誠,而且當年是帶兵脫離了流寇跑到山西王榮老大人那邊投誠的。此外高傑的夫人邢巧兒聽說還是王榮老大人的義女,如此一來高傑自然同張獻忠等人大不相同,這也是朝廷能重用高傑的緣故。”
朱敏澄微微點頭,承認孫鎬說的沒錯。高傑當初投誠直接找了王榮,這一步可以說直接改變了他後來的命運。
要知道王榮可不是尋常人,他不僅是王晉武的父親,還是自己父皇的舅舅,換句話來說是宋王朱敏澄的舅姥爺。
投靠了王榮,邢巧兒又成了王榮的義女,如此一來就變成自己人了。後來高傑去了孫傳庭部下為將也是因為如此原因,這也是的當年朱慎錐和王榮商量後安排的,等到朱慎錐以靖難的名義入京後掌控了朝政大權,之後並進位皇帝,高傑輔助孫傳庭穩定西北出了大力,從而也徹底成了新皇的班底人物。
孫鎬繼續道:“李定國是跟著張獻忠投我大明的,而那時候張獻忠已在我官兵圍剿之下快走投無路了,他如不投降那麼等待他的結局可想而知。這也是張獻忠投降後朝廷並不重用他,僅僅給了軍銜虛職的緣故。至於他的四位義子,朝廷雖給了官職,卻拆散安置,李定國哪怕能力再強,以他的出身恐怕在我大明前途也是有限。”
“以李定國之前的身份,注定了他在大明的尷尬處境,殿下可查詢一下此人目前情況,如他現在官職不高,在軍中也不如意的話,不如拉攏一番。如此一來李定國能為殿下所用,殿下就藩後手下就有了可堪大用的將領,之前問題豈非迎刃而解?”
朱敏澄眼睛猛然一亮,孫鎬說的沒錯,這的確是一條路子。李定國能打他可是知道的,這樣的一員虎將放在大明軍中的確可惜了,而且孫鎬還點明了李定國的尷尬身份,以他的出身這輩子彆說總兵了,估計當個參將都難,假如能把他弄到自己手下,那麼自己缺少軍事人才的問題不就解決了麼?
想到這朱敏澄恨不得馬上回京去查一下李定國的情況,然後求自己的父皇把這個人調來給他。
正當朱敏澄為之興奮的時候,孫鎬又問:“除去李定國外,光有將無兵也是不行。如我猜的不錯,殿下就算就藩能帶的人也是有限吧?”
“這是自然,新大陸離我大明何止千裡,前往新大陸的航道北洋海軍剛剛探索回航,根據回來的人所說,這條航道從我大明過去至少要兩月的時間,其中不僅有風險,更因為航行時間的緣故裝載有限。”
“孤已計算過了,按照陛下給孤的人手,最多一次性帶兩千人左右過去。而這兩千人中軍士大約也就千人出頭而已,剩餘者包括水手、匠人、屬官、吏員等等……。”
“那這千人的軍士,殿下不覺得略少了些麼?”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人雖少些,卻勉強也能一用,隻要到了那邊先站住腳,等日後漸漸從大明移民,再加當地的土族征服為己所用,終究可以解決。”朱敏澄苦笑道。
“既然如此,我為殿下出個主意吧。”
“師兄請說。”
孫鎬道:“如今遼東戰事已經結束,接下來遼東就是後續的處置和安置問題了。在下雖不知朝廷對遼東後續的安排,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建奴八旗精銳的問題。”
“建奴雖不複存在,但八旗猶在,這些人不妥善安置弄不好就會出問題,哪怕打散了分頭安置,可這些人都是善戰之兵,如此倒有些可惜了……。”
“師兄的意思是,用八旗為孤所用?”朱敏澄聽到這急忙追問。
孫鎬笑著點頭:“這有何不可?反正朝廷本就要處置這些八旗,倒不如從中挑選些人歸於殿下,讓殿下帶著他們遠赴海外。先父說過,八旗能征善戰,是當今最強的軍隊之一,而且八旗製度同我大明製度不同,這些人凶殘的確,可一旦認主卻是忠心耿耿。隻要殿下一手持刀,另一手懷柔,以殿下之能必當為殿下所用。殿下有了這些人在手,到了那邊千人足以當萬人驅使,您覺得呢?”
“著啊!”朱敏澄一拍大腿,整個人頓時就興奮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