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澄和孫鎬聊了許久,針對出海就藩的事一直談到深夜,這才依依不舍結束了這場談話。
經過這場談話,朱敏澄許多被困擾的問題一一被孫鎬所提出的建議所解決,僅從這點來看,孫鎬雖然讀書不成,但其能力卻是不差,更堅定了把孫鎬拉進自己手下的想法。
可惜孫鎬接下來要守孝三年,暫時無法跟著朱敏澄半年後前往新大陸,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不過朱敏澄已對孫鎬承諾,隻要孫鎬願意來,他的左長史之位永遠是孫鎬的。
翌日,朱敏澄離開了高陽,臨行前還拉著孫鎬的手叮囑了對方幾句,這才不舍道彆。
從高陽回京花了兩天時間,等到了京師後朱敏澄先去乾清宮複命,告知了朱慎錐高陽一行的情況。
事畢後,離開乾清宮的朱敏澄就急忙去找了已在總參議府掛職實習的太子,在他的請求下,太子幫他調閱了李定國的信息,但得知這一次遼東之戰李定國並沒參與,而他早在高傑擔任薊州總兵之前就已調任去了江西後,朱敏澄就更高興了。
幾天後,乾清宮的偏殿。
朱慎錐看著手裡的兩封奏折(信件)哭笑不得,他沒想到這個世界居然如此之巧,自己的兒子朱敏澄給他老爹自己上了一封奏折,請求在俘虜的八旗中挑選部分精銳白甲給他,作為宋王的護衛使用,由他帶著前往海外封地。
朱敏澄在奏折中說的明白,如今遼東戰事已經結束,大量八旗兵被俘和投降,所謂的大清已經完了,朝廷目前對遼東後續的處置也即將開始進行,未來的幾年中這些八旗兵包括女真人都會逐步遷出遼東打散後在大明各地安置。
其中普通女真人還好,畢竟他們的安置除了留發異服後再改名換姓,然後散到各地由當地官府負責就行了。而且現在的大明除江南外土地並不缺,由於之前流寇的緣故,西北包括中原大片地區因為人口數量跌落,大量土地更成為了無主之物,朝廷在平定內亂後就對這些土地進行了重新編冊,除部分分給了回到家鄉或者移民的百姓外,大部分已都成了官地。
把這官地拿出來部分分給安置的女真人,再以家庭為單位分頭安排在各村各鎮,這裡安排幾戶,那邊安排幾戶,區區數十萬人如此安置很容易就打散了。可那些八旗精銳卻是不同,這可是建奴最能打的軍隊,而且因為建奴八旗的政策緣故,這些八旗兵從當兵一日起就不再從事生產,他們所會的僅僅隻是打仗和殺人,至於其他一竅不通。
如果把這些八旗兵編入軍隊,固然能增強大明軍中的戰鬥力。要知道八旗的驍勇是眾所周知的,新軍之所以能和八旗直接對抗不落下風,甚至能勝之,靠的是嚴格的訓練和精銳的火器而不是個人武勇,如單以武勇來說,八旗兵稱雄天下絲毫不為過,假如把這些八旗兵轉變為明軍,朱慎錐實在擔心未來有一天這些人中再冒出一個類似努爾哈赤的人物來。
這點絕對不能不防,哪怕八旗再能打朱慎錐也不可能這麼安排。所以和普通女真人一樣,把這些八旗兵留發易服後拆散安置是必須的,就算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情況不安置在地方,安置在各軍中也需要打亂後才行。
但八旗兵有足足幾萬人,這麼多人以目前大明的軍隊而言一旦全部安置在軍中所造成的比例實在有些多,而且還會增加大明養軍的負擔。
朱慎錐考慮再三,決定分幾步走。第一步是把能夠可以生產能力的八旗兵同普通女真人一同打散安置在地方。第二步是在八旗中挑選一些人打散後加入明軍,但不得集中使用而是需要分散使用進行重整。第三步是把部分八旗交給索倫部和蒙古那邊,索倫部原本就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連年打擊下損失巨大,人丁急缺。
這一次遼東之戰索倫部貢獻不小,可對索倫部的賞賜卻沒那麼簡單。畢竟之前索倫部那邊皇帝就給了郡王的爵位,如果再賞總不能給親王吧?而且區區爵位這種東西又不當吃不當用,索倫部的首領們對來大明當官也沒興趣,他們所想要的無非就是物資和人丁罷了。
物資不難,隨著遼東的拿下,未來奴兒乾都司會重新歸大明統治,索倫部也會成為大明的子民。朱慎錐已經授意孫傳庭,未來在遼東主政時要和索倫部搞好關係,索倫部人雖不多可驍勇善戰,有他們在北方能為大明當好最好的屏障,同時也要確保索倫部從大明獲得物資的渠道,加強雙方貿易和民間來往。
至於人丁方麵,大明就沒什麼辦法了。但這一次對八旗的安置讓朱慎錐想到可以適當的把部分八旗送給索倫部的主意。這樣一來就能滿足索倫部對人丁的需求,同時也解決部分八旗的安置問題。
而且索倫部和建奴仇深似海,送給對方一兩千八旗兵和部分女真人非但不會導致什麼後果,還能借用索倫部的手來解決掉這些人的後患。隻要這些人去了索倫部,用不了幾十年就和普通索倫人沒什麼兩樣了。
同樣的辦法還有把部分八旗送到蒙古去,騰格爾那邊安排一些,阿古達木那邊也可以安排一些,如此一來就能解決一大半的問題。
可就算這樣,鑒於目前八旗的數量依舊不可能一下子完成,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按照朱慎錐的設想,沒有三五年時間是完成不了的。可現在朱敏澄卻提出了一個要求,他需要這些八旗精銳,而且想挑選最精銳的白甲兵作為他宋王去海外封地的護衛軍,如此一來倒是一個新的選擇。
朱敏澄去新大陸的事已定了下來,之前探索航道的船隻也返回了大明,可以說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就等半年後最適合航行出發的時間來到就出海了。
按照目前大明在海洋上的實力,雖然對近洋無憂,可遠洋航行因為船隻的技術問題裝載不會太多,而且朱敏澄去新大陸還要帶上大量必須的物資和必要的技術人員,再包括他的屬官和吏員等等,所以配備給他的護衛軍力隻不過上千人罷了。
哪怕再想想辦法,多配備一些,充其量也不會超過一千五百人的軍隊。這些軍隊在大明或許不算什麼,可在新大陸卻是一支不容忽視的軍事力量。
畢竟現在西方各國占據的僅僅隻是新大陸的東海岸和南美地區,對於西海岸還沒涉及,那邊還是大量的以部落為主的印第安人生存。這些印第安人部落少則幾十人,一般上百人,多則也不過幾千人,一千五百人武裝到牙齒的軍隊,隻要沒有意外足以能讓朱敏澄在那邊立足。
但是究竟怎麼組建這支軍隊,並規劃給朱敏澄,這點朱慎錐還沒考慮好。新軍是絕對不會給他的,大明的新軍可是朱慎錐手中最鋒銳的矛和最堅固的盾,要給也隻能給他在大明邊軍為基礎上重編的部隊。
而且千裡迢迢把這些人送去新大陸,這些士兵個人是否願意?這同樣是一個問題,一旦解決不好甚至還會引起軍中動蕩,這不是什麼小事。
現在朱敏澄提出收編和使用八旗精銳的建議,這讓朱慎錐仔細琢磨後倒覺得是一個辦法。原本這些八旗兵就是要處理的問題,而且從內心來說,把這些驍勇善戰的八旗精銳以前麵所說的方式來安排固然能解決問題,可同時也未免有些可惜。
再加上用那些方法來處置,對於數量不少的八旗而言也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假如把部分精銳以這種方式讓朱敏澄帶到海外去,倒是一個不錯的去處,不僅能解決八旗問題,更能解決朱敏澄手中兵力戰鬥力不足和前往海外的士氣問題。
另外朱敏澄在最後還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希望能向自己老子索要一個人,這個人不是彆人居然是李定國。
對於李定國,朱慎錐當然知道他是誰,可以說當初之所以同意張獻忠投降,最後非但沒殺張獻忠,反而給了他軍銜和虛職在京師安頓,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張獻忠手下有四個義子,其中一個最傑出的就是這個李定國。
李定國雖然年輕,出身也不好,但他在曆史上的成就遠高出其他三人,更被稱為大明最後的希望。這麼一個傑出將領,朱慎錐自然是另眼相看,所以這些年他雖然表麵上沒重用李定國,而是把李定國和其他人一樣編入明軍中當普通將領使用,更沒特意照顧,主要目的是要看看李定國的性子,並且用這個方式磨礪一下此人。
但沒想還沒等朱慎錐打算用李定國呢,自己兒子就看中了對方,並且直接伸手向自己討要。不得不說朱敏澄的眼光不錯,誰都不要居然點名要李定國,這臭小子是怎麼知道李定國的?又是誰給他出的這個主意?